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聞多一度丨零食“學曆”也造假 說不定你也曾買過

作者:Beiqing.com

蔬菜卷、辣條、麥片……這些零食都在“蹭高學曆”

近日,一款品名為“農大蔬菜卷”的膨化食品,在其網上的銷售連結上,标有“東北農業大學”的字樣,産品的包裝上也印有“農大”二字,似乎與“東北農業大學”關系密切。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從業人員調查發現,這款零食在多家電商平台銷售,最高的一家總銷售量超過了3萬件。

新聞多一度丨零食“學曆”也造假 說不定你也曾買過

圖檔來源:央視新聞

在這款蔬菜卷的若幹商品宣傳頁面上,有的宣傳是“校園暢銷美食”↓↓↓

新聞多一度丨零食“學曆”也造假 說不定你也曾買過

有的宣傳“食品學院技術支援”↓↓↓

新聞多一度丨零食“學曆”也造假 說不定你也曾買過

此前,上海消保委也注意到一款名為“翻天娃辣條”的零食出現在很多零食部落客的推薦名單裡,在網購平台上,不少店鋪都宣稱這款零食是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發的。

新京報用戶端通過梳理發現,今年5月,一款名為“好福燕麥麸圈”的産品宣稱是“中國農科院與張家口農科院燕麥專家多年研究成果”的“高膳食纖維食品”,然而檢測發現營養成分實測值不達标。

4月21日,上海市消保委點名電商平台“高校科研所店鋪榜”排名靠前的一家店鋪銷售一款名為“江南大學研發”的“鳳禾鳴慢碳十二色糙米”産品,宣稱“高蛋白”“高膳食纖維”,然而其實測值遠低于産品标示值,未達到相關國家标準要求。

這些食品真的與高校和科研機構有關系嗎?事實是……

以上提到的網紅食品,真的具有“高學曆”嗎?這些高校和機構紛紛表态。

東北農業大學:商品宣傳不屬實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給東北農業大學發出了查詢函,并得到了校方的回複。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從業人員表示,東北農業大學作為一家高等學校,不開展對外生産經營工作,蔬菜卷不是學校生産的産品,商品宣傳不屬實。

此外,東北農業大學還表示,學校與商品包裝上所标的委托制造商和受委托制造商沒有開展過任何合作。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農科院:不屬實

湖南農業大學稱沒有針對翻天娃辣條“悉心研發”,湖南省農科院稱該商品宣傳“湖南農科院研發”不屬實。與此同時,兩家機構都回函表示與該商品的生産商湖南省翻天娃食品有限公司沒有授權關系。

中國農科院、張家口農科院:未授權

5月,中國農業科學院發表聲明稱:近日,個别商家在其生産的“好福燕麥麸圈”等産品上擅自使用中國農業科學院名稱。該産品生産廠家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不存在任何關聯關系,其産品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無關,中國農業科學院亦未以任何形式授權該企業使用中國農業科學院名稱。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謹慎識别。中國農業科學院将視情況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利。

張家口農業科學院給上海市消保委回函稱:院方表示從未授權此款燕麥産品相關資訊宣傳,此款燕麥産品與院方無關。

江南大學:和銷售網店沒有任何關系

針對“鳳禾鳴慢碳十二色糙米”産品,經江南大學核實确認,銷售網店和江南大學沒有任何關系;江南大學和生産廠家雖然有過相關産品開發的前期合作,但由于廠家未支付合同相關規定費用,研發也沒有全部完成。

商家為何要為零食“傍機構”造假學曆?

近年來,随着人們對于健康管理和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視,社交平台上不乏衆多健康零食的推薦榜單,這類零食以其“配料幹淨無添加”“健康營養吃不胖”作為宣傳賣點,成為零食界的寶藏産品。但真實情況如何?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請上海市營養食品品質監督檢驗站,對标有“東北農業大學”的“農大蔬菜卷”的營養成分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這款“農大蔬菜卷”蛋白質實測含量為每百克7.49克,低于包裝标示的每百克10.0克;脂肪實測含量為每百克21.8克,高于包裝标示的每百克15.8克。蛋白質和脂肪的實測含量,均不符合國家标準的允許誤差範圍。

上海市營養食品品質監督檢驗站進階工程師施嵘表示,檢測結果按照國家标準相關要求,其蛋白質明顯低于标示含量,說明食用這款産品遠沒有達到它宣稱的營養含量,其脂肪含量又遠高于标示值。

遭遇“學曆造假”零食 消費者該如何維權?

那麼,對于仿冒科研院所産品或直接冠以科研院所名字進行造假的情況,應該如何監管?消費者又該如何維權呢?來聽法律專家的解讀。

上海财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單飛躍表示,以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高等院校等名義背書的網絡食品的廣告和網絡食品銷售,如果廣告的内容和商品的品質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那麼這些行為就構成了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一種侵害。

法律專家表示,大陸的《廣告法》《電子商務法》都明确要求:經營者不得欺騙或誤導消費者,不得進行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對此類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和電商平台都應當履行相應的監督管理職責和保護消費者權益職責。

法律專家建議消費者在遇到此類事件時,要注意留存證據,向商家或平台索賠,或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投訴以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上海消保委、中國消費者報、上海網絡辟謠

編輯 常江

校對 劉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