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的明孝陵,為何至今600多年都沒被盜,是不敢還是不能?

作者:吥廢話科普

明孝陵作為明朝太祖元璋與馬皇後合葬墓,坐落于南京紫金山南麓。該陵園始建于永樂年間,曆經二十餘載才完成。

明孝陵是大陸曆史上規模最大且建築最優美的帝王陵寝之一,同時亦被列為世界最早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

朱元璋的明孝陵,為何至今600多年都沒被盜,是不敢還是不能?

至今為止,明孝陵的地宮尚未經受過任何形式的盜掘,其完好程度實屬罕見。

為何明孝陵能曆經六百多年滄桑洗禮而保持安甯呢?究竟是由于盜墓者敬畏不敢侵犯,抑或是缺乏能力呢?

明孝陵的地勢

選址方面,明孝陵選擇了位于南京市中心的紫金山南麓獨龍寺。

周邊不僅有秀麗的自然風光,如紫金山、玄武湖及鐘山風景區,還有曆史人文景點如中山陵、明城牆、玄武門等,堪稱南京市旅遊勝地之一。

朱元璋的明孝陵,為何至今600多年都沒被盜,是不敢還是不能?

得益于優越的地勢條件,令明孝陵得到了有效的監管和保護。

明孝陵的防禦措施

為了抵禦盜墓者,明孝陵在修建過程中采取了諸多手段。

首先,該陵墓不是直接垂直向下挖成,而是橫向打穿紫金山山體内挖設地宮。這種形式使得地宮更為牢固,不易因外部因素産生的疲勞損壞或崩塌。

其次,陵墓的主道并非設在寶城的中部,偏移其中,以達到混淆視線,使盜墓者難以尋準入口的效果。

朱元璋的明孝陵,為何至今600多年都沒被盜,是不敢還是不能?

此外,還在地宮頂部鋪撒了一層厚厚的鵝卵石,既便于儲積雨水,預防積水淹浸地宮,又可起到防腐防盜的雙重效應。

最後一環則是下葬朱元璋時利用了十三門送葬技藝,制造煙幕掩護真正埋葬點。這些技法集巧妙與嚴密于一身,拒盜墓賊于千裡之外。

有關明孝陵的曆史保護

曆史上各代王朝對明孝陵的保護均備至用心。明代設立了專門的孝陵衛和神宮監負責看守,主要士兵品行優良,享有終身俸祿,并遵循家族傳承制度。這些忠誠的守衛員們為維護明孝陵作鬥争長達240餘年之久。

清朝初期,盡管清軍已占領南京,但并未侵蝕明孝陵,反而是對其進行了尊重并予以保護。皇室成員多次親臨或派專人朝貢,為官兵百姓發放财物。清代還在陵前樹立警示牌,告知世人不得毀壞文物。

朱元璋的明孝陵,為何至今600多年都沒被盜,是不敢還是不能?

晚清至中華民國時期,即使太平天國内亂之際,明孝陵亦未遭受嚴重破壞,甚至洪秀全這位自視為太祖後裔之人同樣對其加以尊敬與捍衛。

直到辛亥革命後,南京成為新首都,孫中山等國民領袖亦親往明孝陵緻敬。

建國以來,明孝陵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屢次修繕及開放予世人觀賞。經曆各代統治者的尊敬與保護,無大規模惡意破壞或盜竊。

關于明孝陵的風水傳說傳奇

不僅僅是防盜實際投入以及曆朝保護,明孝陵風水傳說以及神話故事同樣具有威懾力,令盜墓者望而生畏。

據傳,紫金山形若盤旋巨龍,明孝陵恰居龍頭位置。此龍是明朝萬世庇佑的神靈,亦為明帝國基石之處。若有人膽敢侵犯明孝陵,則将驚動神龍,招來不可測之事。

朱元璋的明孝陵,為何至今600多年都沒被盜,是不敢還是不能?

另有一說,地下宮殿内有無盡珍寶及巧妙機關,一旦誤觸,将緻宮殿自毀或被掩埋。再者,朱元璋葬前曾三番五次申明,誰若嘗試打擾墓冢,必将奉還痛苦報複,使其及其族家遭逢覆滅。

盡管此類傳說缺乏科學根據,但在民間流傳廣泛,對盜墓者心生畏懼。

明孝陵兼具曆史文化價值

從地位上看,明孝陵不隻限于皇陵,更是一座曆史文化的寶庫。其鮮明的明代建築風貌與布局,集合了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乃至藝術等領域特色。

此外,明孝陵建築群包括神道、大紅門、神柱、金水橋、明樓、寶城、寶頂等等,每一部分均有獨特象征意義和藝術價值;雕刻畫像工藝精湛娴熟,充分展示出明代工匠奇妙技藝和想象力。

朱元璋的明孝陵,為何至今600多年都沒被盜,是不敢還是不能?

衆多珍貴文物和史料也在此儲存,諸如朱元璋遺诏、馬氏诏書、明代曆代皇帝祭文等,成為解讀明朝曆史的鑰匙。

總之,明孝陵曆經600餘載風霜雨雪,無人公然挑釁,實因其穩固地理位置、精巧防盜措施、敬重曆史保護、神奇風水傳說及深遠文化價值。

正是這幾類因素合力建構堅強防線,令盜墓者無法僭越。我們理應愛護這份遺留的曆史瑰寶,讓其持續為後世傳遞無盡财富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