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研究所學生教育将有這些變化!教育部最新釋出

作者:七裡河釋出

據央視新聞用戶端消息,12月19日上午,教育部舉行新聞釋出會,介紹《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有關情況。

《意見》明确,到2027年,研究所學生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兩類學位分類發展實作格局性變化。指出,研究所學生教育新設學科專業以專業學位類别為主。學術學位堅持高起點布局,重點布局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大力支撐原始創新;專業學位堅持需求導向,新增碩士學位授予機關原則上隻開展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專業學位授權點為主,同時具有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的領域側重布局專業學位授權點,以全面支撐行業産業和區域發展。

同時,優化兩類研究所學生規模結構,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進一步提升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比例,到“十四五”末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所學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招生數量。

和甘小教一起來速覽要點——

研究所學生教育将有這些變化!教育部最新釋出
研究所學生教育将有這些變化!教育部最新釋出

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

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

分類發展的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機關)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研究所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訓示精神,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分類發展、融通創新,着力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品質,建設高品質研究所學生教育體系,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思路

1.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研究所學生教育會議精神,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位與研究所學生教育規律,堅持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兩種類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以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品質為目标,以深化科教融彙、産教融合為方向,以強化兩類學位在定位、标準、招生、培養、評價、師資等環節的差異化要求為路徑,以重點領域分類發展改革為突破,推動學術創新型人才和實踐創新型人才分類培養,健全中國特色學位與研究所學生教育體系,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提供更有力支撐。

2. 基本原則。問題導向,聚焦制約兩類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分類發展的關鍵問題,提出針對性政策舉措,增強改革的實效性。尊重規律,堅持先立後破、穩中求進,注重對現有人才培養過程的改造更新,增強改革的可操作性。整體推進,加強人才培養的全鍊條、各環節改革措施的銜接配合,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機制創新,大力推動培養機關内部體制機制改革,提升人才培養鍊、工作管理鍊的比對度,增強改革的長效性。

3. 總體目标。到2027年,培養機關内部有利于兩類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分類發展、融通創新的長效機制更加完善,兩類教育各具特色、齊頭并進的格局全面形成,學術創新型人才和實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品質進一步提高,學位與研究所學生教育的治理體系持續完善、治理能力顯著提升,推動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二、始終堅持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兩種類型同等地位

4. 堅持兩類學位同等重要。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都是國家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都應把研究所學生的堅實基礎理論、系統專門知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重點。學術學位依托一級學科培養并按門類授予學位,重在面向知識創新發展需要,培養具備較高學術素養、較強原創精神、紮實科研能力的學術創新型人才。專業學位按專業學位類别培養并授予學位,重在面向行業産業發展需要,培養具備紮實系統專業基礎、較強實踐能力、較高職業素養的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機關應提高認識,在招生、培養、就業等方面對兩類學位予以同等重視,保證兩類學位研究所學生的培養品質。

5. 分類規劃兩類學位發展。完善兩類學位的設定、布局、規模和結構。一級學科設定主要依據知識體系劃分,宜寬不宜窄,應相對穩定。專業學位類别設定主要依據行業産業人才需求,突出精準,應相對靈活。在研究所學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實行“并表”,統籌一級學科、專業學位類别設定并歸入相應學科門類下,新設學科專業以專業學位類别為主。學術學位堅持高起點布局,重點布局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大力支撐原始創新。專業學位堅持需求導向,新增碩士學位授予機關原則上隻開展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專業學位授權點為主,同時具有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的領域側重布局專業學位授權點,以全面支撐行業産業和區域發展。緊密對接國家高水準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設規劃,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東北振興等國家發展戰略,支援區域加大統籌力度,建設若幹人才集聚平台,主動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進一步提升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比例,到“十四五”末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所學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招生數量。

三、深入打造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分類培養鍊條

6. 分類完善人才選拔機制。優化人才選拔标準,學術學位重點考核考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情況以及考生的學術創新潛力;專業學位重點考核考生的綜合實踐素質、運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職業發展潛力。在保證品質前提下充分發揮非全日制專業學位在繼續教育中的作用。支援有條件的培養機關進一步擴大推薦免試(初試)招收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的規模,選拔具備較高創新創業潛質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在專業學位招生中,鼓勵增加一定比例具有行業産業實踐經驗的專家參加複試(面試)專家組。探索完善學生在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間互通學習的“立交橋”。

7. 分類優化培養方案。學術學位的培養方案應突出教育教學的理論前沿性,厚植理論基礎,拓寬學術視野,強化科學方法訓練以及學術素養提升,鼓勵學科交叉,在多種形式的學術研讨交流、科研任務中提升科學求真的原始創新能力,注重加強學術學位各學段教學内容縱向銜接和各門課程教學内容橫向配合。專業學位應突出教育教學的職業實踐性,強調基礎課程和行業實踐課程的有機結合,注重實務實操類課程建設,提倡采用案例教學、專業實習、真實情境實踐等多種形式,提升解決行業産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實踐中提煉科學問題。培養機關應參照全國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專業學位教指委)釋出的指導性培養方案制定本機關的專業學位培養方案,支援與行業産業部門共同制定展現專業特色的培養方案,增加實踐環節學分,明确實踐課程比例,設定專業學位專屬課程,加強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核心課程建設,推進課程設定與專業技術能力考核的有機銜接。完善課程體系改進機制,規範兩類學位間的課程分類設定與審查,優化監督機制,加強教育教學品質評價。

8. 分類加強教材建設。學術學位教材應充分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知識及科研進展,有利于實施研究性教學和啟發學術創新思維,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專業學位教材應充分反映本行業産業的最新發展趨勢和實踐創新成果,要将真實項目、典型工作任務、優秀教學案例等納入專業核心教材,支援與行業産業部門共同編寫核心教材,做好案例征集、開發及教學,加強案例庫建設,将職業标準、執業資格、職業倫理等有關内容要求有機融入教材。學科評議組、專業學位教指委負責組織編寫、修訂、推薦本學科專業領域的核心教材。

9. 分類健全培養機制。學術學位應強化科教融彙協同育人,進一步發揮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重大科研平台在育人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加強與國家實驗室和行業産業一線的聯合培養,鼓勵以跨學科、交叉融合、知識整合方式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專業學位應強化産教融合協同育人,将人才培養與用人需求緊密對接,深入建設專業學位聯合培養基地,強化專業學位類别與相應職業資格認證的銜接機制,完善行業産業部門參與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準入标準及監測評價,確定協同育人基本條件與成效。完善研究所學生學業預警和分流退出機制,根據學生培養實際定期進行學業預警,對不适合繼續攻讀所在學科專業的研究所學生及時分流退出,保證研究所學生培養品質。

10. 分類推進學位論文評價改革。依據兩類學位的知識理論創新、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水準要求和學術規範、科學倫理與職業倫理規範,分類制訂學位論文基本要求和規範、評閱标準和規則及核查辦法。優化交叉學科、專業學位論文評審和抽檢評議要素(名額體系)。專業學位教指委研究編寫各專業學位類别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基本要求》,重點考核獨立解決專業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對專業學位實行多元學位論文或實踐成果考核方式(專題研究類論文、調研報告、案例分析報告、産品設計/作品創作、方案設計等),明确寫作規範,建立行業産業專家參與的評審機制。支援為交叉學科、專業學位單獨設定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專業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可邀請行業産業專家參加。

11. 分類建設導師隊伍。強化導師分類管理,完善導師分類評聘與考核制度。符合條件的教師可以同時擔任學術學位導師和專業學位導師。專業學位應健全校外導師參加的雙導師或導師組制度,完善校外導師和行業産業專家庫,制定校外導師評聘标準及政策,明确校外導師責權邊界,開展校外導師教育訓練。鼓勵建立導師學術休假制度,學術學位導師應定期在國内外訪學交流,專業學位校内導師每年應有一定時間到行業産業一線開展調研實踐;專業學位合作培養機關應支援校外導師定期參與高校教育教學,促進校内外導師合作交流的雙向互動。

四、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的分類發展改革實作率先突破

12. 以基礎學科博士生培養為重點推進學術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改革。立足培養未來學術領軍人才,支援具備條件的高水準研究型大學開展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改革試點,把基礎學科主要定位于培養學術學位博士生,進一步提高直博生比例,對學習過程中不适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且符合相應條件的,可隻授予學術碩士學位或轉為攻讀專業碩士學位。支援培養機關加大資助力度,加強與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等的銜接,吸引具有推免資格的優秀大學畢業生攻讀基礎學科的碩士、博士。支援培養機關完善中央高校基大學研業務費使用機制,實作對基礎學科優秀博士生的長周期穩定支援。試點建設基礎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

13. 以卓越工程師培養為牽引深化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改革。瞄準國家戰略布局和急需領域,完善高校、科研機構工程專業學位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布局;創新高校與國家實驗室、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産業園區的聯合培養機制,納入符合條件的企業、國家實驗室、科研機構、科技園區課程并認定學分,探索開展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訂單式培養、項目制培養;打造實踐能力導向型的工程專業學位碩士、博士培養“樣闆間”,大力推動工程專業學位碩博士培養改革試點,全面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布局部分高校和中央企業共建一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探索人才培養體系重構、流程再造、能力重塑、評價重建;依托學院、校企聯合建設配套的工程師技術中心,打造類企業級别的仿真環境和工程技術實踐平台;完善校企導師選聘、考核和激勵機制,重構校企雙導師隊伍;強化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課程建設,推進工學交替培養機制,實施有組織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全面推動各專業學位結合自身特點深化改革創新。

五、加強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分類發展的組織保障

14. 落實培養機關責任。培養機關應加強對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分類發展工作的研究部署,確定正确育人方向,完善推動兩類學位分類發展的政策舉措和品質保障體系。健全機關内部覆寫機構、人員、制度、經費等要素的治理體系和運作管理機制,強化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分類保障。具備條件的培養機關可為專業學位獨立設定院系或培養機構,提供經費支援,聘任具有豐富行業産業經驗的人員擔任負責人,為專業學位發展創造更好環境。支援培養機關探索完善将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課堂授課、實踐教學情況作為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因素的機制辦法。

15. 加強部門政策支撐。強化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的分類稽核與評價,學術學位授權點突出高水準師資和科研的支撐,專業學位授權點把校外導師、聯合培養基地等作為必要條件。完善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其他多種管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加大财政對學術學位特别是基礎學科的投入;完善差異化生均撥款機制,進一步完善專業學位培養成本分攤機制,健全學費标準動态調整機制,激勵行業産業部門以多種形式投入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充分發揮教育資訊化的戰略制高點作用,着力推進學位與研究所學生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統籌“雙一流”建設、學科評估和專業學位評估,充分發揮專家組織、學會、協會作用,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的兩類學位建設品質分類評價和認證機制。積極開展國際實質等效的教育品質認證,推進相關交流合作,促進中國學位标準走出去,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

教育部

2023年11月24日

來源:微言教育、央視新聞、中國教育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