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藝熱點年度回眸之一

作者:文彙網
文藝熱點年度回眸之一

剛過去的周末,上海歌劇院創排的原創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在上海大劇院首演。這部歌劇講述百年前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的追夢青年,開展左翼文化運動,成立電影小組,在“光影世界”中想象新中國,以田漢、聶耳、夏衍為首的這群“新青年”,在上海創作出電影《風雲兒女》及其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上海歌劇院院長、指揮家許忠說:“歌劇《義勇軍進行曲》這樣一部原創力作是當代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們共同追夢、為人民大衆創作的,是緊扣時代主題、展現時代氣象、讴歌新時代精神、凝聚新時代力量的新作。”

上海是孕育了偉大建黨精神的紅色之城,赓續紅色血脈是本土創作者擔負的文化使命。回望2023年的上海文藝創作,從文學到舞台,不同形态的作品殊途同歸,在文化交彙融合中壯大主流價值,傳承紅色文脈,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

用心用情記錄“紅色足迹”

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馬文運在接受本報采訪時透露,上海的文學活動和重點創作着力服務大局,為承擔凝心鑄魂的使命,持續組織開展“紅色起點”“紅色足迹”等紀實文學創作。目前,“紅色起點”系列推出總計約200萬字15部作品,年内新出版《在敵人心髒燃燒的紅色火炬——上海舊警察中的地下黨》《啟明》,新完成《人間清白——首屆中央監察委“龍華四烈士”》。

其中,《在敵人心髒燃燒的紅色火炬——上海舊警察中的地下黨》聚焦隐蔽戰線上的“特殊警察”:1931年,一個中共地下支部在公共租界嘉興路巡捕房内建立,這是在上海警察系統中建立的第一個中共黨組織。到1949年5月,上海警察系統的中共地下黨員發展到約500名。當時,中共上海地下黨員共約8000名,警察系統的地下黨員占了近6.25%。《在敵人心髒燃燒的紅色火炬——上海舊警察中的地下黨》講述上海解放前,上海警察系統的中共地下黨員們的故事,他們怎樣像一把把尖刀插入敵人的心髒,穩紮穩打,積蓄力量,既巧妙有力地打擊敵人,同時有效配合和支援群衆運動。

此外,劉統《轉折:1947年中共中央在陝北》也是今年上海的重點出版項目。劉統的這部紀實文學作品,參考大量曆史文獻、作戰報告、當事人日記和回憶錄、隐蔽戰線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國民黨方面的曆史資料,收錄近百幅曆史照片和戰場形勢圖,是國内研究中共中央轉戰陝北最全面、最詳盡的成果之一。劉統踐行“事出有據、言出有因”的學術理想,在搜集曆史檔案資料的同時,亦沿着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轉戰陝北的路線進行了兩次實地探訪,考察了陝北的戰場、駐地、地形和自然環境,将這段曆史鮮活生動地付諸筆下。

在更寬廣次元弘揚紅色文化

正如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阚甯輝所說:“文學精品孵化轉化後,成為貼近百姓的文藝新品,充滿煙火氣和正能量,展現上海這座人民城市的文化高度和人文溫度。”紅色文藝作品不僅會破圈,更會成為現象級的熱點,讓紅色文化在更寬廣的次元傳播。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千裡江山圖》成為文藝市場的熱點IP:同名中篇評彈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同名廣播劇選址郵政大樓中庭舉辦露天演讀會,同名話劇網上出票十分火熱,籌備中的同名影視劇也是備受期待。

現象級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已在國内50座城市、67個劇場巡(駐)演出近600場。今年,上海歌舞團探索劇場與影院“雙向互哺”模式,進一步激發“電波” IP生命力。

文藝評論家方家駿說:“上海文藝工作者的紅色題材創作不斷探索藝術規律,對社會影響和市場效益的綜合考量正在日益成熟。創作者當下對紅色題材的選擇,講究與本藝術門類的氣質相吻合,追求更有利于藝術特色和優勢的發揮,讓主旋律創作更貼近人心。”

上海淮劇團創作排演的原創淮劇《火種》以1926至1927年間發生在上海的三次勞工武裝起義為題材,講述底層産業勞工的故事。主創團隊大膽創新,結合工運題材的特色表達,在淮劇群戲中融合了歌劇、音樂劇手法。《火種》的文本“接地氣”,音樂唱腔闆式快與慢、強與弱,張弛有序地結合,旋律符合人物情感和性格特點,既不陳舊,又不失去本劇種的音樂特點。身段設計融合舞蹈與傳統淮劇特色,尋求戲曲表演與舞劇的結合。

雜技劇《天山雪》曆時三年打磨,亮相今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全劇以“逆風飛翔”的雄鷹精神作為幾代人的共同引領,雜技人的故事串聯起70年來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建設新疆、發展新疆的壯美曆程,用雜技藝術語彙立體講述各族人民攜手奮進的故事。劇情時間跨度大,表現場面多且複雜,為了真實描繪滬疆兩地的唯美畫卷,主創将技藝表演、舞蹈和人物塑造充分融合,展現戲劇與雜技的相輔相成。過去以技巧見長的雜技藝術表演和抒情達意、表情達意結合,完成了從雜技到雜技劇的提升和突破。上個月,140人的劇組跨越5500多公裡奔赴新疆喀什地區,開展文化潤疆巡演活動,“天山雄鷹”在鄉親們的熱烈掌聲中榮歸故裡。

紅色主題創作迸發全新活力

上海出品舞台劇《覺醒年代》和話劇《英雄兒女》今年夏天赴京演出,北京專家的點評中,頻繁地出現了“青春、創新、浪漫”這些形容詞,這恰恰是當下上海紅色主題創作的關鍵詞。

話劇《英雄兒女》和舞台劇《覺醒年代》今夏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掀起一股紅色浪潮。《英雄兒女》在北京的首演場,台上志願軍們一同喊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台下00後觀衆熱烈鼓掌:“英雄再次來到了我們面前!”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對這部作品不吝贊美,認為上海的主創團隊做到了“革命文藝深度契合當下的文化時尚和審美趣味,通過對發生在北韓戰場上多次重逢的細膩表現,有力地推動觀衆的情感随着人物命運達到頂點”。“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覺醒年代》演出過程中,台下觀衆與舞台上百年前的青年隔空對話,内心一次次被點燃。《中國戲劇》編輯部副主編靳文泰直言,《覺醒年代》是一部有“電影質感”的好戲,它應該更多與高校學子面對面,讓年輕人更直覺地感受信仰的光芒。

上海的紅色曆史是厚重的,而不懈進取的主題創作,貼合着時代脈動,迸發出全新的表達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