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作者:法老不說教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一、風俗中的體育活動

古代中國是一個有着數千年封建曆史的國家。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宗教迷信活動曾是民俗文化發展中的一股主流,受到統治階級的很大重視。在中國古代的宗教活動中,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等。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過去很少有人從大陸民間“鬼魂崇拜”風俗這個視角探讨宗教迷信與古代體育的關系。

筆者認為,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中國古代有不少體育活動是伴随着古人祭拜上天、鬼魂、神仙等活動中發展而來。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諸如龍舟競渡源于招屈原的魂,角抵和百戲中的一些體育活動都是頭戴鬼怪面具,與鬼魂崇拜有關。

發源最早的古代射箭活動也是祭祖拜神時舉行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們能不能試從明朝這個曆史斷面,窺探宗教迷信中鬼魂崇拜風俗與古代體育活動的某些關系。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二、以遊戲為目的的兒童“打鬼”戲

明朝是一個有着嚴重複古思想的朝代,它推崇的是孔子思想,仿效的是周禮。如明朝“洪武二年以周禮有司民之祭,封京師都城陛祭之。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洪武四年,明朝大臣宋鐮在孔子廟堂議日“世之言禮者,鹹取法于孔子。明洪武七年,朱元璋作文廟“诏天下學通祀孔子,頒釋奠儀”。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由此不難看出,明朝傳承的是漢族的傳統文化。

在宗教迷信和民俗文化方面更是取用了周代以來的封建宗教禮儀,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明朝有些封建迷信活動與古代體育有着不少聯系。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據《帝京景物略》記載“小兒共以繩系一兒腰,牽馬、相距尋丈、疊于不意中、拳之以去,日打鬼。不得為系者兒所執,執者,哄然共捉代系,日替鬼。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更系更擊,更執更代,終日擊,不為代,則桃巧矣。又據《宛署雜記》記載“正月十六日,小兒多群集市中為戲。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首以一人為鬼,系繩其腰,群兒共牽之,相去丈餘,輪次躍而前,當擊一拳以去,名日打鬼。其出不意,不得為系者所執。

一或執之,即謂為被鬼所執,哄然大笑,捉代系者,名日替鬼……以此占兒輕桃,蓋習武之意。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峋從上述兩段史料可見,明朝這種“打鬼戲”,是一種充滿了迷信色彩,以戲鬼為形式的兒童遊戲。

其遊戲方法是在一兒童腰上系繩,其它兒童依次上前擊打被系者,稱之為“打鬼”。

如擊打者被系繩者抓住,意為被鬼抓住,那麼被抓者就要代替被系者做假鬼,稱此為“替鬼”,其目的是練習兒童輕巧靈活。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文中所謂“習武”,就是指鍛煉身體又從“哄然大笑”這句,說明該遊戲趣味性強,深受古代兒童喜愛分析明朝這種“打鬼”、“替鬼”戲。

實際上是從先秦就有的鬼魂崇拜風俗發展而來。大陸很早就有一種“替死鬼”的迷信思想。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書·金膝》記載說周武王病得很厲害,周公旦想代替武王去死,是以周公設壇向太王、王季、文王三位鬼靈禱告說自己比武王多才多藝,更适合于服侍鬼神。

而且願替武王去服侍鬼神。周公旦這種替主獻身的封建迷信思想,在今天來說是很可笑的。但是在封建社會卻作為一種忠君的高尚行為受到宣揚和極力推祟。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正因為如此,明朝的“打鬼戲”在清朝和民國時期被繼承了下來,而且除漢族以外,蒙古族也開展這樣的迷信活動如“蒙俗打鬼,除不祥也。

每年六月為之,……長鞭揮處無人避,打鬼除災好緻祥。”民國時期的北京元霄節也盛行“打鬼戲”。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據《中華全國風俗志》載“遊人遂争趨白雲觀矣,且十七日觀中于夜間行打鬼之禮,而十八日則為神仙大會。

可見民國北京的“打鬼戲”在時間上與明朝相同,但與蒙古族的六月時間相差很大。北京“打鬼戲”雖然是在夜間舉行,但因有神仙大會在一起,是以開展得十分隆重。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由此看來,清朝和民國的“打鬼戲”比之明朝有進一步發展。

為什麼明朝的“打鬼戲”是在兒童中開展的呢這是有其迷信思想根源的。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古代有一種迷信說法,童子心專不雜,他們的眼睛能見到鬼,而鬼害怕被人抓到,故見童子就逃避。

是以最早驅疫鬼的“攤”都派兒童參加,古代大攤儀式上“巫現率百隸、童子追趕疫鬼”。正因為童子能驅鬼,是以才演變成這種兒童“打鬼戲”。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但毫零疑問,明朝的“打鬼戲”完全是一種兒童取樂以鍛煉身體為目的的遊戲,而不是追趕疫鬼的活動。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三、驅鬼逐疫“走百病”活動

古時候,由于科學落後,環境衛生條件十分惡劣,各種疾病,尤其是傳染病不斷侵襲古民,每年瘟疫都要奪去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加上古人對生老病死過程又不甚清楚,這就給講迷信的人鑽了許多空子,使得全社會無人不拜神信鬼。古人相信,人得了病是鬼魂纏身所緻。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迷信還說,人間有些冤死的人,他們死後的靈魂會變成惡鬼,又稱“厲鬼”。因為惡鬼是冤死的,是以會向活着的人讨債,還會加害于人。

為了防範惡鬼害人,古代就産生了一種對待惡鬼的迷信活動,并把這項活動叫“攤”或“追攤”。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追攤”這種驅鬼活動在大陸起源很早,在先秦各朝代開展最盛。相傳“昔撷項氏有三子生下即死,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蛆煙鬼……

于是正歲命方相氏,帥肆攤以驅疫鬼。”這就是“攤”這項活動的由來。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古代驅鬼儀式有幾種,最主要的就是所謂的大攤儀式,巫現們戴面具,蒙獸皮,衣朱裳,執戈揚盾進行追攤趕鬼。

另一種儀式,巫現率百隸、童子,叩土鼓噪叫,射桃弧棘弓,追趕室中的疫鬼。這兩種古老的驅鬼形式幾乎在巫現的社會裡都可以見到。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随着曆史的變遷與發展。時至明朝除了進行“追攤”活動外,還有其它幾種形式的“驅疫鬼”儀式。諸如“走百病”、“消百病”和“走橋摸釘”,都是明朝十分盛行的驅疫活動。

據明人劉侗撰寫的《帝京景物略》記載“元霄節……婦女相率霄行以消百病,日走百病,又日走橋。’,對這種活動的目的和迷信思想,在明人周用的《走百病行》中講得很清楚。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其文說“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盡歸塵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頭風。踏穿街頭雙繡履,勝飲醫方二錘水。

誰家老婦不出門,折足瞞姗去房裡。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緣,薪州艾葉一寸火,隻向他人肉上燃。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咽依當時的迷信思想,元宵節的夜晚,地下鬼穴是空的。如果這一夜人在外走動,便可以起到治百病的作用。

否則,一年中就會被病魔纏身,又會得手臂枯萎、眼盲、偏頭痛等疾病。值得一提的是,明朝這種走百病活動的參加者都是婦女。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走百病行》說“都城燈市春頭盛,大家小家同節令,姨姨外婆領小姑,摔掇梳妝走百病。”

又見《宛署雜記》載“走橋摸釘,祛百病,正月十六夜,婦女群遊祈免災咎,前令人持一香辟人,名日走百。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凡有橋之所,三五相率一過,取度厄之意,或雲終歲令無百病,暗中舉手摸城門釘一,摸中者,以為吉兆。

上述記載中的老婦、姨姥、小姑、雙繡履婦女穿的刺繡鞋都說明這是一項婦女活動。完全可以說,走百病是大陸明清時期,在婦女中開展的一種以散步為形式的健身活動。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明朝元霄節的夜晚街市婦女人數猛增,一是因為元霄燈市對愛湊熱鬧、喜逛街市的女子來說,無疑是一次梳妝一新、出門求得滿足的好機會。

二是明朝的走橋摸釘是婦女度厄、免災、乞求吉祥的迷信活動,她們不得不參加。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再者,中國古代婦女由于家務事繁重,針線刺繡不離手,很容易造成手臂疼痛、眼花、偏頭痛等疾病,是以她們更迷信這種走百病的作用是不奇怪的。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四、清明掃墓踏春活動中的體育表演

清明掃墓是大陸的傳統活動,俗稱“寒食上墓”。

這實際上是一種祭祀祖先的拜鬼神活動,這一習俗究竟源于何時,至今衆說不一。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但這一民間風俗至少在唐代以前就已經“浸以為俗”了。《歲華紀麗譜》中提到“郡人踏青遊賞,散在四郊”。

魏晉時,農曆三月三為“上已節”。人們相約聚于溪水河畔嬉樂,邊吃小食邊觀賞大自然的景色。唐代杜甫《麗人行》寫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詩句。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時至宋代,三月三寒食節,市民成群結隊四出郊外,“競日嬉遊,不醉不歸。”

這都說明,寒食掃墓,郊遊踏春很早就已成民俗。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在當時看來就是光複了漢人的國土河山。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一時間朝野興起複古之風,盡數找回過去的傳統文化,民間風俗主要尋迹唐宋兩朝。是以明朝的三月踏春郊遊活動的盛況與唐宋相比也不遜色。

據《帝京景物略》記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是日替柳,遊高梁橋,日踏青……都人踏青高梁橋,輿者則賽,騎者則馳,賽驅徒步……遊人以萬計,簇地三四裡。”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可見明朝寒食掃墓之日,路上車水馬龍,遊人遍野,與宋代“四野如市”的情景沒有兩樣。然而明朝清明節日還有更大的奇觀。

當時北京市民借踏青之際,在風景遊人區聚集觀看各種體育表演,其場面比之唐宋有過之而無不及。

史料說,明人遊高梁橋“厥有爬竿、筋鬥、煙火水嬉……爬竿者,立竿三丈,裸而緣其頂,舒臂按竿。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筋鬥者,拳據地,俯而翻,反據仰翻、翻一再折,至三折也。置圈地上,可指而仆爾,翻則穿一以至乎三。

此外有“馬之解,人驕而馳,方馳,忽躍而上,立焉,倒卓焉’,氣又“彈之解,凡空二三,及其墜而随彈之”,技藝高超,令人叫絕。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最驚險的是“置丸童頂,彈之碎矣……兩人相彈,丸适中,遇而碎,非遇是俱傷也。’,對此明人李中孚有“為祝健兒身手好,燕支夜明賀蘭霜”的詩句。

上引史料表明,明朝北京清明節的高梁橋,實際上已成為當時北京市民的一個體育競會場所,有賽馬、角抵和水嬉。其中爬竿、翻筋鬥等項目頗有特色。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如爬竿動作有舒臂,通體空立,以腹頂竿、頂手、輪轉、背竿等十數種花樣動作,翻筋鬥動作的難度相當大。

如前空翻、後空翻是用拳着地,甚至還有以指着地的筋鬥。不僅如此,還有彈打兒童頭頂的球丸以及兩人對打彈丸的驚險表演,堪稱明朝絕技。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可是明朝北京風景區清明節日這種盛大的活動,并不是官府組織開展的,而是民間自發的群藝活動。其中摻雜着許多民間藝人為維持生計的街頭賣藝。

群藝活動中的體育節目也并非是為群衆健身而舉辦。究其實質,都是建立在封建迷信思想基礎上的活動。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因為古人迷信清明節或鬼節時,鬼靈是要回來的,是以供上祭品并戴上面具跳起粗俗的舞蹈,取悅于鬼魂,這樣祖先的鬼魂就不會降罪給活人了。

顯然,明朝清明節日的群藝活動是借了娛神這塊招牌而得以順利開展的。

結束語一明朝舉行祭祖、招魂、趕鬼等等祟拜鬼魂的儀式,是以娛鬼神為目的,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其中在兒童中開展的“打鬼戲”是一種趣味性強,以鍛煉兒童靈巧為目的的體育活動,其由來與童子追趕疫鬼的迷信有關。

明代女子走百病活動求健康的目的十分明顯,這是明代婦女很好的一項體育鍛煉。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明朝清明節期間,北京風景區成了時人相與為樂的場所。群藝活動中的一些項目,從側面反映了明朝體育活動開展的盛況。

二明朝人沈榜編著的《宛署雜記》主要記載了明朝建國初至萬曆年間各方面的情況。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另外明崇祯年間劉侗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主要以《宛署雜記》為藍本,并補充了明朝末年的一些風俗掌故。

這兩本史料的時間跨度從年,前後有年明朝共年,是以本文所引史料基本上反映了明朝的有關曆史。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三因《宛署雜記》這部書的作者本人在萬曆十八年出任順天府宛平縣知縣,是以實際上他書裡記載的史料主要是以宛平縣為曆史背景。

但宛平縣是一個很有曆史代表性的地方,它是明朝北京政治、經濟、文化最集中、最發達的地區。

明朝為何如此迷戀宗教迷信,那些鬼神傳說在民間是如何盛行的?

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有利條件,明朝宛平的民俗文化得到那樣高度發展,是不足為怪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