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阿拉伯國家不再僅僅圍繞美國站隊,而是因時因勢調整自身外交政策,紛紛發展多元外交關系。”
時隔大半年,中沙伊高層北京再聚首。
12月15日,中沙伊三方聯合委員會首次副部級會議在北京舉行。
會議回顧了《北京協定》達成以來,沙特和伊朗關系取得的積極進展,強調将全面落實北京協定,中方表示願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支援沙伊雙方改善關系。
當天,王毅在集體會見沙特外交副大臣胡萊吉、伊朗外交部副部長巴蓋裡時,就繼續推進沙伊關系改善,提出堅持和解戰略選擇不動搖,進一步推進關系改善程序,排除外部幹擾三點建議。
三方還就各領域三方合作進行了探讨,闡明了三方在巴勒斯坦等地區熱點問題上的共同立場。
沙伊關系回暖推動中東國家緩和潮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會議是沙伊高層第三次在北京會晤。
3月10日,在中國積極斡旋下,中國、沙特和伊朗三國在北京發表三方聯合聲明宣布,沙特和伊朗達成雙邊協定,包括同意恢複雙方外交關系等。在此次會晤中,三方均将3月10日達成的協定,稱為《北京協定》。
4月6日,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伊朗外長阿蔔杜拉希揚在北京簽署聯合聲明,兩國宣布即日起恢複外交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沙特和伊朗恢複外交關系,還推動了阿拉伯國家之間關系的緩和潮流。比如,今年5月,沙特等阿拉伯聯盟成員國新接納了叙利亞,恢複了叙利亞在10多年前暫停的成員資格。
而就在上個月,伊朗總統萊希抵達沙特,出席在利雅得舉行的阿拉伯-伊斯蘭國家上司人就加沙局勢舉行的聯合特别峰會。這是伊朗總統自2012年以來首次通路沙特。峰會期間,萊希還與埃及總統塞西舉行會晤,雙方就推進兩國關系等問題進行了讨論。
“這些密集的和解程序可以說是沙伊複交帶來的‘和平紅利’。”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研究所所長牛新春表示,這也進一步推動了中東局勢的降溫與穩定,為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地區熱點問題創造了有利環境。
牛新春指出,沙伊高層三次聚首北京,不僅反映了兩國都将中國視為值得信賴的第三方,更展現了他們對中國在中東積極“勸和促談”的高度認可,以及期望中國在促進中東和平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12月18日,在談及此次中沙伊三方會議的重要意義時,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目前,中東地區局勢複雜嚴峻。越是在這樣的時候,通過對話協商和政治途徑化解沖突分歧的必要性就越突出。中東的命運應當掌握在中東人民自己手中。
汪文斌強調,中國将一如既往支援中東人民獨立自主探索發展道路,支援中東國家團結協作解決地區安全問題,為實作中東和平安甯貢獻中國智慧,發揮積極作用。
中東新思維将對巴以局勢産生積極作用
阿拉伯國家的緩和潮,不僅展現了其對外政策從重視“鬥”轉向追求“和”,更凸顯了其國家戰略自主意識的上升和外交回旋空間的增大。
比如,在8月金磚國家約翰内斯堡峰會上,埃及、伊朗、沙特、阿聯酋四個中東國家正式成為金磚國家的成員國,中東地區進一步成為全球南方的重要戰略闆塊。
此外,與俄羅斯進行能源博弈的美、英等國一直催促中東産油國增産,以壓低油價,緩解在歐洲地區越發嚴重的能源危機,并對受制裁的俄羅斯進一步施壓。但沙特、阿聯酋等國對此反應并不十分積極。其中,沙特甚至在2022年10月和2023年4月兩度同俄羅斯聯手,大幅調低原油目标産量,以推高國際油價,華盛頓是以一度指責沙特是“俄羅斯的同夥”。
就在本月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通路沙特,獲得了沙特王儲薩勒曼的高規格接待。在随後兩國發表聯合聲明中顯示,雙方就未來擴大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合作方面達成了一緻,還決定加強在國防領域的合作。
在牛新春看來,之前,中東大體上可以分為“親美”和“反美”兩大陣營,主要國家的選擇空間有限,非此即彼。“但現在,一些阿拉伯國家不再信任美國的安全承諾,渴望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牛新春指出,阿拉伯國家不再僅僅圍繞美國站隊,而是因時因勢調整自身外交政策,紛紛發展多元外交關系,在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之間尋求新平衡。比如,在油價問題上,阿拉伯國家同俄羅斯聯手制衡美國;在經濟問題上,阿拉伯國家不顧美國反對,深化同中國的合作。
“面對新一輪加沙沖突,中東國家的新思維也正在發揮積極作用。”牛新春指出,正是由于美國一邊倒的支援以色列,而對阿拉伯國家所面臨的壓力和提出的建議基本視而不見,這逐漸加大了阿拉伯國家和美國之間的裂痕,進一步推動了阿拉伯國家尋求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比如,盡管沙特與伊朗目前在巴以問題上仍有沖突,但都不願看到戰火進一步擴大,進而威脅到地區和平與穩定,是以兩國也都要求立即停火止戰,避免加沙出現不斷惡化的人道主義災難。“這些共同利益已經足以構成兩國上司人頻繁接觸的基礎。”
牛新春坦言,曆史經驗證明,中東地區動蕩最大的受害者是該地區國家,而不是域外大國。是以,地區國家想把地區安全的命運抓到自己手中,這可能是中東緩和潮的精神實質。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方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