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料要素×”三年行動計劃征求意見 專家評價檔案強調場景牽引具有強落地性

作者:王琦 785

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 張雅婷 馬嘉璐 廣州報道

12月15日,在國家“資料二十條”釋出一周年之際,國家資料局就《“資料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透露将從十二大領域展開重點行動,力争到2026年在經濟發展領域資料要素乘數效應得到顯現,打造300個以上典型應用場景,資料産業年均增速超過20%,資料交易規模增長1倍。

“資料要素×”行動計劃具有較好的現實基礎,既與“網際網路+”行動、數字化轉型夥伴行動等前期重要工作具有高度的連續性和遞進性,也是基于各領域各地區豐富多樣的業務實踐。

受訪專家分析,征求意見稿從場景牽引的角度進行了頂層設計,展現出對“注重實效”價值導向的堅持,将為各級各類主體的實踐提供了更具落地意義的方向性指導,為資料要素市場發展提振信心。下一步還需要對資料要素市場基礎制度體系進行不斷完善,引導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

一劑價值導向強心針

為什麼不是“資料要素+”,而是“資料要素×”?

國家資料局局長劉烈宏11月在公開發言時已經透露,正在研究“資料要素×”行動,要從供需兩端發力。

這意味着,并不是單一的賦能“+”,而是展現的生産要素“乘數效應”,資料通過作用于不同主體,與不同要素結合,可産生不同程度的倍增效應,實作推動經濟發展的乘數效應。

征求意見稿提及,通過實施“資料要素×”行動,發揮大陸海量資料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推動資料在不同場景中發揮千姿百态的乘數效應,促進大陸資料基礎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優勢。

這為目前地市探索資料要素市場發展指明了方向——面向應用場景挖掘資料價值,這也明确了資料要素價值化的發展道路。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大資料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馮海紅分析,資料要素的價值化,需要展現在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生産經營效率、創造新業态新動能等具體方面,該行動以智能制造等領域及其關鍵環節為重點,推動資料要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切實發揮倍增、放大、乘數效應,具有較強的引導性。

“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要堅持價值導向,避免片面鼓吹和謀求所謂的‘資料财政’,而是要在創造經濟社會價值過程中,不斷探索資料要素賦能的新模式、新機制。”馮海紅說。

中國科協網絡與資料法治決策咨詢首席專家、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雙聘教授王春晖表示,未來“資料要素×”三年行動計劃的出台将極大地促進資料要素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

近期,有地市公開拍賣公共資料資源特許經營權,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質疑。王春晖指出,公共資料資源的利用和釋放,不能以政府盈利為導向,要重點聚焦實體經濟領域和民生服務領域,如生産制造、科技研發、金融服務、商貿流通、航運物流、現代農業,以及公共衛生、醫療衛生、文化旅遊、交通物流、健康養老等,讓廣大人民和各類企業享有更多公共資料要素帶來的紅利。

發揮資料要素乘數效應

對于實施“資料要素×”三年行動,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具體目标。

到2026年底,資料要素應用場景廣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在經濟發展領域資料要素乘數效應得到顯現,打造300個以上示範性強、顯示度高、帶動性廣的典型應用場景,資料産業年均增速超過20%,資料交易規模增長1倍,場内交易規模大幅提升等。

何為資料要素乘數效應?劉烈宏曾公開表示,資料要素乘數效應具體表現為:一是以協同實作全局優化,提升産業運作效率,增強産業核心競争力。二是以複用擴充生産可能性邊界,釋放資料新價值,拓展經濟增長新空間。三是以融合推動量變産生質變,催生新應用、新業态,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協同”“複用”“融化”這幾個關鍵詞在征求意見稿中也得以展現。指導思想明确,以推進資料要素協同優化、複用增效、融合創新作用發揮為重點。

華南師範大學數字政府與數字經濟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馬顔昕進一步分析,資料要素協同優化,一方面是指各種資料互相協同才能發揮更大效用,例如行業資料空間協同了産業鍊上的資料,而不是單獨的資料發揮價值。另一方面是資料要素和其他要素的協同,例如貸款審批是資料要素和資本要素的協同。資料要素複用增效,則是提高資料的多主體複用性,真正做到“數盡其用”,同時增加資料新的效能,在多次使用中不斷提升資料品質,突破傳統資源要素限制條件下的産出極限,拓展經濟增長新空間。目前數字政府實作“一處填表,處處可用”并在各個領域發揮作用,即是資料複用增效的一種表現。資料要素融合創新,是公共資料和社會資料融合應用,也是社會資料自身的融合應用,在不同類型、不同次元的資料融合過程中産生新業态。

場景牽引更具落地性

資料要素的高水準應用,離不開場景。在此前的許多地方實踐中,都将“無場景不交易”作為基本原則來遵循,通過場景牽引建立資料要素流通生态。征求意見稿“重點行動”章節按照場景進行了較為細緻的分類和規劃,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出發,為未來資料要素市場建設的方向擘畫了藍圖。

“資料要素×”三年行動計劃征求意見 專家評價檔案強調場景牽引具有強落地性

王春晖分析,從十二項“資料要素x”重點行動可以看出,征求意見稿重點聚焦實體經濟領域、民生服務領域和社會治理領域。以“資料要素×智能制造”為例,資料是智能經濟的基礎、是智能制造的核心生産資料,但在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過程中,普遍存在海量資料規模、資料格式千奇百怪、資料産生裝置多種多樣等痛點。通過“資料資源+智能算力+可信算法”,不僅可以解決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過程中普遍遇到的問題,還将為智能制造提供豐富的資料要素應用場景。同時,資料要素作為投入端本身,可以帶動和形成相應的産業鍊及供應鍊,即實作資料要素賦能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金融服務、醫療健康、科技創新等領域。

“綱舉目張,這對後續各級各類微觀主體和地方政府進行資料資源開發,具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中央财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認為,數字化革命的過程需要市場與政策的雙輪驅動,以避免出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從國家層面進行場景供給的開放試點,可以為資料要素的市場化、産業化程序起到助推作用,帶動跨界融合創新。

在此指引下,各創新主體可以結合自己的特點與優勢着力深耕,通過對資料要素乘數效應的激活,突破傳統資源要素限制條件下的産出極限,催生新業态、新模式,拓展經濟增長新空間。

在馬顔昕看來,用應用場景來解決具體問題,相比于“資料二十條”作為基礎性方案更強調實際落地性,具有強烈的行業性、場景性與需求性。他建議,在此基礎上,可以更凸顯資料鍊上下遊的協同作用,形成關于可信流通的行業資料鍊或行業資料空間的制度規範,形成可複用的制度子產品,能夠指導各個行業。

專家建議完善制度體系

征求意見稿的出爐,為資料要素市場發展提振信心。“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基本原則,要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動資料資源有效配置,強化企業在激活資料要素價值中的主體地位。

馮海紅表示,這将進一步提升市場主體特别是民營經濟市場主體的信心和積極性,特别是對各類資料商、資料場内交易場所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各行業各地區需要切實貫徹執行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建設的整體部署,堅持創新探索和規範引導相結合,在全國一體化資料要素市場體系等方面營造公平的市場秩序。

對于征求意見稿,馮海紅建議,應切實發揮數字經濟聯席會議、國家資料局的統籌協調作用,在試點示範、專項資金支援等方面發揮強有力的引導支撐作用。同時,建立健全資料交易場所、資料商和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的引導規範制度。充分發揮國家高端智庫和專業服務機構的作用,加強成效評估、模式總結、案例篩選等方面的專業化力量。

為更好協調和處理與資料生産力發展相适應的數字化生産關系,王春晖認為必須先行建構完備的資料要素基礎制度體系,充分激發資料生産力乘數效應的有效發揮,逐漸推動數字經濟走向進階階段。

陳端同樣認為,沉睡的資料能否有效地被轉化為資料新動能,不僅要發揮海量資料資源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建構起與之比對的資料營運開發能力體系,在體制機制設計方面進一步細化,推動行動計劃落地。這需要更多社會力量、創新主體的介入,激活資料要素市場創新主體的内生動力。“頂層設計是‘樂隊指揮’,還需要凝聚更多各行各業的創新力量,一起唱響這首‘大合唱’。”

“資料基礎制度建設,涉及到經濟轉型、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等方方面面,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面臨挑戰和不确定性。是以要立足更好發揮資料要素作用,從‘産學研用’一體化探索、研究資料産權、交易、流通、配置設定、治理的基本規律,統籌資料要素市場的發展和安全,敬畏和尊重規律,在實踐中完善,在探索中發展。”王春晖說。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