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作者:青史留香history

蘇聯向日本宣戰後,朱總司令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宣言,帶領着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武裝展開了大規模反攻行動。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的冀熱遼軍區分派出三支部隊,向察哈爾、熱河和遼甯發動了進攻。前兩支部隊相繼解放了察哈爾和熱河,但并未繼續向東北推進。第三支部隊由曾克林率領,包括第12團、第18團和北韓義勇隊,在蘇聯軍隊的支援下解放了山海關,接着進軍錦州和沈陽,成功實作了真正的東北進軍。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前往重慶與蔣介石談判,與此同時,朱德、任弼時同志和劉少奇留守在延安。盡管朱德是總司令,但在位次上卻在劉少奇之後。

9月15日,東北局成立。東北局負責指導東北各地的黨組織和黨員活動,并迅速通知各大解放區。次日,東北軍區司令部在中央東北局的指導下成立,伍修權擔任參謀長。

伍修權會俄語,曾在中央蘇區反圍剿時負傷,後來曾擔任李德的翻譯,還擔任過紅三軍團的副參謀長,在抗戰期間主要在陝北協助葉挺工作。

彭真長期從事白區工作,是我黨白區工作中的重要上司人,長期在劉少奇同志的上司下工作。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當時的冀熱遼軍區的司令員和政委是李運昌。李運昌是河北樂亭人,樂亭是我黨早期上司人李大钊的家鄉。是以,李運昌很早就參加了共産黨,并進入了黃埔軍校四期政治科。

李運昌在畢業後選擇前往潮汕,并在澎湃的上司下展開了他的職業生涯。蔣介石的“四一二政變”之後,李運昌擔任潮普惠三縣的5000名農軍的上司,他勇敢地發動了普甯暴動,為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暴政敲響了第一炮。盡管暴動失敗,但李運昌并沒有氣餒,他前往湖南參加了秋收起義,并擔任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委員和團黨代表的重要職務。然而,不幸的是,部隊在戰鬥中被打散,于是他回到了冀東老家,長期從事白區地下工作,在彭真的上司下默默耕耘。

在黃埔軍校第四期中,有一位軍事統帥因其出色的表現而廣受贊譽,這個人就是林彪。雖然我們無法确定他與李運昌在黃埔期間是否相識,但在東北地區,他們很快就産生了尖銳的沖突。隻過了短短兩個月,李運昌就被調往冀熱遼軍區,擔任副司令,并後來還承擔了熱河省主席、交通部常務副部長等要職。通過這一系列的職務升遷,他逐漸淡出了軍界的視野。

1944年7月28日,晉察冀軍區進行了重新劃分,分為晉冀、冀中、冀察、冀熱邊(1945年1月改為冀熱遼)四個二級軍區,冀熱遼軍區下轄着五個軍分區(第14至18軍分區),初始時擁有九個團(11至19),其中包括八路軍四縱向冀東挺進後留下的三個支隊以及由冀東暴動組成的第十二、第十三團。随後,冀熱遼部隊擴充到了26個團,并配備了25個遊擊支隊。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1944年9月14日,曾克林乘坐蘇軍飛機抵達延安,并向中央詳細報告了進軍東北的情況。

劉少奇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會上下達向東北進軍的指令。會議決定成立直屬中央的中共冀熱遼分局,并擴大冀熱遼軍區,使其與東北、山東、晉察冀、晉冀魯豫、陝甘甯晉綏的大軍區平行。李富春被任命為冀熱遼分局書記,林彪則成為冀熱遼軍區司令員。

冀熱遼地區是離東北最近的根據地,必須經過冀熱遼地區才能進軍東北。我們的重點是向北發展,向南進行防禦,是以必須控制熱河和察哈爾,以實作對整個東北地區的控制。熱河和冀東地區的控制對于向北發展來說至關重要,隻有穩定了冀熱遼地區,我們才能夠掌控陸路交通要道。一旦我們進軍東北,我們将擁有一個穩定可靠的後方,可以毫無顧慮地推動黨的事業在東北地區的發展。

1945年9、10、11月三個月中,冀熱遼地區在軍事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成為我們準備進行大規模戰鬥的核心區域。

在出發前,黃克誠向中央發去電報,提出将熱河、察哈爾和東北作為第一根據地,并呼籲派遣威望高的上司者去主持工作。這充分展現了黃老對未來的洞察力和遠見。

在選擇前往冀熱遼地區的負責人時,劉少奇提出了徐向前、陳毅和林彪三個人供政治局讨論,最終決定由林彪擔任。這一決策也得到了主席在重慶的準許。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林彪最初計劃接替羅榮恒前往山東,在他趕往山東的途中,于9月23日突然接到了中央的緊急電報。他立即折回并日夜趕往位于河北玉田的冀熱遼軍區司令部。

在雙十協定簽署後,主席回到了延安。為了進一步加強東北地區的工作,中央再次委派林彪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并派定蕭克為冀熱遼軍區司令員,程子華擔任政委。從那時起,有關将冀熱遼與東北合并的計劃可能已經浮出水面。

1946年6月16日,中央下達訓示,任命林彪為東北局書記和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成為東北局副書記和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林彪隻是中央委員,而他上司的四位副書記卻是政治局委員。

1947年4月20日,中央決定将冀熱遼軍區及其所屬的8萬部隊劃歸東北方面。冀熱遼軍區的部隊後來發展成為東野八縱、九縱和十一縱三個主力縱隊。

原本冀熱遼軍區第十九旅轄有第14團和第46團,而根據1945年9月8日的指令,第十九旅帶領第46團急行軍至山海關,并将駐紮在山海關的第47團劃歸第十九旅,進而使得第十九旅轄下的部隊增加至第46團和第47團,總共約有2500人。

第46團由第十七分區的特務連、節振國勞工大隊和3個縣大隊組成的6個連。而第47團則是由臨(榆縣)、撫(撫甯縣)和昌(昌黎縣)三個支隊組合而成。

1947年10月4日,中央軍委在電報中向東北局書記彭真和陳雲提及:根據錦州地委的資訊,美軍在秦皇島登陸,有傳言稱中央軍隊有200人,要求立即指令曾克林部隊擴大編制,以三個團控制山海關,并進行集結整訓。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此時,林彪正在路上,新組建的冀熱遼軍區上司班子尚未組成,東北地區隻有程子華和李運昌這兩位軍事幹部。是以,東北局決定讓李運昌負責錦州至山海關一線的軍事。

而值得注意的是,毛主席在與蔣介石共進早餐後,于10月11日乘坐飛機傳回延安。這一時間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10月16日,毛澤東給彭真發來緊急電報。電文中提到,蘇聯拒絕了國民黨軍在大連和旅順的登陸請求,而蔣軍已經從秦皇島開始登陸并向山海關和錦州進軍,這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為了應對形勢,毛澤東提出了一系列訓示:各部隊要全力急進,膠東方面要盡快進行海運,林彪要迅速趕到沈陽協助指揮作戰;希望彭真在現有力量基礎上加強訓練,并動員群眾堅決抵抗敵人的登陸,争取時間。

與此同時,軍委也向陳毅、羅榮桓、黎玉發出電報,要求他們迅速指令山東軍區的楊國夫師(山東7師)夜以繼日地向山海關和錦州前進。

然而,進入東北的冀熱遼老部隊中,卻沒有一個主力團被調往山海關。這是因為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山海關的重要性,或者他們想将主力軍力保留在手中,先在東北進行經略,在山海關處提供一些支援,然後再将主力交給遠道而來的冀熱遼山東部隊,讓林彪在前線擋住敵人。關于當時東北上司人是如何考慮的,我們無從得知。

然而,國民黨軍方面卻沒有給彭真和他的軍隊留下任何時間。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在10月上旬,蔣軍派出的先遣部隊第13軍和第52軍,約七萬人,分别從九龍和越南登上美國軍艦,運送到秦皇島登陸。其中,第13軍裝備了美國武器,而第52軍則是半美式裝備。

在抗戰期間,國民黨在美國的支援下共配備了13個帶有美式裝備的軍隊和39個師級機關。從裝備的品質來看,最好的是第一批派駐印度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其次是第三批裝備的幾個軍隊,比如第五、第十八、第七十四、第十三軍等。

第52軍是湯恩伯系統中的三個主力軍之一,其他兩個是第13軍和第85軍。全面抗戰爆發後,湯恩伯晉升為第20軍團軍團長,并接管了第13軍和第52軍,其中第13軍下轄第4師和第89師。第4師原本是教導第2師,而第89師則是由軍校武漢分校教導隊和武漢北區要塞部隊改編而成。這兩個師都是軍校的教導部隊,具有示範性質,裝備和士兵素質都非常優秀。第52軍的編制中包括了第2師和第25師。在北伐戰争結束後,将北伐第一軍的第3、第14和第21師合并為第2師,這支部隊是蔣介石的早期主力軍。教導第2師最初改編為第4師,然後通過對第4師的獨立旅進行擴編,形成了第25師。

1938年2月,湯恩伯在歸德(河南商丘)進行整補時,獲得了第85軍的番号。湯司令非常狡猾,将第4師和第89師劃入第85軍,而将新追加的110師(由胡景翼國民二軍的李紀才部隊、騎兵第四軍以及獨立第46旅,以及豫北師管區的5個新兵營組成)和軍團騎兵團劃歸第13軍,湯恩伯自身兼任軍長。正是因為如此,台兒莊戰役中給予日軍最後一擊的是湯恩伯部下的王仲廉率領的第85軍,而不是湯司令的親信部隊第13軍。

随後,湯恩伯又經過一系列調動,使110師成為他的親信部隊。然後,他又将第13軍和第85軍的部隊重新調換回來。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廖運周率110師在淮海戰役時起義,徹底阻止了黃維突圍的企圖,同時85軍也在雙堆集與第十二兵團一起覆滅。北平起義時,13軍被迫接受改編,但軍長石覺等13軍的軍官卻被傅作義親自用飛機送往安全地區。

52軍的195師在武漢會戰後劃入52軍序列,之後又參與了山海關大戰,但并未進入東北,随後52軍重新組建了195師。

52軍被稱為國民黨的第六大主力,然而他們在東北地區遭到頻繁的殲滅,但也多次重建。遼沈戰役時,他們退守營口,近萬人乘船逃離,幸運地避免了全軍覆滅。而在上海戰役中,經過整修的52軍在前期外圍戰中對我軍28、29軍造成了較大的傷亡。然而,在我軍發起總攻後,他們被殲滅了一部分,大部隊則飛快地逃往了舟山,最終轉移到了台灣。可以說,52軍是國民黨成功逃往台灣的一個完整的軍隊。

1950年11月28日,為了挽救“聯合國軍”在北韓戰場上的衰敗,麥克阿瑟曾要求蔣介石派遣第52軍增援,并派來了7艘運輸艦和3艘貨船抵達台灣基隆港,30架C-47型運輸機也在新竹和松山機場着陸。第52軍得到了200多輛各種軍車、約千門火炮和2萬多噸各種裝備。盡管由于美國政府的反對,最終第52軍未能赴北韓,但他們借此機會實作了機械化。

在山海關前線,國民黨軍的總指揮官是杜聿明,他在國軍中享有戰鬥力強的聲譽。然而,正規軍在對抗八路軍的戰鬥中卻屢屢失敗。

山海關戰役前兩天,林彪曾親自視察現場,并與秦皇島蘇聯駐軍負責人會面,密謀行動。也許是因為需要全面考慮戰略,或者對冀熱遼李運昌的部隊不熟悉,林彪當時沒有給負責山海關防守的十九旅旅長張鶴鳴(後來曆任東北護路軍副司令員兼中部司令員,東北鐵路軍事法庭庭長。1952年7月因病去世)下達作戰訓示,隻是一再強調軍隊要盡快進入東北。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山海關自古以來就是關系華北至遼東交通的重要關口。在日軍占領後,經過長期的占據和建設,它被用鋼筋水泥修築,并配備了各種火炮、機槍以及充足的飲水和糧彈儲備。到日本投降時,山海關已成為一座向南方約十公裡橫行的永久要塞,核心在于北山和角山。

山海關戰役的主戰場位于角山,但最終的勝利取決于九門口和義院口的戰鬥結果。

秦皇島距離山海關僅十幾公裡,美國人幫助蔣運兵的動作非常積極,然而,蘇聯駐軍在秦皇島卻明裡暗裡地對國民黨軍進行幹擾。有時候,僅僅憑借一個蘇聯軍官的喝止,就能阻礙國軍團或營級部隊的行軍和機動,進而大大影響國民黨軍的集結和部署。

1945年10月25日,國民黨13軍的一個輕裝步兵前衛營試圖在行軍中奪取山海關。領先的是一輛美式吉普車,上面坐着兩名美國軍人和三名國民黨官兵。車上的國民黨軍官向我們喊話,聲稱奉命與八路軍進行談判,并接收山海關事務。

我方負責前沿指揮的47團1營營長宋春垠回應道:這裡的駐防部隊是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已經被人民自治軍解放,我們負責守衛山海關,請你方盡快撤離。

然而,13軍并不了解八路軍的實力,他們還抱着正規軍、政府軍的自信,依仗着有美國的支援和裝備,是以根本不等宋春垠說完,就發動了進攻。國共之間的戰争就此展開。

我們的前沿陣地很快被迫撤退,13軍開始認為我們這些土八路軍不足為懼。然而,他們被我們核心陣地的守軍狠狠地打擊,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

當天,國民黨軍在飛機和炮火的掩護下發動了輪番攻擊,對着我們四十六團防守的首山、角山和二郎廟陣地展開進攻。雙方在11月26日激戰了5個多小時,國民黨軍傷亡了300多人,最終被迫退回秦皇島。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此時,杜聿明正忙于協調和指揮兩個整軍的海運和到達秦皇島的部署,并沒有意識到要進行大規模戰鬥。類似政客的杜聿明也承擔不起挑起内戰的責任,是以他立即離開部隊,乘飛機前往重慶找老頭子彙報請示。這也是為什麼在沖突爆發後的整整一周裡,山海關前線異常平靜的原因。

11月1日,13軍全部到達,并展開了戰鬥準備。

11月2日,13軍一個團強行向北進軍。在前衛排遭遇我們軍隊的阻擊,經過交火後,國軍這個團立即展開團一級規模的進攻。我們軍隊沒有料到蔣軍會發動如此大規模的進攻,隻進行了一次沖鋒,導緻角山北面的屏障首山失守,46團的2營營長楊國慶和代理營長張岱先後犧牲。緊接着,13軍向角山發動了進攻。

此時,十九旅調動了所有能調動的部隊增援保衛角山的46團,并集中炮兵對敵軍進行轟擊。旅長張鶴鳴親自率領5個連的增援部隊發起了反沖鋒,困擾已久的46團士兵也毅然發起了反攻。八路軍帶着刺刀向敵軍沖鋒而上,這樣的氣勢讓一向享受優越待遇的13軍無法應對,他們被白刃戰鬥擊潰,團長被刺殺後,潰敗撤退。

當晚,山東七師的楊國夫率領7000人進行了強行軍,每天行軍120英裡,從承德繞道九門口,迂回趕至山海關前線。從10月25日到11月3日,山海關保衛戰第一階段可謂慘烈,十九旅陣亡500多人,傷亡比例大緻為3:1。

在黑鐵山抗日暴動後,起義軍接受了八路軍的上司,形成了香河軍分區。随後香河軍分區與冀魯邊軍分區合并,組建了渤海軍區。抗戰勝利後,渤海軍區的部隊組建了山東七師。與其他部隊坐船渡海去東北不同的是,七師是步行走到東北的。七師與錦州支前民工一同抵達東北,帶來了從錦州運來的日軍山炮。

11月3日,楊國夫擔任山海關前線總指揮,張鶴鳴為副總指揮。山海關戰役的後期作戰,主要由七師主導,十九旅提供協助。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10月31日,李運昌緻電延安,認為此次戰鬥關系重大,需要全力以赴擊退敵人。他還請黃克誠和楊國夫緊急前往增援山海關和冀東地區。延安随即緻電東北局,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呂正操、李運昌和蕭勁光分别擔任第一、二、三副司令。進入東北的部隊全部編入東北人民自治軍。

11月1日,主席複電李運昌,表示贊同他的決定,并委以重任,讓他在彭真和林彪的指揮下擔任山海關和錦州地區的指揮,負責作戰、整編軍隊和運輸幹部等任務,其中作戰是重中之重,必須堅決殲滅前進的敵人。冀東野戰軍和山海關、錦州地區的所有軍隊和地方工作都歸李運昌調配。

這封電報明确了指揮體系,明确訓示李運昌負責指揮山海關的作戰。

8日,主席再次緻電李,要求他在山海關堅守。

9日,主席再次緻電李,詢問作戰形勢以及我軍是否能夠在山海關和錦州一線支援一個月。

然而,就在同一天,林彪突然下達了一條指令,讓楊國夫擔任第二線司令員,指揮山東的七師、冀熱遼地區的十九旅、山東的劉其人部隊以及山海關和綏中境内的所有部隊,消滅進犯山海關和綏中的敵人。李運昌則被任命為第三線司令員,負責指揮葫蘆島和錦州方向的防務。

這導緻他失去了對山海關作戰的指揮權,隻負責葫蘆島和錦州的防守。李運昌對此感到非常不滿,在回憶錄中談到這是完全違背了延安以前的指令。

在被解除指揮權的當天,他緻電林彪,建議迅速調動山東一師和新四軍三師來支援山海關,配合楊國夫師一起消滅頑敵。他認為如果能夠在山海關以西将敵人全部或大部消滅,東北局勢将會穩定。然而,林彪沒有對這封電報做出回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在七師到達第二天,國民黨軍開始對我們的山海關防線發起進攻,調動了三個師的兵力。戰鬥激烈且殘酷,雙方陣地不斷争奪。

8日,杜聿明在他的專列上召開了作戰會議。會上,十三軍軍長石覺表示,共軍火力強大,建議重新考慮是否攻打山海關。

在此過程中,一系列事件導緻了指揮權的變動和作戰計劃的調整,加劇了李運昌的不滿情緒。

11月13日,我軍最後一批52軍部隊乘坐登陸艦抵達秦皇島。當天,杜聿明親自前往前線視察,發現敵軍火力不強,與我方擁有的美式榴彈炮相比,日軍的山炮和擲彈筒根本不具備競争力。是以,他下令石覺部立即發動攻擊,并對部署進行調整。52軍25師從山海關北部山區經過義院口和城子峪,計劃占領山海關東側的前所鎮,從遠處實施對山海關防守部隊的大規模包圍。

11月15日清晨4點,13軍開始從西線的九門口區域展開進攻。與此同時,我方正面陣地也受到敵軍全面攻擊。

13軍89師在飛機和大炮的掩護下最終奪取了首山、二郎廟、朝陽山、長山和角山,但傷亡慘重。然而,由于山海關北山陣地已被敵軍奪取,他們處于高地優勢,我方防守山海關城市的部隊面臨巨大困難。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15日,我們得知國民黨軍已經繞過城子峪關口,正向山海關後方迂回。守衛九門口的七師第二十團打來電話報告稱東北側發現國民黨軍主力正在活動。當晚,山海關的第七師召開了緊急作戰會議。楊國夫認為,敵人已經迂回到我們的後方,堅守山海關已經失去了意義。盡管還沒有收到林彪回複的電報,但他下令部隊逐次撤退,脫離山海關戰場。他并明确表示将對擅自撤退的責任負起相應責任,這也需要等待林彪的回複。

林彪收到電報後立即回複同意撤退的決定。

林彪随後趕往綏中,試圖再次發動一次戰鬥,以延緩蔣軍的攻勢。然而,當他看到匆忙撤離的七師部隊時,他們衣衫褴褛,裝備破舊,相當狼狽,他明白再打下去已經沒有意義。

此後,林彪率領部隊迅速撤退。他們在四平發動了一場大規模戰鬥,然後繼續快速撤退。

林彪和李運昌之間存在着一些沖突:

首先,林彪在山海關戰役正酣之時,直接解除了李運昌作為戰場最高指揮官的職權,甚至無視他是上級頒發的任命。這主要是因為兩人的作戰思想不同:一個主張堅決守住山海關,時間越長越好;而另一個則主張與敵人不硬拼,必要時撤退。

然而,李運昌的作戰思想雖然與主席最初的意圖一緻,但卻不實際。新四軍三師的人數約為五萬人,再加上山東一師、山東七師和布置在錦州、山海關一線的冀熱遼軍區部隊,總共約為七萬人。盡管我軍與國民黨軍的兵力相當,但我們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盡管蘇軍之前對我們相對開放,提供了幾個日軍倉庫,是以我們對來到東北後換裝持有樂觀态度,但很多部隊來東北時并沒有攜帶重型武器,甚至有些人是徒手前來的(黃克誠部隊除外,這證明了黃克誠的遠見)。”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11月21日,林彪通過電報向軍委彙報稱,新部隊(指李運昌部)的新兵衆多,缺乏訓練,戰鬥力較弱。老部隊還在東北前線行軍中,精疲力竭,缺乏武器裝備和物資補給。指揮部與部隊之間缺乏作戰地圖,通訊聯絡混亂。地方政權尚未建立或不夠穩固,缺乏群衆支援。與此相比,國民黨軍裝備精良,補給充足。

在東北戰場,國民黨軍多為裝備精良的美械和半美械部隊,其火力在抗戰後期已遠超日本軍隊。在這種情況下,我軍根本無法與國民黨軍打仗,勉強出擊隻會以失敗告終。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毛主席也很快意識到這一點,并于11月11日通過電話向東北局表示:“我黃梁兩部總共有4萬2千人,他們遠道而來,官兵已經疲勞不堪,對地形也不熟悉,目前并沒有适合出戰的好機會。即使殲滅敵軍一部分,也隻是戰術上的勝利,但無法休整兵力,隻會處于被動狀态。”在戰役進行期間,如果上下級指揮官的思想不一緻,往往會成為導緻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也許正是出于這個原因,當林彪發現李運昌的指揮能力不足以保持軍令暢通時,他決定解除了李運昌的指揮權。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如果不是楊國夫冒着被殺的危險,及時決定撤退,我軍在山海關的一萬将士可能會被圍殲。正是因為這樣,在敵軍于11月16日發動進攻後,仍有我軍的小股掩護部隊未能及時撤離而遭受損失。

還可以回顧李運昌的另一個例子:在1938年7月的冀東大暴動後,冀東組織了十萬人的抗日聯軍。然而,由于嚴峻的形勢,八路軍四縱在九月中旬召開會議,決定主力西撤到平西山地,并争取冀東抗聯部隊跟随一起西撤,以避免敵人的進攻。然而,抗聯的上司人反對這一決定,特别是李運昌對此表示強烈反對。直到10月8日,河北省委才親自與李運昌進行了談話,要求他服從組織決定。會後,決定所有抗聯部隊全部随四縱西撤。

抗聯西撤後,日軍迅速部署完畢,導緻隻有約兩千人成功突圍到達平西,而其他人則潰散。李運昌曾決定不再西撤,率領六千多人東返冀東,但很快就被敵軍擊散。冀東部隊的發展主要依靠四縱留下的三支小部隊。

關于1938年的冀東抗日大暴動,号稱有二十萬人舉槍,但很快失敗,具體原因尚未清楚。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1941年,李運昌因戰鬥勝利而沖昏頭腦,提出了荒謬的口号"大戰紅五月",将冀東主力部隊和一些遊擊隊調往平原地區,導緻我軍遭受巨大損失。這個決策也導緻十三團副團長單德貴的不滿,他曾痛斥李運昌不懂軍事、瞎指揮,每打一仗就敗一仗,毀掉了我們為之奮鬥的部隊。由于單德貴的投降榜樣,許多遭到排擠的老紅軍和老八路部隊追随其投降。雖然單德貴個人有一些原因,但冀熱遼軍區的上司人也有很大責任。

關于林彪和李運昌的沖突,除了指揮思想不同外,林彪可能也聽聞了冀熱遼軍區一些行為,不排除一些老紅軍向林彪反映的可能。

有記載顯示,當冀熱遼部隊進入東北時,他們尋求林彪的幫助,但未能獲得支援。冀熱遼部隊從8月至11月發展了12個旅、10個獨立團,總人數多達十一萬人。這些部隊裝備精良,裝備來自于蘇軍倉庫,而入關的是我軍老兵。然而,當這些部隊向李運昌請求裝備時,他卻無能為力。是以,當國民黨發起進攻時,此十一萬部隊中約四分之三帶着武器投降或逃跑。

林彪在1946年1月13日的電報中提到:“東北成立的十多個旅,成員品質堪憂,缺乏政治覺悟,其中大多為流氓、土匪、憲兵、警察和僞軍,真正的工農成員也被帶壞。這些部隊包括李運昌的部隊,戰鬥力低下,紀律極差,無法發動群衆,反而引起群衆的不滿;他們無法消滅敵人,反而鼓舞了敵人的士氣;他們無法打擊土匪,反而與土匪勾結。”對于這些問題,林彪多次向延安、東北局以及李運昌、呂正操提出。

林、李二人的分歧源于他們對東北開展農村革命的理念不同。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林彪、羅榮恒、高崗、黃克誠等有經驗的幹部主張先進入中小城市和鄉村,建立穩固的東北根據地,積蓄力量,為未來的決戰做準備。而彭真、林楓等長期在白區從事鬥争的幹部則主張将工作重點放在大城市。李運昌雖然開辟了冀東根據地,但他之前長期在彭真上司下從事白區工作,是以更接近彭真的理念。當時,這兩種觀點的争論非常激烈。

1945年底,李運昌回到冀熱遼擔任副司令。1946年6月,中央決定任命林彪為東北局書記,但是林彪遲遲不上任,高崗不得不親自前去邀請。其實,林彪并非故意擺架子,他在親自指揮老部隊新四軍三師七旅(即115師685團——紅一軍團紅二師——紅四軍紅28團——葉挺獨立團)打一場小戰鬥。通過這場戰鬥,他希望發現我方部隊的問題,找出國民黨軍現代裝備部隊的優點,并尋找戰勝敵軍的方法。

戰鬥結束後,林彪與高崗傳回總部,随後召開了1946年6月的東北局會議,确立了經略東北的總方針。之後,林彪開始着手整訓部隊,實行三三制、四組一隊、四快一慢等戰術,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最終,這決定了我方取得解放戰争的勝利,并使我軍成長為世界上最優秀的輕步兵部隊。

1945年山海關戰役:林彪為何解除李運昌的指揮權?

1947年7月,東北組建了五支野戰主力縱隊。新四軍三師七旅被編為六縱16師,山東七師和冀熱遼19旅編為六縱17師,渤海軍區組建的二梯隊三個基幹團被編為六縱18師。在東野的七大主力師中,六縱占據了兩個師。

16師具有悠久的曆史,是當之無愧的軍中老大。17師雖然曆史不長,卻在東北野戰史中脫穎而出,被評為東北軍隊中最強大的主力師,被譽為“攻堅老虎”。然而,誰能想到,山海關之戰結束後,林彪對這支部隊的看法完全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