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作者:小元正能量

“農業學大寨”20世紀60年代,因為毛主席的這句口号,位于山西晉中市昔陽縣的一個貧瘠的小山村——大寨村,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集體農業的全國典範和富裕村莊。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周總理曾三次前往大寨視察,郭沫若選擇這裡作為最後的歸宿,還有不少外國領袖也慕名而來,到此學習、取經。

大寨的成功,黨支部書記功不可沒。他以大寨為起點,憑借出色的上司才能和堅定的信念,一路晉升至國務院副總理。

如今,60年過去了,曾經的輝煌的農業老大哥,現在怎麼樣了呢?

01.農民總理陳永貴和大寨

在曆史上,大寨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地方,直到宋元時期有一小支官兵屯兵于此,才漸漸有了零星的居民。

這個位于太行山下的小村落,正如“愚公移山”的傳說一般,是個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的地方。

解放初期,全村僅有800多畝土地,被天然分隔得零零散散的,即使是最平整的地,面積也不超過0.2畝。

地裡石頭多,本來就不肥沃,還因為地勢高地起伏太大,保不住肥,一場暴雨就把地裡的肥土沖走,甚至還會把泥土沖走,隻剩下光秃秃的石頭。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1952年,陳永貴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時,底子就是這麼薄。

可是中國人是一群能創造奇迹的人,這一切都得益于人的力量。陳永貴書記将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帶領一群勤勞的農民創造一個奇迹。

為了解決土地不保肥的問題,陳書記和村民們齊心合力,開創了一種叫“海綿田”的土地。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能夠像海綿一樣,把肥土緊緊吸附住的土地。

海綿田的理論不難。首先,把高低不平的土地用鐵鍬、鋤頭給它平整出來;其次用石頭築起高高的田坎;最後就是引水灌溉、勤施肥。

可是"知易行難",“海綿田”的理論了解起來容易,但真正将其付諸實踐卻相當具有挑戰性。

當時大寨村隻有200多人,沒有好用的農具更沒有機械,全靠陳書記和村民們的一雙雙手和一把把鋤頭鐵鎬,才終于把坡地變成了梯田,把貧地變成了肥田,工程量之巨大,堪稱當代版的“愚公移山”。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從1953年至1963年,他們用了整整10年的時間才改造完成獨具特色的“海綿梯田”,成熟的“海綿田”的畝産能夠達到七八百斤。

大寨在50年代末就解決了溫飽,并且還有餘糧,交售給國家糧食數量遠遠超過其他村寨。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63年夏天的一場特大洪災把他們十年的心血化為烏有。

當時,公社的梯田部分被沖毀,部分流失,地裡莊稼損失大半,社員的房屋也被大雨嚴重破壞。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然而,天道無情人有情,國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向大寨等受災地區發放救濟糧和救濟金。

可陳書記和大寨社員商議後決定:“謝絕國家的救濟,把有限的資源讓給其他受災地區的人民。”

接下來,大寨全體人員團結一心,趕在秋收之前,搶修梯田、重種莊稼、重建房屋。最終,在大災之後的這一年,他們仍然取得了糧食大豐收,不僅讓社員的口糧得到了保障,還向國家上交了24萬斤糧食。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在60年代全國的經濟尤其困難的大環境下,大寨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其離不開陳永貴書記的上司和社員們的團結一心、艱苦奮鬥。

1964年,毛主席提出“農業學大寨”的口号,周總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概括了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從此,大寨精神成為了“集體農業合作戰線的一面旗幟”,影響全國。

陳永貴書記也是以成為了時代的典範,他代表着共産黨員幹部的公正、務實和擔當。他的能力和精神得到了黨和人民的認可,一路從昔陽縣委書記、山西省委書記晉升到國務院副總理。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大寨是一個時代的典範,可随着改革開放的到來,新時代的大寨又該何去何從呢?

02.“鐵姑娘”郭鳳蓮和改革開放的大寨

在集體經濟時代,大寨被譽為農業的典範,然而,它的榮耀也像硬币的兩面,國家對大寨精神的過度贊揚和人民對大寨緻富模式的期望,一同構成了它沉重的負擔。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陳永貴,盡管已經卸任大寨村務,升任國務院副總理,但是他的身份仍然是農民,并且仍然肩負着和大的責任。

然而,随着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集體制的生産效率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明确以“包産到戶”為核心的農業改革方向,大

更為糟糕的是,大寨作為最後一個實施包産到戶的村莊,經濟已經陷入了困境。

1980年,陳永貴請求辭去國務院副總理的職位,6年後,他在北京逝世。大寨人民含淚将他接回了他抛灑一生汗水和熱愛的土地——大寨。

他的使命已經完成,但大寨的未來在哪裡?

郭鳳蓮,早在1968年就開始擔任大寨公社黨委副書記,是陳永貴的得力助手。雖然她當時隻有不到20歲,但她的堅毅和拼勁卻超過了任何人。

為了激發村民們的積極性,她瘦弱的肩膀挑起了140多斤的石頭,一天來回無數趟,這樣的重活她堅持了十年。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不僅是陳永貴最好的助手,也是大寨人民最信任的上司。1991年,在大寨人民的強烈呼籲下,郭鳳蓮重新擔任了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

在她面前擺着的是無比艱巨的任務,大寨的經濟狀況糟糕,個人所得不足五百元,村民們住在破舊的磚泥混合房裡,衣服滿是更新檔。郭鳳蓮看到這一切,内心充滿了心疼和無奈。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但郭鳳蓮并沒有被打敗,她決定改變這一切,帶領大寨人重新找回富裕的道路。然而,道路并不平坦。

村民們迷茫地地說:“郭書記,從前我們跟着集體幹,幹成了全國的模範,可現在卻成了拖後腿的,哎丢人哪。”

郭鳳蓮也曾經迷茫過,她想要找回大寨的輝煌。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後,她明白了大寨的問題所在:

他們身上的包袱太重了。作為曾經的緻富模範,全國的目光都集中在大寨身上,這讓他們既不敢落後又不知道該往哪裡走。

于是,郭鳳蓮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大寨需要丢掉包袱。

郭鳳蓮說:“我們要走出去!從前是全國學大寨,現在大寨要學全國!尤其要向模範村莊學習!”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于是,郭鳳蓮拿出自家僅有積蓄5000元,組織了一個130多人的隊伍到外地考察學習。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他們得出了結論:

我們大寨的精神,就是團結一心、艱苦奮鬥,這樣的精神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寨是集體農業的旗幟,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大寨人仍然可以走在前面。

回來後,郭鳳蓮開始帶領大寨人民開始二次創業。

他們成立了經濟開發總公司,發展多元化的産業,包括煤炭開發、草編廠、水泥廠等。

從農民向商人轉變的過程是辛苦異常,郭鳳蓮作為董事長,不僅要到處去招商引資,而且還要到處去推薦他們的商品。

鐵姑娘也磨去了硬朗的菱角,練就了在商場遊刃有餘的本領。原本滴酒不沾的她,到後來一提起跟她喝酒就怕。郭鳳蓮也學會了上網,後來又引入了電商,把大寨的農産品銷往全國。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進入新世紀後,考慮到青山綠水源遠流長,郭鳳蓮對大寨再次進行了産業更新轉型。

關停了重污染的重工業,重點發展旅遊業和新農業,着重。融合了大寨精神、周恩來紀念館、郭沫若紀念館等文化優勢使旅遊業成為大寨的一大經濟支柱。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如今的大寨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集體經濟組織的總産值達到了2.6億元,集體經濟收入也增加到了2300萬元,村民個人所得更是高達2.6萬元,這還不包括旅遊業帶來的個人副業收入。

大寨的老人如今安享晚年,領着豐厚的終身俸,孩子們在家門口接受優質的教育,年輕人們不再背井離鄉,而是在家鄉就能過上富足的生活。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時光荏苒,大寨也在變遷,“鐵姑娘”郭鳳蓮的形象也在歲月的洗禮中煥發出新的光彩。昔日,她頭戴草帽、肩挑扁擔,陽光下的身影讓人難以忘懷。

如今,郭鳳蓮的身份已轉變為集團公司的董事長,她以時尚的卷發、淡妝示人,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與幹練。盡管年過古稀,她的精神依然矍铄,對于公司的重大決策,人們依然習慣于向她請教。

誕生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大寨,現在怎麼樣了?

她的兩個孩子都是成功的企業家,身價過億。他們都以大寨為榮,熱愛這片土地。大兒子更是慷慨捐獻3000萬,為家鄉修建了一座寺廟。

03.尾聲:人不能與曆史賭氣

郭鳳蓮常說:“人不能與曆史賭氣。”無論是曾經的苦難還是輝煌,都不過是曆史長河中翻湧的浪花,早已成為過去。

過去的輝煌和榮譽,雖值得銘記,但如果放不下它,它就會成為今天的包袱,成為明天前進的阻礙。

放下過去的榮耀,接受當下的平庸,我們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創造更好的明天。

作者:小元正能量

參考資料:

《我的爺爺陳永貴》;陳春梅;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