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至大如年——冬至雜談

作者:草根練劍

時間過得真快啊!一轉眼就到冬至了。冬至不是中國的法定傳統節日,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是在曆史傳統上,它也不亞于節日。

“冬至”顧名思義意味着冬至已至。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

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冬至大如年——冬至雜談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于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緻,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陽直射點北返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将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中國位于北半球)白晝将會逐日增長。

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實際上,由于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後。由于中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于中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标志着即将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冬至大如年——冬至雜談

冬至

冬至已至,冬天真正來臨,“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冬至進九”,這句民諺形象地說明了冬至以後天氣的變化情況。冬至是中國二十四個節氣中除人們祭奠祖先的清明節以外另一個比較重視的節氣。

冬至是先民在觀察天時方面最早的一個發現,由于冬至白晝達到極短值,晝夜溫差大,人們以此為依據确定了二十四節氣的縱軸,進而确立春分秋分。并産生了很多與農事活動有關的諺語,詩詞。

同時人們還把對天象,節氣的認識上升到哲學層面。古人認為,在冬至這天,陽氣開始上升,陰陽關系的反應很突出,是以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時間加長,據說是一天增加了二分鐘,天地陽氣開始逐漸加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是以,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當然,過去是農耕社會,對天時十分重視。冬至的種種習俗,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衣食充足。

冬至節氣源于上古時期的“臘祭”,也就是源于古人的原始信仰。古人因對許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于是就把那些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歸于上天神仙操控,認為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風雨雷電,星鬥河漢,日蝕月虧,火山地震等等自然現象,全都是上天神仙所為。

是以,古人特别重視以祭祀活動來求神祭天,祈求上蒼與神仙的保佑,祈福祈财祈平安。從宗教的角度講,冬至祭祀其實就是古人拜神祭天的一個盛大的宗教節日。

冬至節氣的祭祀,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祭天祭神。

古代冬至之日,曆代王朝都要行“賀冬”之儀,舉行隆重盛大的冬至大典。祭祀活動場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舉行,是以又被稱為“郊祭”。

到了明清以後冬至祭祀活動更加神聖,隆重。為此,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造了專門用來祭祀的天壇。

天壇規模宏大,中央為祈年殿,皇穹宇和園丘,東北為犧牲所,西南為齋宮。此後,每年的冬至祭天大典就都在那裡舉行。

皇家祭天活動十分隆重豪華,規模之大是一般民間望塵莫及的。冬至的前一天皇帝移駕齋宮,在那裡沐浴淨身,次日在園丘舉行祭天大典,所有供奉,牛,羊,豬都是在犧牲所專門飼養,祭天大典時,必須穿特定的祭服,懸燈貢香,樂奏鐘鼓,唱迎神曲,請神牌,行大禮,祈求天神保佑國泰民安,國富民強。

冬至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舊時不但皇家慶賀,過去老百姓也把冬至當作一個重大節日,一些地方将冬至稱為“亞歲”,冬至大如年,僅次于過大年。

古代到了冬至,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

古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而冬至也引發了古人想家思人之情。杜甫在詩中說,冬至之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白居易在詩中說,邯鄲驿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看來,冬至也是文人墨客所感時思鄉詠懷的一個節日啊!

而我們當地也有句農諺老話;冬一也,年一也,老騾老馬歇一也(一也土話指一天)。

也說明了我們當地人們對于冬至的關注和重視。在冬至這一天人們大都要吃餃子,謂之于“冬至餃子夏至面”,“冬至吃餃子,抱小子”。

冬至大如年——冬至雜談

“冬至吃餃子,抱小子”。

冬至大如年——冬至雜談

“冬至餃子

而我們當地吃的餃子又大部分是羊肉胡蘿蔔餃子。

說道了吃餃子,不由得想多說道幾句,這一生,雖然不是什麼美食家,但餃子吃了有何其多,什麼牛肉餡,馬肉餡,馿肉餡,豬肉餡,海鮮餡,還有牦牛肉餡,油圪巴(指豬油煉過油剩下的東西)餡,素三鮮餡,也或者,白菜餡,蘿蔔餡,茄子餡,野菜餡,老鹹菜餡等等等等,但都沒有我們當地的羊肉胡蘿蔔餡餃子吃香。

朋友不僅說了,羊肉胡蘿蔔餡餃子,我們也吃過,也并不怎麼好吃呀!也許是我孤陋寡聞,在好些個城市走過,吃過羊肉胡蘿蔔餡的餃子,但大多是紅胡蘿蔔制作,那個紅胡蘿蔔,要說炒着吃,或者别的吃法吧,還是可以的,但你要吃餃子,那就不敢恭維了。

那個紅胡蘿蔔甜度大,餃子餡怎麼做出來好像都有些甜膩膩的,離我們當地的羊肉胡蘿蔔餡差遠了。

而我們當地的羊肉胡蘿蔔餡餃子,那要是用自己當年飼養下的羯羊,站羊(也就是不用放牧,拴在那裡飼養的)割下的肉,特别是腰窩肉,也就是羊心髒附近的肉,肥多瘦少。将羊肉剁得細細的。再配上我們當地三泉鎮聶生村的黃胡蘿蔔,那個聶生村的黃胡蘿蔔,水靈靈,脆生生,胡蘿蔔素含量高。也是用擦子擦下,剁得碎碎的,與羊肉攪起來,放上大蔥,姜,自己焙下的花椒粉,鹽,少許醬油,最後再滴上一些香油,充分剁碎攪拌均勻後,用精制餃子粉包出來,你看吧!

鍋開煮上以後,一時三刻,滿屋子裡就飄滿了香噴噴的羊肉胡蘿蔔餡的餃子味了,那個香味是所有其他餡的餃子都沒有的,嚼一口一吃,那真是熱氣騰騰,滿嘴流油,香噴噴的羊肉味與胡蘿蔔溶在一起的香味,直沖喉嚨,直灌心肺,那個香勁簡直是無法形容的,那就是人們形容的“好吃不過的餃子”。

冬至大如年——冬至雜談

那就是人們形容的“好吃不過的餃子”。

這是說到了冬至吃餃子,而引起來關于我們當地美食的一個小插曲。

而我們當地還有一句諺語老話;新冬舊年哈臘八。

顧名思義每年的冬至是新的,它不是一個準定的日子是随着曆法而變動的,而每年的過年(春節,也是我們當地說的舊年)确是舊日子,雷打不動的正月初一,而臘八更是一成不變的哈(哈土話一般指盲人這裡指死)日子。這個充分說明了人們對于冬至的重視。

還有一句農諺老話;好冬好年好收成。這個是人們根據多年來農耕文化的觀察體會,如果冬至和過年的那天天氣晴好,就預示着來年風調雨順好收成。同時也展現了人們的一種期盼和希冀。

其實上世紀六十年代六三,四年的時候,我家就基本上在冬至祭神,舉行祭祀活動,不過我們當地叫做“謝羊”。

那時候我老父親每年都要自己飼養一兩隻羊,拴在羊圈裡,利用每天在生産隊勞動之餘的時間割草挽菜來喂羊,到了秋天以後,每天除過喂草以外,還要給羊剔(剔土話指添)一些糧食,但也不能喂的多了,人們謂之餘“一格格”,剔一格格,一格格,也就是男人們兩隻手一掴掴,一般也就是不到一斤糧食吧。一直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割資本主義尾巴,不讓社員們自己飼養家畜了,才停止了飼養。

而說道了飼養羊,不禁又想起了那時候飼養羊的一些故事。

冬至大如年——冬至雜談

網絡圖檔

後來政策松動以後,老父親又繼續飼養起了羊,不過當時生産隊為了大搞積肥運動,建起了羊圈,組織起了羊群,生産隊有集體的羊,再吸收社員們的羊,安排專人放牧。而當時我們那裡的鹽堿地比較多,鹽堿地屬于地寒的,這種羊糞屬于高熱高肥效肥料,正好互補,是改良鹽堿地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措施。

記得那時候十冬臘月,滴水成冰的時候,清理那個羊圈裡的羊糞的時候,站在那個羊糞上,雖然穿着厚厚的襪子和棉鞋,還能夠感覺到腳底下暖暖的,甚至還有點烤人,這是說起來飼養羊而聯想到那時候的一些碎片。

那時候社員們的羊,雖然是由集體專人統一放牧,但入冬以後(收秋時候地裡有落下的零星糧食,羊們能夠收尋地吃到),每天傍晚羊群回來後,家家有羊的大都要将羊引回去,剔上一些糧食,再飼飲上羊一些中午做飯剩下的面湯,水一類,以增肥羊。

那時候,我就特别佩服那些專門牧羊人,百十來個羊,在我們看來,面孔是否都一樣,但他們一眼就能夠看出那隻羊是你家的。我們天天往回領自己家的羊,有時候還就是認不出來。是以說明了不管幹什麼工作,都要專心緻志,一絲不苟,才能夠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是題外話。

而每年到了冬至,一批羊的壽命也就到期了,冬至的早一天下午,一般就要将第二天早上祭天祭神的羊清理好,我們那裡一般不說“殺羊”而要說“謝羊”。

人們大多是請來會殺羊的師傅前來操作。而殺羊的時候還特别講究“一刀清”,即一刀斃命,否則不吉利。

羊血流放而出的情景也格外重要,預示着主人家通通順順,來年大發财源,是以屠夫必須具備娴熟的技藝,才能讓血流“順暢”,讓主人稱心如意。

那時候也有的人家“謝羊”請下“利叭子”(利叭子土話指對一些事情不内行,不熟練)的,人家熟練的老手講究“一刀清”,一刀下去就解決問題,而“利叭子”有時候幾刀下去也是不行,甚至有時候割下羊的頭,還要給羊掙紮起來,滿院子亂跑的。

将羊殺好以後,師傅還要将羊血淨(淨當地語指煮)出來,将羊頭,羊蹄清理幹淨,内髒等也清理幹淨,預備第二天祭祀用。

冬至那天,早早地就得起來,将供桌擺在院子裡的中間,将祭天的羊頭朝東,四條腿朝下,平趴在供桌上,将羊頭擺在供桌的前面,将羊割了頭的部分用剝下來的羊油罩上,再插上一支紙做下的花,将羊的心肝肺,放回到羊的肚子裡,四隻羊蹄擺在羊的四個方向。

然後,擺供品,一般是五種水果什麼的,擺祭酒,供五盤蓮花饅,下來點燈,上香,表黃紙,同時還要放鞭炮,以通知天地神仙來享受,祈求天地神仙保佑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吉祥平安。

同時還要在祖先牌位,土地神位擺供品,祭蓮花饅,也是點燈,上香,表黃紙,以祈求祖宗保佑全家福壽康甯。

這些碎片式的回憶,隻是記錄了那時候冬至的一些片段,冬至祭祀也就是我們說的“謝羊”時,在那羊羊“咩!咩!咩!的高亢尖叫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人們對于現在的滿足與感恩,以及對于未來的希望與期盼!

冬至祭祀“謝羊”,這是在傳統民俗節日中,又一道别樣的風景線,為人們的生活中,又增添了一些吉祥,與期盼感。

冬至大如年——冬至雜談

冬至

我們常說數九隆冬,冬至這一天就開始交九了,九九過完就是豔陽天。陰極生陽,冬至是冬天的頂點,是陽氣最重的時候。從冬至這一天開始,陽氣慢慢就回升了。

杜甫有詩雲:“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小時候,大字不識一個的繼母冬天經常念叨的那首九九歌謠,我還記憶猶新: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開門大走,

七九河開河不開,

八九雁來雁準定來,

九九又一九栗麻牛遍地走。

冬至是冬天的第四個節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諺語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繼母說這一天長一線,是說白天天長了,一天比一天能多做一根線的針線活了。

拉拉雜雜說了這麼多,今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農曆冬月初十,記得吃餃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