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萬億國債首批資金落地 用在哪?怎麼用?一文解讀

作者:海報新聞

今年四季度中央财政增發1萬億元國債,專項用于支援災後恢複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記者從财政部了解到,目前,第一批國債資金預算2379億元已經下達。

2379億元 首批增發國債資金已下達

總台央視記者 王楠:這2379億元,主要分成了三部分,災後恢複重建、高标準農田建設和氣象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1075億元,用于支援災後恢複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涉及京津冀等12個省市的1508個項目。算下來,平均一個項目能獲得7000多萬元。這些錢,一方面是幫助受災地區群衆重建美好家園,支援學校、醫院和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的災後恢複重建。另一方面是用于水庫除險加強、河道治理等工程,幫助地方更好應對極端天氣。

第二塊資金1254億元,用于補助東北地區和京津冀受災地區等高标準農田建設,支援了全國1336個縣建立、改造提升高标準農田以及修複災毀農田共5400萬畝。

除去這兩塊,剩下的50億元,支援了45個氣象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氣象監測能力等等。這些項目的資金,是不是全部都指望國家的錢?并不是。

一萬億國債首批資金落地 用在哪?怎麼用?一文解讀

粵開證券研究院院長 中國稅務學會常務理事 羅志恒:以往中央财政資金下來,起的主要是“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要帶動地方投資。不過這次,為了減輕地方财政配套壓力,增發國債資金一次性提高了對地方的補助标準或補助比例,并加大了對東北地區和京津冀受災地區的傾斜支援力度;并且明确地方出資部分主要由省級承擔,確定在辦成好事的同時,不增加地方财政壓力。

各省級财政部門7天内要對資金分解下達

錢有了,什麼時候能到項目呢?其實,國庫裡已經備足了資金,隻要項目清單一确定,資金預算随時可以安排下達,兩者同步進行、無縫銜接。當然從國庫到地方具體的項目,也不是說“立等可取”。

一萬億國債首批資金落地 用在哪?怎麼用?一文解讀

從時間上來看,财政部要求省級财政部門在收到中央财政下達的項目預算後,原則上在7天内,要會商地方有關部門進行分解下達。

舉個例子,比如災後恢複重建項目,在資金撥付、使用上,是從中央财政直接到省級财政,再到市縣區,最後直接進入項目。在很短時間内,錢就能到位。總之,就是在各個部門的高效配合下,資金能夠及時進入建設環節。

三手準備 保證海量資金安全透明使用

一萬億國債首批資金落地 用在哪?怎麼用?一文解讀

财政部預算司司長 王建凡:為了這項工作加班加點,大家都覺得還是幹勁更足。因為這也是人民所期盼的,也是我們要去努力實踐的。

為了保證海量資金安全,财政部已經做了“三手準備”。先是制定管理辦法,明确國債資金用途、資金配置設定和預算下達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同時,清單項目都要導入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實作穿透式監管。第三,就是财政部已經制定印發了增發國債資金監管方案,并且把增發國債資金監管作為财會監督的重要任務。對虛報冒領、騙取套取财政資金,違規搞樓堂館所、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建設以及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債務等行為,從嚴從重查處問責。

一萬億國債首批資金落地 用在哪?怎麼用?一文解讀

财政部預算司司長 王建凡:錢看上去量是不少,但是全國需要用錢的地方也是比較多的,需求永遠大于我們實際供給的錢。我們在項目的選擇、資金的配置設定,包括資金使用每一個環節,我們都會掰細了揉碎了去監管。

一萬億國債首批資金落地 用在哪?怎麼用?一文解讀

粵開證券研究院院長 中國稅務學會常務理事 羅志恒:财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須花出效果、花出效率,真正把财政資金用到補短闆、強弱項、惠民生的項目上,是财政提質增效的應有之義。而這依賴于嚴格監管資金撥付和使用。在撥付上,這筆資金納入到直達機制,可以確定資金的全過程監控,能夠及時發現在資金使用效益上的問題;在使用過程中,可以發揮常态化監管,確定财政資金按規定用途使用,避免擠占挪用國債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切實提高财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央視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