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彭凱平:一生高潔紮根社會,落雪嗚咽水木同悲

作者:NewEconomist
彭凱平:一生高潔紮根社會,落雪嗚咽水木同悲

圖為李強教授

作者: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執行主席(來源:彭凱平)

彭凱平:一生高潔紮根社會,落雪嗚咽水木同悲 | 深切懷念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李強

2023年12月12日下午,深受後輩學人尊敬與學生愛戴的李強教授不幸辭世。雖之前得知教授病危,并幾次探望,心理有所準備,但真的得知消息,仍然不勝悲痛。我是一個持科學态度的唯物主義者,但此時,我也願意相信蒼天有感。北京從12月12日開始下了幾年不遇的大雪,而此時,正是我們悼念李強教授之時。李強教授一生高潔,為人樸素,正如這雪花一樣純潔而無暇。而在他離開之際,似乎也引得蒼天垂雪,痛悼英才。

李強教授1950年出生,2023年辭世,享年73歲。身處現今這個豐衣足食,醫療保健品質越來越高,人均壽命已達到77歲的時代,李強教授以73歲之數走完此生,無論如何,悲痛之餘,又令人無比惋惜。

此時,我站在清華園新齋辦公樓外,望向一處辦公室的視窗。天下不斷飄落下來的片片飛雪,如同一幕幕閃回,讓我回憶起與李強教授相處的諸多往事,不斷在腦海中如雪片般飄飛。

十幾年前,我從伯克利加州大學來到清華大學任教。我清楚的記得,李強老師是學校分派辦理我回校事宜三人上司小組的成員。三人組中有當時主管文科的謝維和副校長,有時任經管學院院長的錢穎一教授,還有時任人文社科學院院長的李強教授。三位老師對我的回國工作一事特别積極也特别細緻,百忙之中抽出大量時間與精力來幫我處理各種事宜,讓我本來比較倉促的回校之旅變得井井有條。并且,在整個過程中,李強教授多次與我溝通學校院系的各種資訊,向我介紹學院學科當時的情況,并且幫助我熟悉工作與環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強教授于我有“知遇之恩”。

我記得在我初回清華擔任心理系主任的前幾年,因為加州伯克利大學的一些事情還沒有處理完,是以,那幾年我基本上都是在太平洋兩邊來回跑。李強教授做為院長為了讓我安心往返,幫我做了很多事,分擔了我不少的工作任務。從這一點上,李強教授對于更有“提攜之恩”。正是因為老院長不計個人勞苦的提攜與幫助,保障了我在“東跑西颠”的那段日子裡還能夠處理好心理學系和院裡的各種工作與各種關系,沒有耽誤我在學院的工作安排。并且,為了給予我最大的歸屬感,李強教授把他在新齋的辦公室讓給我用了很長時間。也正是在這間辦公室裡,李強老師和我有過無數次長談,并囑咐我“社科精神不滅,天下情懷如新”。是以,李強教授于我又有“安心之恩”。

如今,新齋依舊,斯人已逝。當年我回校工作的寄生安心之所,已然永别了它原來的主人。本以為病魔不會這麼早剝奪李強教授的生命,卻不想正值迎來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成立三十周年之際,我們卻痛失于我有知遇之恩、提攜之恩、安心之恩,于清華社科學院有開拓之功,發展之功、助燃之功的扛鼎之人。

李強教授是當代傑出的社會學家,在社會分層與流動、社會變遷與轉型、城鄉社會學等領域建樹卓越,他亦是中國社會學恢複重建以來學科發展重要的參與者和見證人。他曾長期擔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等職,并曾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為社會學學科建設和學術共同體建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不幸辭世,是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的重大損失,是中國社會學界的重大損失,我們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躬身熱土、心寄天下的社會學大師,也失去了一位嚴謹治學、桃李天下、勤勉一生的治學育人的領路人。

李強教授是與新中國建立共同成長起來的一代英才。他1950年生于北京,出身于書香門弟大世家,并很早就接觸到當時諸多名震南北的大師大家,耳濡目染,自幼年起便形成了優秀的學習素養與人文情懷,對其後一生的為學為師為人打了了堅實的基礎。

1963年,他考入北京四中,1968—1977年間在黑龍江建設兵團勞動。恢複聯考後,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1985年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主任。1989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3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5年評定為博士生導師。1999年調入清華大學,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1999 - 2010)、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2003 - 2012)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2012 - 2017),中國社會學會會長(2014 - 2017),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七屆學科評議組召集人(2009年至今)。2018年入選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并兼任清華大學民生經濟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資訊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等。著有《中國大陸的貧富差别》(1989)、《當代中國社會分層與流動》(1993)、《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2004)和《社會分層十講》(2008)等,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約200篇。

從上面的經曆可以看到,李強老師從小就是中國“50後”這一代人的“學霸”。他文革前考上北京最厲害的四中在當時真是可謂是“萬裡挑一”。初三畢業後從北京到珍寶島所在的黑龍江省虎林縣“屯墾戍邊”,把“恰同學少年”的整整“風華絕代”的10年獻給了東北邊陲。而那時他沒有因為生活艱苦而煩悶,務農勞作而焦躁,他最苦惱的事情居然就是“沒有書讀”。

古語雲:“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可能正是這些非凡的人生與社會經曆造成了他後來成為大陸社會學的大家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實踐基礎。人生哪來便宜事,無非在于無聲處苦積累。李強教授的一生,完美诠釋了什麼叫做“少年立志終生行,一路腳印一路金”人生楷模。

李強教授一直十分關心、支援社科學院各專業學科的發展建設,特别是對心理學系的複建和發展,無論是在擔任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院長與社科學院院長期間,還是在卸任退休後,都盡其所能為心理學系提供最大的幫助。即便是在病重期間,還在為我寫推薦信。不想,之後一周,先生就因為病情惡化進入昏迷,而這也成為李強教授生前留給我的最後一筆“寄望之恩”。

隻是痛惜李強教授奔波勞碌一生,尚未來得及安享晚年就突然辭世,實在令人扼腕惋惜!

嗚呼哀哉,雪落有痕。蒼天垂淚,水木同悲。

無盡緬懷,李強老師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