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瞭望 | 寫在“非洲屋脊”上的白衣故事

作者:春河月亮

50年間,河南已先後向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裡亞、尚比亞派出67批醫療隊,共計1364人次

1975年,梅庚年犧牲在援非工作崗位上,永遠留在了這片他熱愛的、奮鬥過的土地。他走後,當地老人澤烏迪一家三代為這位中國醫生義務守墓48年

“不要擔心,我走後會有更優秀的中國醫生接替我的工作。”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林嵬 雙瑞 王爍

非洲,埃塞俄比亞,溫暖的陽光灑在合歡樹上。樹下,中國醫生和埃塞俄比亞群衆坐在一起,陽光所到之處,生命的希望正在醞釀。

20世紀70年代,在埃塞俄比亞高原上,13位河南青年筚路藍縷,寫下河南醫療援非的序曲。50年間,河南已先後向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裡亞、尚比亞派出67批醫療隊,共計1364人次。一批批醫療隊隊員在廣袤的非洲大地上用汗水乃至生命書寫着“白衣故事”,诠釋着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

長眠在非洲的中國“白求恩”

2018年4月5日,由中國政府援建的“梅庚年路”在埃塞俄比亞季馬市巴吉村開通。

這條路以一位中國醫生的名字命名,他叫梅庚年。

1973年,河南首次承接援非醫療工作,梅庚年擔任中國援埃塞俄比亞首批醫療隊隊長。

初到非洲,面對當地人的質疑,醫療隊在自己身上針灸做示範;沒有診室,醫療隊主動出診“打遊擊”。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以及針灸的神奇療效赢得了信任,病人開始絡繹不絕地湧入季馬醫院。

1975年,梅庚年犧牲在援非工作崗位上,永遠留在了這片他熱愛的、奮鬥過的土地。他走後,當地老人澤烏迪一家三代為這位中國醫生義務守墓48年。

萬裡之外,梅庚年的遺志被子女繼承。1998年,作為中國援埃塞俄比亞第10批醫療隊隊員的長子梅學謙,來到墓前,見到了為父親守墓的老人。梅學謙聽不懂阿姆哈拉語,但聽到老人反複說着“阿麼塞格那胡(謝謝)”。

一聲聲“阿麼塞格那胡”,是對中國醫生最高的褒揚,也是對中非友誼最好的诠釋。

故鄉明月他鄉照

“我們家将與一人暫别,又将與一人相遇。他們一個是将在尚比亞救死扶傷的爸爸,一個是新出生的小寶寶……”中國援贊第24批醫療隊出發前,隊員王棟的大女兒在日記中寫道。

思念,幾乎是所有醫療隊員必須要過的“心靈關”,縱有萬般不舍,前行的腳步依然義無反顧。

“我覺得在非洲我們做的是雪中送炭的事。”河南三門峽的仵民憲6赴非洲進行醫療援助,在厄立特裡亞、尚比亞、埃塞俄比亞三個國家前後待了11年。

在尚比亞,仵民憲得過10多次瘧疾。但下一次任務,他仍毫不猶豫踏上征程。

1970年11月24日,大陸和埃塞俄比亞建交。1973年以來,河南承擔了援埃塞俄比亞醫療隊的選派任務。如今,河南醫療援非的步履已走過半個世紀,一千多名醫療隊員在非洲三個國家,救助患者超725萬人次,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900多項。“金字招牌”的背後,是青絲變白頭,是3人長眠非洲大地,更是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傳。

“不要擔心,我走後會有更優秀的中國醫生接替我的工作。”中國援厄第6批醫療隊隊員張進躍回國前跟受援醫院院長告别時說。

半個世紀醫療隊的堅守和付出,讓這句話得到了時間的印證。

高原綻放醫學花

“信任和感謝。”這是非洲人民提起中國醫生時,說得最多的詞。

面對健康這一全人類共同的心願,中國始終奉行誠心誠意的承諾、實實在在的舉措,既應當下之急,又謀長遠之計。言必信、行必果。50年間,河南醫療援非始終和國家政策同步,為非洲人民的健康持續貢獻“河南力量”。

送去“光明”。

2019年,河南派出兩支“光明行”醫療隊,用21天為1250名尚比亞和厄立特裡亞的患者診療眼科疾病,實施508例手術,超額完成了300例原定任務,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中國政府對非洲人民的承諾。

中醫“奇迹”。

“我相信上帝,更相信中國醫生!”一度苦于腰椎間盤突出的牧師開勒在接受中醫正骨手法及按摩、針灸後感激地說。

開勒說的中國醫生,是中國援厄第1批醫療隊隊員鮑鐵周。剛開始,當地人對中醫不了解很排斥,随着越來越多人感受到中醫的神奇,鮑鐵周的診室變得熱鬧起來。援外期間,厄立特裡亞百姓都知道阿斯馬拉(首都)有位醫術高超的針灸正骨醫生,他來自中國,來自河南。

有傳統的“神器”,也有現代的“神器”。

2017年,經過缜密計劃和精心籌備,河南省先後在埃塞俄比亞和尚比亞開展援非遠端會診,依托于現代化手段的遠端醫療,更好地造福非洲百姓。

帶去了很多,留下的更多。

楊來福是中國援埃塞俄比亞第16批醫療隊中唯一的中醫針灸醫生,面對絡繹不絕的患者,楊來福有些力不從心。

他決定為當地留下一支“永不撤離”的針灸隊伍。

2012年9月,楊來福的針灸班開班了。經過三個多月的教育訓練,18名學員初步掌握了中醫針灸的基本理論和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臨床治療方式。

還有人,因為深愛這片土地,留了下來。

尚比亞首都盧薩卡市中心,有一家由中國醫生開辦的中醫診所,這名醫生叫馮轲紅,曾是中國第10批和第11批援贊醫療隊隊員。

利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瘧疾,馮轲紅在當地患者中廣受好評。一些病人在她的治療過程中,慢慢接觸和認可中醫。

愛,不分國界民族

面對飽受病痛折磨的非洲朋友,中國醫療隊隊員時常記得治病救人的使命,又總是忘記國度與膚色的差異。熱情如火的非洲人民,也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表達着感謝。

有禮物。

雷亞哈是中國援厄第7批醫療隊隊員張金增的非洲徒弟。工作時,雷亞哈總是在張金增身邊,一邊當翻譯一邊學習如何閱片及書寫影像報告。

為表感謝,雷亞哈經常趁休息坐車回鄉下老家,挑樹上最大、最好的果子摘下來,偷偷放在張金增辦公室的抽屜裡。

有歌聲。

“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戴蒙德學校的學生跟着中國援埃塞俄比亞第22批醫療隊學習中文歌曲。學生們揮舞着兩國國旗,笑語歡聲充滿了整間教室。

還有一個個含義特殊的名字。

在尚比亞,一名懷四胞胎的産婦在分娩時遭遇緊急情況,中國援贊第23批醫療隊伸出援手,産婦和四胞胎轉危為安。自此,四胞胎有了中文名字:“中中”“贊贊”“友友”“好好”。

“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珍視生命,援外醫療就是生動的展現。”中國援埃塞俄比亞第24批醫療隊隊長陳召起說。

援非醫療,宛如靈動的音符,在中非友好的磅礴史詩中奏響一曲曲生命的贊歌。如今,河南新一批援非醫療隊正在整裝集結,中非友誼的故事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