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日前表示,一些西方大國對通過談判解決問題越來越感興趣,多位西方上司人已就結束俄烏沖突的潛在談判事宜與他接觸。
拉夫羅夫強調,隻要本國核心利益得到尊重,克裡姆林宮“随時準備認真讨論這些問題”,“我們從未拒絕談判,這個問題不該對我們提出”。
△“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網站報道截圖
“烏克蘭的壓力來自大西洋兩岸”
這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西方開始對“促談”感興趣的最新動态。
從上月起,先是有美國媒體披露,由于對俄烏沖突僵局感到擔憂,同時對西方是否有能力繼續援助烏克蘭缺少把握,美國和歐洲官員已開始與烏方讨論如何與俄羅斯談判結束沖突的問題,包括烏克蘭“可能需要放棄什麼”。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截圖
接着,又有多家媒體轉載據稱來自德國媒體的消息稱,作為烏克蘭最大的兩個軍事援助提供方,美國和德國正秘密醞釀一項計劃,以勸說烏克蘭與俄羅斯展開和談。
△烏克蘭《基輔獨立報》援引德國媒體報道的截圖
近日,曾起底“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内幕的美國著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進一步揭秘稱,由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和烏克蘭武裝力量總司令紮盧日内牽頭的俄烏和談似乎已經啟動。
△赫什發表在“訂閱堆棧”網站上的文章截圖
與此同時,和以前主要以“媒體爆料”為消息源不同的是,美國官方高層也首次放出口風。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查爾斯·布朗承認,俄烏沖突“不會有純粹的軍事解決方案”,“遲早都會以外交解決告終”。
△“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網站報道截圖
這些虛虛實實的消息足以說明,再不談的話,烏克蘭以及西方“挺烏”陣營很難堅持下去了。
美國一直是烏克蘭最大援助國,但現在卻成了援烏後勁最不确定的國家。
上周,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對美國進行了俄烏沖突爆發後的第三次通路,請求美國繼續援助烏克蘭。但此訪幾乎一無所獲。
就連拜登在援烏問題上的口吻也發生了戲劇性變化。
拜登12日在會見澤連斯基時表示,“我們能支援(烏克蘭)多久就支援多久”。而此前,他一直堅稱“(烏克蘭)需要多久,我們就支援多久”。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截圖
沒有了“盟主”美國的帶頭,歐洲顯然無力單獨支撐局面。
在剛剛結束的歐盟冬季峰會上,一項由歐盟委員會醞釀了幾個月的500億歐元中長期援烏計劃不出意料地引發争議,最終因各成員國未能達成一緻而遭擱置。
△“德國之聲”網站報道截圖
用德國《世界報》的話說,“現在烏克蘭面臨的壓力來自大西洋兩岸”。
△德國《世界報》報道截圖
“通過談判實作和平将不可避免”
伴随着援助的縮減,西方輿論近來紛紛驚呼:俄羅斯看起來正在取得勝利。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文章承認,俄羅斯有可能勝利,因為“獲勝的要素是耐力”。而在這種耐力的對抗中,烏克蘭的反攻行動已陷入停滞。
△《經濟學人》雜志報道截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道也認為,随着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團結發生動搖,俄羅斯有理由期待一場“慢慢到來的勝利”。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西方聯盟目睹了自己對烏克蘭戰略的失敗,現在它們認為類似的援助基本上徒勞無功,因為烏克蘭不可能取得決定性勝利。
美國戰争學院教授約翰·納格爾甚至斷言,俄羅斯将在美國舉行總統選舉的明年11月“赢得戰争”。
原因有二:近幾個月來戰局沒有太大變化,烏克蘭的反攻已經失敗;在美國和歐洲,一度不可動搖的對烏支援現在明顯發生動搖。
△《紐約》雙周刊文章截圖
另據《紐約時報》披露,美方正努力讓烏克蘭人為明年做好準備,并讓他們明白,無論國會準許何種援助計劃,都不太可能與白宮之前的援烏規模相提并論。
為此,一些美軍方人士希望烏克蘭改變戰略,将作戰重點從“反攻”轉向“守住現有領土”,并建立起自産武器的能力。
△《紐約時報》網站報道截圖
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有關俄烏談判的消息不斷出現。
“德國之聲”網站援引德國哈雷大學政治學家瓦爾維克的觀點稱,主要西方國家或許不會很快停止支援烏克蘭,但它們的優先事項會改變,而“通過談判實作和平将不可避免”。
△“德國之聲”網站報道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總統馬克龍15日在歐盟冬季峰會結束後的一場記者會上表示,他本人的電話“沒有換過号碼”。
“如果普京總統願意進行對話,并提出認真的建議,以結束沖突,建立持久和平,那麼我将會接聽電話。”
△法國《世界報》報道截圖
無獨有偶。
德國總理朔爾茨上月也表示,他對未來與俄總統普京舉行會談持開放态度:“我去年就是這麼做的,今後我也将繼續這麼做。”
△朔爾茨11月12日參加德國《海爾布隆言論報》舉辦的活動時做出上述表态
諷刺的是,有不少媒體也指出,西方之是以仍在不停給烏克蘭“打氣”并盡可能提供軍援,目的僅在于確定烏克蘭能夠擁有“足夠強大的談判地位”。
就像德國《南德意志報》文章所說,在西方越來越難以組織對烏援助之際,北約卻在談論烏克蘭的“勝利”和“成功”。這聽起來“既像是不向基輔提供更多軍援的借口,又像是為與俄羅斯進行某種談判所做的話術準備”。
△德國《南德意志報》報道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