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助老配餐、親子活動,各類市集!這個“三多三富”的地方不斷擴圈

作者:周到用戶端

【編者按】

青年們來到一座城、喜歡一座城、紮根一座城,歸根到底是因為這裡能夠追逐夢想,擁有無限可能。年輕的闵行正在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區,用心打造青年為之向往、皆有可為的希望之城。

“今日闵行”聯合團區委推出“闵行青年說發展”欄目,通過青年視角,展現近年來闵行在各方面取得的發展成果以及青年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本期關注馬橋鎮品雅苑居民區張挺的故事。

我與社群共成長

品雅苑是2016年入住的商品房社群,共1976戶居民,常住人口在6500左右,2018年小區成立居委會。這裡不僅是我生活的地方,也成了我工作的地方。

随着闵行的高速發展,馬橋鎮城鎮建設的腳步加快,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落戶馬橋。品雅苑作為周邊資源配套設施相對成熟的品牌小區,自然成為了他們最向往的家園。

随着社群入住率的提升,居住人群逐漸顯現出青年人高占比的特點。“三多三富”(青年人多、黨員多和高學曆人才多,教育資源豐富、共建資源豐富、活動資源豐富),成了品雅苑的顯著标志。

擁有十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我,之前工作的地方是老舊小區,面臨新小區、新問題、新的居住人群,剛開始我有些迷茫。從哪裡做起,讓我思考了很久。

俗話說“需求決定市場”,基層接觸的是居民百姓,也是社群治理的前沿。服務好社群居民最關心、最直接的民生問題,為老百姓提供更充足的獲得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宗旨所在。我們形成了一張社群服務需求問卷。在問卷中,我們摸清了社群人群,找到了他們的需求,也找到了工作的方向。

助老配餐、親子活動,各類市集!這個“三多三富”的地方不斷擴圈

聚力自治“合力”

為了契合品雅苑青年人居多的特點,我們找到了鎮團委,回報了相關情況,很快,鎮團委根據問卷結果給了我們指導意見:既然青年人有活動的需求,那麼社群現有的活動陣地可以結合需求實行改造,打造青年人的團聚陣地。

通過對活動中心内部的改造更新、科學布局、合理融合,我們設定了健身活動室、親子圖書室、美食烘焙坊等各具特色的場所,滿足社群不同年齡群體的各類個性化需求。改造後的陣地色調明快、溫馨有愛。

陣地有了,如何讓陣地“活起來”,新的問題繼續督促着我不停向前探索,摸着石頭過河。

助老配餐、親子活動,各類市集!這個“三多三富”的地方不斷擴圈

通過走訪座談,我們發掘了第一支社群力量——“愛心媽媽”志願服務團隊,依靠這支最早的團隊,從繪本伴讀開始,慢慢開始創新活動内容和形式,活動吸引社群年輕家庭參與的同時,也号召了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到社群服務的隊伍中來,逐漸摸索出通過“活動發掘、資源凝聚、項目孵化”的“三步法”步驟。

“愛心媽媽”團隊也成功地被社群孵化為在地團屬社會公益組織——“樂佩公益”。在她的影響下,社群達人和骨幹不斷加入進來,組成青年骨幹“超能戰隊”,共35人,服務涉及為老、助幼、互助等多個方面,年均開展活動180場次,覆寫1100多個家庭,共計約10000餘人次。

聚力自治“活力”

社群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我卻隐約察覺到了發展瓶頸:社群資源到了一定的瓶頸期,居民的需求在不斷拔高,社群的資源卻是有限的。

為進一步滿足青年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們圍繞需求、治理目标和社群願景,決定向外拓展,做大“朋友圈”,共建周邊社會資源,為幸福家園建設聚力賦能。

助老配餐、親子活動,各類市集!這個“三多三富”的地方不斷擴圈

近幾年,我們通過社校結對共建,既為學校立德樹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實踐場所,也為豐富社群活動内容提供了專業支援和指導。

品雅苑主動與闵行實驗進階中學建立聯系,開展暑期社群實踐志願活動、創新家庭教育戲劇工作坊,建立家、校、社的無障礙、無縫化溝通平台;

與馬橋複旦實驗中學共建開展“三五學雷鋒義賣市集”活動,依托交大生命科學院、華東師大生環、美術、體育三科院系專業素養,開發科普、藝術、篆刻、書法、紮染、藍曬等傳統文化體驗課程,打響了“藝路創青春 紅色潤社群”品牌;

聯合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開發“康養驿站”“百草園食育空間”和“家門口的新職社計劃”激活探索社群多元發展,落地“五社關聯”機制,調動社群、共建力量和社會資源參與社群治理,資源整合、有效銜接,協同共建。

助老配餐、親子活動,各類市集!這個“三多三富”的地方不斷擴圈

服務涵蓋小區各方需求,涉及助幼、助老、鄰裡互助等多個領域項目,讓青年志願者不僅作為居民享受着這些貼心的服務,更作為一名志願者獻身社群建設和治理,為更多居民提供志願服務,讓社群更有溫度、更具人氣、更顯特色;真正做到共建、共治、共享。

社群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各方力量共同賦能,青年志願力量不斷加入,逐漸形成了覆寫各類人群的“一張網”和優化社群服務的“資源庫”。

聚力自治“魅力”

内挖動力、外部賦能,共建社群。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和辛苦的培育,終于收獲了豐收的喜悅,我們創新的社群紅色品牌項目,周邊影響力逐漸增大,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社群服務項目。

“課間加油站”聚焦“雙減”。陪伴孩子快樂成長,開設體能、漢字解碼、基因探秘、美術書法等特色課程,解決了社群青年雙職工家庭孩子們課後一小時的照料難題,成為家長的貼心守護助手,也是孩子的夢想起航之地;

“花young青春站”聚焦青年愛好。開設親子烘焙、花漾手工、瑜伽、古琴、非遺體驗、漂流貓市集、公益花市、家庭教育、暖暖下午茶等課程和活動,為都市白領們按下暫停鍵,給疲勞的身心來個SPA,适當放空大腦,為身體充充電,讓青春更添活力;

“候鳥守護站”聚焦青年父母。助老配餐、中醫養生、社群配藥、合唱舞蹈、文藝演出等,以“減法”便利老人的日常生活,以“加法”頤養為老年人的金色晚年,解決社群青年的後顧之憂。

助老配餐、親子活動,各類市集!這個“三多三富”的地方不斷擴圈

社群實作了智慧賦能,社群自治。依托“雲媒體”公衆号,我們充分發揮“公告闆”“曝光台”和“光榮榜”作用,及時傳播正能量,部分稿件閱讀量破萬,真正成為社群風向标。

“雲報到”社群網,既是交流動員平台,也是平急轉換儲備平台,可以用于反詐宣傳、志願服務招募、鄰裡溝通。

助老配餐、親子活動,各類市集!這個“三多三富”的地方不斷擴圈

“雲表決”新平台,創新使用“馬尚投”線上投票工具,可以完成社群維修資金使用的投票。之前上班族業主投票參與率不高、征詢回票難、投票結果易遭質疑等問題也被輕松化解。

工作啟示

社群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裡”,也是基層治理的前沿與視窗。在社群工作的這幾年,我一直本着雙向受益、共同治理為目标,不斷探索創新,社群在不斷地發展,我也在學習和曆練中不斷成長。有過困惑、有過迷茫;笑過、也哭過。有時或許已經分不清是淚水還是汗水,為民服務的信念和初心始終在支撐着我向前走,群衆簡單而淳樸的感謝和刷屏的朋友圈是對我們工作的認可,更是我堅持的動力。

社群治理離不開居民的參與,“美好社群”建設離不開居民共同努力。但是從“旁觀”到“參與”,從“局外人”到“主人翁”,卻是需要我們用心、用情、用力地付出。用心抓實關鍵“實事”,用情服務好居民的“小事”、用力辦好民生“大事”,才能在提升服務能力中找到新思路新模式,居民有需求、社群有服務,讓老百姓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助老配餐、親子活動,各類市集!這個“三多三富”的地方不斷擴圈

來源:今日闵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