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年多虧了340億,千億地産巨頭鎖定退市!老闆曾是中國前10富豪,現已被限制高消費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7年前還是中國前十大富豪,身家一度力壓許家印的地産大佬盧志強及其一手打造的“泛海系”最終還是沒等來好消息。

*ST泛海(以下簡稱泛海控股)近日公告稱,公司預重整期間,臨時管理人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經調查發現,泛海控股作為上市公司已不具備重整可能,并申請北京市一中院終結泛海控股預重整程式。據此,北京市一中院決定:終結泛海控股預重整。

預重整失敗,再加上泛海控股三季度末的财務資料并未改善,使該公司股票面臨的退市風險大增。從2020年到2022年,泛海控股歸母淨利潤分别虧損46.2億元、112.5億元、115.4億元,總資産從1800多億元下降到1052億元。今年前三季度,泛海控股歸母淨利潤為虧損68.9億元。從2020年至今3年多的時間裡,泛海控股已經虧損超340億元。三季報顯示,截至2023年9月末,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資産為-120.54億元(未經審計)。

不過,在觸及财務類退市名額前,泛海控股已提前鎖定了面值退市。而盧志強本人如今也已成為被執行人,被限制高消費。

打了大半年“1元保衛戰”終失敗

已提前鎖定面值退市

泛海控股自11月30日以來,已連續11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面值,最新收盤價報0.59元/股,總市值跌至30.66億元。

按照交易所規定,如果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收盤價均低于1元/股,交易所将終止其股票上市交易。以12月14日收盤價0.59元為基準,在剩餘的9個交易日内,公司股價即使每日漲停也無法重返1元。這意味着,泛海控股已提前鎖定面值退市。

15日開盤,泛海控股再次跌停。

3年多虧了340億,千億地産巨頭鎖定退市!老闆曾是中國前10富豪,現已被限制高消費

今年以來,泛海控股已經曆了多次驚心動魄的面值保衛戰。

4月14日,泛海控股股價首次跌破1元面值,短短9個交易日,股價一度觸及最低點0.77元。面對“連續20個交易日成交價低于1元”的退市生死線,泛海控股管理層多次出手護盤,将股價生生拉回到1元以上。

5月4日,泛海控股公告稱,公司股票收盤價連續11個交易日低于1元/股。與此同時,公司部分董事、監事、進階管理人員計劃自5月5日起(含)3個月内,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拟增持金額合計不低于3000萬元。

增持的原因,是基于對公司資産價值的高度認可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為支援公司相關工作開展,同時為增強廣大投資者信心。

增持的高管分别是董事長栾先舟(不低于600萬元),副董事長、總裁兼财務總監劉國升(不低于600萬元),以及臧炜、潘瑞平、李書孝、趙英偉、馮壯勇、羅成(均不低于300萬元),均為公司董事、監事或進階管理人員。同時,控股股東中國泛海的一緻行動人通海置業、華馨資本同步增持2500萬元~5000萬元。

5月11日,泛海控股的股價重新站上1元生死線。此後數月中,管理層和大股東陸陸續續真金白銀地定格增持,一度打消了外界質疑,泛海控股的股價完全脫離了1元生死線。

但事情似乎從9月25日晚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當日晚間,泛海控股公告稱,于9月22日(百慕達時間)在百慕達法院進行的聆訊上,百慕達法院對中泛控股頒布清盤令,後者系泛海控股境外子公司。到10月31日,泛海控股公告,由于截至2023年9月末的資産負債率為108.26%,超過90%,觸發了投資者保護機制。

11月24日,根據公告,泛海控股原計劃将10月份美元債剩餘本金約2.102億美元延期至2023年11月23日前兌付,考慮到公司目前流動性安排和資産優化處置進展,上述債券未能如期于2023年11月23日兌付。公司将繼續與債券持有人就10月份美元債償還方案進行友好協商,籌集資金争取盡快支付10月份美元債截止到2023年11月23日的利息,并計劃将10月份美元債進一步延期至2024年5月23日前兌付。

截至11月28日,除已披露過的訴訟、仲裁案件外,泛海控股及控股子公司連續12個月内累計訴訟、仲裁涉案金額合計56267.24萬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淨資産(絕對值)的10.30%。

此後,泛海控股的股價便一路向下,再難回頭。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之前公布的增持計劃也未能如期完成。

3年多虧了340億,千億地産巨頭鎖定退市!老闆曾是中國前10富豪,現已被限制高消費

此前,公司控股股東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一緻行動人計劃自2023年8月10日起(含2023年8月10日)4個月内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合計計劃增持金額為5000萬元-10000萬元。然而12月11日,泛海控股公告稱,截至2023年12月9日,上述增持計劃期限屆滿,受自身資金壓力及融資管道不暢等因素影響,本次計劃增持主體在承諾期限内增持金額未能達到增持計劃的金額下限,合計增持金額僅為769.47萬元。

重整宣告失敗

分析人士:可能面臨破産的命運

今年4月21日,獅王資産以泛海控股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産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但具備重整價值為由,向北京市一中院申請對公司進行預重整。4月27日,北京市一中院決定對公司啟動預重整。

6月30日晚間,泛海控股公告稱,公司預重整工作全面有序推進,正在積極開展債權申報與審查、财産調查、審計與評估、主要債權人溝通、重整投資人公開招募等事項,已有13家意向投資人送出報名材料。公司下一步将配合繳納保證金的合格意向投資人開展盡職調查,并積極開展投資方案磋商等相關工作。

然而,12月1日晚間,泛海控股公告稱,根據北京市一中院出具的《決定書》,預重整期間,臨時管理人經調查發現泛海控股作為上市公司已不具備重整可能,并申請北京市一中院終結泛海控股預重整程式。據此,北京市一中院決定終結泛海控股預重整。

3年多虧了340億,千億地産巨頭鎖定退市!老闆曾是中國前10富豪,現已被限制高消費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人士認為,這也基本宣告了泛海的終局,即可能面臨破産的命運。

與此同時,深交所向泛海控股董秘陸洋發出監管函,指其對泛海控股相關違規行為負有責任,主要包括泛海控股重大債務逾期未及時披露,部分債務融資資訊披露不完整、不準确且決策程式不符合相關規定,未及時披露子公司股權質押的情況等。

實控人曾是中國前十大富豪

身家一度力壓許家印

作為“泛海系”的掌舵人,盧志強1952年出生于山東威海,1985年“下海”創業。1998年,盧志強旗下的光彩事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借殼上市。此後,經過股權變更,公司股票簡稱從光彩建設變為泛海建設。

房地産一度是泛海的主營業務。到2013年,泛海建設的房地産銷售收入為人民币58.44億元,公司項目分布在北京、武漢、上海、深圳、杭州、青島、大連及美國洛杉矶等多個國内外城市。

2014年初,泛海控股董事會作出企業戰略轉型發展的決策,由單一的房地産上市公司向涵蓋金融、房地産、戰略投資等業務的綜合性控股上市公司轉型,公司名稱也變更為泛海控股。

此後,泛海便開始不斷購入金融資産。僅2014年,泛海便收購了民生證券約73%的股權(後來持股比例一度達87.65%),發起成立民間投資平台公司中民投,并參與增資大股東旗下信托平台民生信托,間接持有25%股權。在香港市場,泛海控股則收購了李嘉誠旗下的和記港陸71.36%股權,即後來的中泛控股。2015年,泛海控股收購香港上市公司時富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40.71%股權,并以不多于17.85億元收購民安财産保險有限公司部分股權,進軍保險業。2016年,泛海又斥資75億元增持民生銀行,并投資設立民生金服控股、增資民生期貨等。

短短三年間,泛海已涉足銀行、證券、信托、保險等行業,金融闆塊初具雛形。

盧志強重返台前,也展現了泛海控股發力金融領域的決心。2014年1月,盧志強的泛海建設董事長任職期滿,韓曉生接任,期限為三年。但僅僅一年多後的2015年5月,盧志強重新當選董事長。同時,來自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領域背景的多名高管進入董事會。

新董事會對泛海控股的機構設定進行了調整,設立十一個職能管理部門及八個産業集團總部。其中,八大産業集團涵蓋網際網路金融、保險、證券、信托銀行、資本投資、電力、房地産開發和不動産投資管理。時值中國企業“出海”熱潮,泛海也加碼海外資産,陸續收購了美國洛杉矶、夏威夷等地的地産項目,及印尼電廠項目、美國通用金融公司(Genworth)、美國國際資料集團(IDG)等。在此過程中,泛海減少了在國内房地産領域的新增投資。

從收入規模及構成看,彼時泛海的轉型是成功的。2014年,房地産業務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超75%,金融證券業務占比則為20.4%。2017年,金融闆塊營收首次超過房地産闆塊。到2020年,房地産業務營收占比一度下降至15.19%。截至目前,泛海控股的營業收入構成為保險行業占比56.15%,房地産開發與經營業占比42.72%,信托行業占比0.59%,證券行業占比0.31%。

2014年到2020年,泛海控股的營收規模從80.8億元增長至140.6億元。而盧志強的個人财富也随之水漲船高,在2015和2016年連續進入《胡潤百富榜》前十,身家力壓許家印。截至2020年,盧志強身家依然高達620億元,排名第66。

“奢侈”的收購行為也伴随着高昂的代價。自2014年轉型以來,泛海控股的負債總額快速攀升,并在2018年底達到了1836.7億元。雖然當年泛海的資産規模超過2000億,但其資産負債率仍然保持在80%以上。

2017年,泛海布局的房地産和金融業都面臨政策環境的變化。當年年初,房地産調控深化,市場交易随後降溫。同時,随着對各種金融亂象的打擊,嚴監管成為金融領域的主題,并延續到2018年。

此時,泛海控股的資金狀況也出現問題。受政策環境影響,2017年泛海控股籌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大幅減少74.2%。到當年年末,泛海控股的短期負債(一年内到期)約為335億元,公司現金流僅為180億元。

禍不單行。踩雷武漢金凰珠寶80億元假黃金案,加劇了泛海的困難,也被認為是公司債務危機的導火索。2020年5月,民生信托收到武漢金凰珠寶質押黃金檢測結果,一樁83噸假黃金案由此揭開。金凰珠寶憑借這些表面鍍金、内部成分為銅合金的假黃金共擷取了金融機構約200億元融資,其中民生信托涉及40.74億元。在多方壓力下,民生信托及其他涉事信托機構對投資人進行墊資兌付,這也導緻泛海控股2020年度計提約25.2億元信用減值損失,占其利潤總額的比重達56.1%。疊加對海外部分項目及商譽計提減值準備、武漢房地産項目受疫情影響收入未達預期、彙兌損失,泛海控股于2020年由盈轉虧。

此外,民生信托還多次“踩坑”,遭遇了“中建五局蘿蔔章事件”、新華聯債券逾期、寶能信托違約等一系列事件。

除去“踩坑”的因素外,泛海旗下的金融業務盈利能力并不理想。例如,2019年至2020年,保險業務是其最大的營收來源,但該業務毛利率分别為1.59%、2.82%,遠低于其他業務闆塊。随後兩年,這一名額則為負值。2021年初,泛海控股旗下的民生财富出現到期無法兌付的情況,宣告“爆雷”。

為緩解資金壓力,泛海控股很早就開始出售資産進行回血。2019年初,泛海控股将“捂”了十幾年的北京泛海國際居住區1号地塊和上海董家渡項目出售給融創,彼時泛海稱,這标志着“公司地産業務去化進入實質性階段”。但明眼人一望便知,回籠資金才是其更迫切的需求。2021年初,武漢的一宗項目被轉讓,總價為30.66億元。此外,泛海控股還将浙江項目及多個海外項目出售。金融資産也被出售。以被視為“泛海旗下最優質金融資産”的民生證券為例,由于泛海控股對山東高速的12.6億元債務逾期未還,今年3月,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證券34.71億股股權上架法拍平台,起拍價約58.65億元,最終國聯集團以91.05億元拍下。疊加此前的主動出售行為,截至今年6月底,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證券股份占比已降至31.23%。 另外,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信托、民生銀行等金融資産股份也主動或被動地進行了出售,但也是杯水車薪。

随着控股子公司武漢公司、民生信托、亞太财險等公司的部分股權或其名下部分财産被法院采取當機、查封等措施後,泛海控股的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打了死結。

曾經風光無限,身家力壓許家印的盧志強如今也已成為被執行人,被限制高消費。而今年的《胡潤百富榜》中也已經找不到他的名字了。

編輯|段煉 易啟江 杜恒峰

校對|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上市公司公告、證券時報、每經網(記者:陳夢妤)、21世紀經濟報道、胡潤百富、企查查、公開資料等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