文|老闫侃史
編輯|老闫侃史
地震,是和平時期一個國家最深重的災難。
楊雅舒是汶川地震630個孤兒的其中之一,但是她卻被好心的富豪“爸爸”收養,10年間,她的富豪“爸爸”邵建波不僅在物質上給予她足夠的幫助,還在精神上引領其走上正确的道路。
因為地震,人們幾十年居住的房屋成為廢墟,人們至親至愛的親人自此陰陽兩隔,人們臉上的淚痕成為永遠的傷疤。
不管是76年的唐山大地震,還是15年前的汶川地震,再到剛剛發生的甘肅震災,這些震區,會出現大量流離失所的孤兒。
他們有人因為承受不了失去親人的痛苦而就此沉淪或者抑郁,但是更多的,還是會選擇努力健康地活着,在其中,楊雅舒的人生,就是最好的榜樣。
人們關注楊雅舒,關注她的富豪“爸爸”邵建波,究竟是什麼樣的機緣巧合,讓他們相遇呢?楊雅舒又過上了怎樣的人生呢?
扒開廢墟的那雙手
即便是汶川地震發生已經十幾年後,楊雅舒還能無數次在午夜夢見那雙曾經将她從廢墟中拉出來的那雙手,那寬厚的手掌,就是他的邵建波爸爸的手掌。
2008年5月12日中午十二點半左右,楊雅舒剛剛吃過午飯,此時她的媽媽在堂屋裡面收拾飯後的碗筷,爸爸正在屋子裡面午睡,一切都顯得是那樣的靜谧與祥和。
比她年長3歲的表姐來找她玩耍,二人在院子裡跳皮筋。
但很快沒多久,強烈的震感就開始不斷襲來。接着就是房倒屋塌的一幕,就連村口的大樹,也全都搖搖晃晃地似乎要歪倒。
11歲的楊雅舒,14歲的表姐根本就沒見過這樣的陣勢,他們隻是覺得眼前一黑,自己就好像被千斤重物給壓下來一樣,後來才知道,那是房子倒塌後形成的一個三角狀,正好将二人給壓在下面。
幸運的是,二人暫時并沒有生命危險,隻是全身都動彈不得,這次最大的震感,隻有實體上的短短96秒,但是對于楊雅舒和她表姐二人來說,仿佛覺得一生都要這樣過去了。
災情一出,國家立刻就組織了龐大的救援隊伍,指令隻有一個,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盡可能地救出更多的生命。
此時距離楊雅舒所在地方大約50公裡處,有一個叫做邵建波的南京民營企業負責人,他來到四川是出差,按照他原本的行程,在下午的時候,他就要回到南京了。
地震發生後,他走出自己所居住的酒店,他看見了斷壁殘垣,聽見了一片哀嚎,邵建波的内心被震撼了,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那就是自己暫時先不回南京了,他要留下來,哪怕自己能幫把手,也是好的。
後來很多年後,邵建波還能回憶起那時的心境:“如果我踩着一片廢墟就那樣離開了四川,我後半生的良心都會不安的。”
可到哪裡去救災,怎麼救災,邵建波兩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就在他焦急之際,一支救援隊從他身邊跑過,他看見救援隊拿着十分專業的救援器具,就心想幹脆跟着這幫救援隊去吧。
就這樣,他們來到了羌族自治州的映秀鎮,一個本該風景如畫的地方,卻被地震搞得顯得面目猙獰。
來到映秀鎮之後,邵建波剛開始是負責給傷員進行包紮,雖然沒有進行過專業的醫療教育訓練,但還是幹得十分賣力。
慢慢的随着專業的醫療人員的逐漸增多,邵建波也終于能夠和救援隊員們一起去扒開廢墟,看看是否還有活着的生命迹象。
在地震剛發生的時候,生命探測儀,搜救犬根本還沒有來得及運到災區,人們硬是憑借着自己的雙手,救出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直到第二天清晨,邵建波和救援隊才來到楊雅舒和表姐所待的廢墟這裡。
楊雅舒的表姐是最先被找到并且獲救的,此時她不确定自己的表妹楊雅舒是否還活着,隻是一遍遍的高喊着:“救救我妹妹,她就在這附近。”
邵建波看見不遠處有一雙已經沾滿灰塵和血液混合物的稚嫩小手,看着這雙手還在不斷搖晃,他知道這裡一定還有生命。
來不及想太多,邵建波就連忙一下又一下的扒着大大小小的廢墟石塊,逐漸的,小姑娘的頭露出來了,繼續扒着,小姑娘的上半身已經能看到了。邵建波此時已經精疲力盡了,但他還是用盡氣力伸出自己早已經是血迹斑斑的雙手,将小姑娘楊雅舒給拉了出來。
楊雅舒的表姐看着妹妹還活着,兩個小姑娘的臉上展現出了一種劫後餘生的喜悅。邵建波看着她們,内心壓抑很久的淚水終于流了出來。
即便是已經連續工作一天一夜之久,即便是自己的雙眼已經布滿血絲,但是他還是從心底裡面流淌出來一種喜悅,看着自己救出的生命。他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跟邵爸爸走吧
再次見到楊雅舒和她的表姐,已經是3天以後了。這個時候,所有的救災,重建工作已經開始逐漸走上了正軌了。邵建波知道自己的作用沒那麼大了,他認為自己可以離開了。
就在他即将離開災區的時候,他又看見了他親手救出的這兩個小女孩,跟3天之前相比,她們沒有任何的不同,隻是臉上劫後重生的喜悅早已不在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隻有無家可歸的孩子臉上才會展現出來的一種悲傷,有孤獨,有無助,甚至是一種對生命的迷茫。
邵建波走到她們的身邊,問她們是否已經找到了家人,結果卻聽到楊雅舒說自己的父母都已經去世了,表姐是跟着爺爺奶奶生活的,也離世了。她們成為了孤兒。
看着兩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女孩,邵建波動了恻隐之心,自己經濟上還可以,能不能給她們以幫助呢!
實際上,邵建波作為一家民營企業的負責人,他也會經常向一些希望工程捐款捐物。很多人還稱呼他為民營慈善家。
思忖了良久之後,邵建波決定幫助收養這兩個小女孩。
将她們帶到了自己工作的南京,給她們溫馨舒适的生活環境,讓她們背着書包去上學,很多次楊雅舒和表姐都會被噩夢驚醒,當她們将自己的噩夢告訴邵建波之後,邵建波就在工作之餘,翻看了衆多心理學方面的書籍。
讓她們吃飽穿暖,讓她們努力走出陰霾,在邵建波看來同樣重要。
每到周末的時候,邵建波就會帶着姐妹二人到公園裡去散步,還會在她們生日的時候,給她們送去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慢慢地,姐妹二人開始結識了很多的新朋友,她們還會向朋友們介紹邵建波說:“看,這是我邵爸爸。”
楊雅舒曾經回憶過這樣的一件溫暖人心的小事,在一年冬天的時候,自己和姐姐放學之後走出校門,看見在瑟瑟寒風中,邵爸爸将雙手插在口袋裡,因為寒冷不斷的跺着腳。
等到二人來到邵爸爸的面前時,邵爸爸從口袋裡拿出了兩個煎餅果子,還是溫熱的。
雖然沒有血緣關系為紐帶,但是對于這兩個小女孩來說,邵爸爸就是他們最親的親人,她們希望邵爸爸能每天都能看着她們健康的長大。
春去秋來,一年又一年,兩個稚嫩的小姑娘,也俨然成為兩個大姑娘了,他們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在周末,在假期裡面,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和邵爸爸待在一起,互相聊着各自的心事。
但邵建波很清楚,這兩個女孩還是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汶川地震給中國留下了630個無家可歸的孤兒,他們都有自己的“邵爸爸”嗎?他們還好嗎?尤其是随着新聞媒體的逐漸興盛,楊雅舒和表姐就更是想要找到那些孤兒,幫助他們。
姐妹兩個想要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助更多的人。
邵建波十分的支援,當年他收養,幫助這兩個女孩,就是希望她們都能過上健康的人生,現在她們十分具有愛心,心地善良,這讓邵建波覺得自己當年的做法是無比正确的。
愛是“永恒的傳遞”
邵建波帶着姐妹二人回到了四川映秀鎮,那個姐妹二人的傷心地,經過十餘年的發展,除了寫有汶川地震的碑石,再也看不出這裡曾經發生過地震的痕迹,一切都是重建後的嶄新模樣。
姐妹二人想要找到曾經替楊雅舒抵擋過石塊沖擊的解放軍戰士,經過四處打聽之後,她們得知那名年輕的解放軍戰士目前已經是一名公安幹警,他的名字叫做康健。
在南京的一個派出所裡面,楊雅舒一眼就認出了這名曾經在汶川地震中救災的解放軍戰士。無論如何提示,康健都表示自己那時候幫助過很多人,實在是想不起來了。
看着曾經的救命恩人,楊雅舒想要送上一面錦旗,向其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但是康健卻連忙拒絕了,在他看來,自己隻是盡到了一個軍人應該有的本分。
康健沒想到,已經過去整整十年了,小女孩還記得他,還找到了他,他自己也很感動。
每一年的5月12号邵建波都會帶着姐妹二人前往映秀鎮東側小山的公墓前,獻上他們親手裁剪好的鮮花,一起獻上的,還有姐妹二人親手寫的一段話:
“你們在災難過後,長眠于此,我們在災難過後,還能每年來看望你們,是我們的幸運,我們決心要用這份幸運,幫助更多的人,即便是力量再有限,但我們會堅持做下去的。”
姐妹二人總是會為這座公墓裡的每一個墓碑前,獻上一束鮮花。在她們看來,鮮花寄托了一種哀思,更是寄托了一種她們對于未來生活的希望。
邵建波看着每天忙忙碌碌,喜笑顔開的兩個“女兒”,能在經受過如此大的災難後,還能保持這樣的一份善良,他感到十分地欣慰。
他還提議兩個女兒應該成立一個工作室,專心緻志地做慈善事業。楊雅舒看到邵爸爸如此的支援自己,也決心将慈善做到底。
她和表姐成立了一個《愛心公益工作室》。從最開始的南京,再到後來的江蘇全省範圍内做公益,楊雅舒覺得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方向。
她曾經幫助過失獨媽媽,給她做過“小棉襖”,也曾多次到智障兒童福利院,給她們做知心大姐姐,在福利院裡,很多孩子因為種種的原因,都隻能是每天被關在這一方天地裡。
楊雅舒會給他們帶去很多的勵志書籍,告訴他們,雖然身體不能走到更寬廣的遠方,但是書籍可以讓他們看到世界上的許多風景。
孩子們都喜歡跟這個十分具有親和力的姐姐一起玩耍,他們圍繞在她的身旁,聽楊雅舒分享自己曾經遭受過的苦難,以及自己擁有世界上最純真和偉大的父愛。
現在她願意将這份愛傳遞下去,讓這些因為種種苦難而聚集在福利院的孩子們能同樣感受到愛的力量,随着他們的長大,永遠地傳遞下去。
楊雅舒除了做慈善之外,她還會和表姐定時的到抗戰老兵之家去做義工,他們都是經曆過槍林彈雨之後而存活下來的人,他們的晚年生活應該多姿多彩。
楊雅舒姐妹的故事感動了認識她們的每一個人,“江蘇好人榜”上面也時常出現她們的名字。
結語:
十餘年的時光倏忽而過,時光抹去了關于地震的痕迹,但是在經曆過那場生死浩劫的人們的心裡,時光是難以抹去傷痕的。
楊雅舒姐妹選擇了另外的一條路,那就是用自己的善良,去幫助更多需要的人,讓他們能振作起來,積極地面對生活所強加的各種挫折和苦難,從另一層面上來說,這也是實作了另一種的自我心靈上的救贖和成長。
此時此刻,我們的甘肅同胞們正在遭遇着一場新的生死考驗,我們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到達他們的身旁,但是我們在内心祈禱:“同胞們,我真心地祝願你們能安好,陰霾會散去,陽光會重新打在你們每個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