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波:制造業的春天又來了

張波:制造業的春天又來了

“雖是紅海,但我們有能力先遊上岸。”

張波:制造業的春天又來了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豔豔

編輯|趙建凱

頭圖攝影|鄧攀

從高鐵濟南西站下車,沿着青銀高速驅車約70分鐘,就來到了濱州鄒平市經濟開發區。駛下高速,馬路兩側的原野迅速遠去,白楊包裹下的居民樓次第排開,工廠和煙囪描摹出清晰的天際線。這座魯中小城,素以棉紡織和鋁業聞名——民營實業巨頭山東魏橋創業集團的總部就坐落于此。

棉紡織和鋁,兩個毫無“交圈”的傳統制造行業,魏橋常年保持着産能和技術世界第一,被業内稱為“紅海之王”。不僅如此,魏橋還擁有業内堪稱最全流程的産業鍊布局:“紡織—染整—服裝、家紡—再生棉”産業鍊以及“熱電—采礦—氧化鋁—原鋁—鋁精深加工—再生鋁”産業鍊,擁有全球競争力。

從一家員工不足百人的小型油棉廠起步,到全球首屈一指的棉紡織企業和鋁制造企業,魏橋走過了40多年的曆史。如今,企業已發展成為擁有3家上市公司、近10萬名員工、2600億元總資産、海内外17個生産基地的世界500強企業,連續多年位列山東民營企業100強第1位。

張波:制造業的春天又來了

攝影:鄧攀

不過,魏橋創業集團董事長張波似乎對這個“第一”沒那麼濃厚的興趣。近期,他接受了《中國企業家》的專訪。相比“紅海之王”帶來的榮光,他更願強調幹事創業、“不躺平”的意義。2018年,張波接過父親張士平的事業衣缽,魏橋新一屆董事會成立後,“打造百年制造企業”成為新發展目标。

這源自他對産業趨勢的洞察。近幾年,張波明顯感覺到,“制造業的春天又來了”。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傳統制造業似乎處于“被遺忘的角落”。相比金融、房地産和平台經濟被外界“趨之若鹜”的高光,制造業往往不被重視,社會資源傾斜和認同感也較低。過去三年,地緣政治疊加國際貿易摩擦,全球産業鍊面臨重構。回歸實體經濟、回歸制造業,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大勢所趨。

共識于兜兜轉轉間達成,一直堅守制造業的魏橋,有着未曾動搖的信條:為國創業,為民造福。“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石,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做支撐,一切都是空談。”張波對《中國企業家》說,作為企業,要承擔主體責任。階段性困難肯定有,“但我特别認同一句話,就是長期主義”。

張波認為,作為民營企業家,應該在國家需要中尋找自己的發展機會,順勢而為。

“過去我們在規模上做得非常成功,做到了極緻,現在,我們不僅僅要追求量的适度增長,更要追求質的提升。這跟國家經濟發展的脈絡也是一緻的。”張波說,2022年,魏橋銷售額突破5000億元。他預估,以後可能不會再有如此快速的增長狀态,但企業的發展品質卻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紅海之王”:我有能力先遊上岸

魏橋一直是業内著名的“紅海之王”。有說法稱,别人不敢進的“紅海”市場,魏橋都能翻江倒海,棉紡織和電解鋁的發展就證明了這點。早在2003年,魏橋創業集團旗下魏橋紡織便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棉紡織企業;2014年,魏橋成為全球最大鋁産品生産商。

張波不太認同“紅海”這個說法。“每一個行業都有它特定的發展階段。中國紡織業的快速發展,是承接了歐美國家的産業轉移,當時我們有人口紅利和成本優勢。”他想起2005年前後,曾有一個美國投資機構質問他,說由于中國紡織業的快速發展,導緻美國紡織勞工下崗,失業率上升。

于是,張波反問他,“假設我現在去美國紐約建一個紡織廠,你能給我招到勞工嗎?我說這就是世界層面的産能轉移,這個轉移是不會停止的。”張波說,過去這十幾年,大陸的紡織業一直在向東南亞國家轉移,這是趨勢。關鍵是,“就算産業轉移,我們也會在國内不斷向産業鍊高端發展”。

外界以“紅海之王”比喻魏橋的成功,在張波看來,這隻是因為他們堅持了最樸素的發展理念,“你的這份事業得有發展前景,另外,你得有自己核心的東西”。這些年,企業規模提升的同時,技術水準同樣領先世界。“現在世界公認的最先進的電解鋁技術就在魏橋,而我們10年前就實作了領先。”

差異化競争是魏橋的殺手锏。“如果大家都認為是紅海,你怎麼跳出去?或者說,怎麼用你核心的技術、差異化的競争要素,先行一步。一個行業裡有紅海也有藍海,舉個貼切的例子,雖然是紅海,我有能力先遊上岸。這裡面比的就是誰遊得快,誰身體強壯。”

行業發展30多年,張波切身感受到,在這樣的傳統行業裡,技術進步的速度不可想象。“18年前,棉紗(支數)能做到200支就算不錯,現在能做到500支。”他認為這是充分競争的成果。“在競争過程中,技術進步、管理、效率和産品力的提升才能被促進。”張波說。

在内部開會時,張波常常強調,雖然企業正在探索一些新發展機會,但目前的核心還是紡織和鋁業,“這是我們的重中之重,要心無旁骛把它發展好,我們叫強身健體。雖然我們是一個傳統産業,但要不斷地用新技術、新工藝來提升我們的生産水準,使我們随時有條件、有能力、有方案。”

在紡織闆塊,魏橋每年都有幾千個新品種誕生,不論是紡織技術還是面料産品,多次斬獲國家級獎項,公司還承接了一些國家工程試驗和科技創新工程。十多年來,魏橋鋁業技術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尤其在材料突破方面,魏橋也做了很多技術儲備。

“與其說紅海之王,不如說我們有能力先遊上岸。大家都在海裡,沒有意義。”張波說。從量到質的道路上,利潤增長僅是表層,核心是生産水準的提升。近些年,魏橋一直在用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等科技手段,改造傳統生産線,提升制造水準。

核心競争力:敢于投入,嚴控成本

無論是棉紡織還是鋁業,核心競争要素,業内早已明晰。如張波所言,沒有什麼秘密,“隻不過是你能不能先人一步,敢不敢投入。”落到戰略舉措上,則是不斷提高傳統制造業的生産水準。

2016年,魏橋紡織上線了第一個智能化工廠。彼時,國内用工成本攀升,作為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紡織業,如若參與國際競争,人力成本是個繞不過去的坎兒。“怎麼辦?我們就想用智能化無人化手段來改造傳統紡織業,是以就在全球率先上線了一個智能化工廠,可以熄燈生産。”張波說。

據了解,魏橋紡織上線的“紡織+AI”人工智能工廠,生産線上安裝了15萬個傳感器,保證各色裝置運轉有序。過去,這些工序依靠“人海戰術”,動辄數百名紡紗工圍着一堆機器轉。今天,高科技的介入改變了傳統生産模式,随處可見的機器人,有力促進了産業轉型更新。

張波:制造業的春天又來了

來源:視覺中國

如今,魏橋紡織智能化工廠的用勞工數,僅相當于10年前傳統生産模式下的10%。盡管當時公司内部對于智能化工廠的巨大前期投入存有争議,但投完後發現,“我們所有的生态體系裡面,這條生産線是最賺錢的。”張波說。

魏橋紡織智能化工廠的數量不斷提高,張波卻強調,要把握好智能化改造的節奏。傳統産業智能化賦能是大勢所趨,而安置就業也是地方政府對于企業責任的要求。如何化解這個沖突?張波跟紡織闆塊的負責人商量許久,決定放緩腳步,按照員工退休的節奏,規劃智能化改造的節奏。

“企業發展了40多年,我們員工也到了一個退休高峰期。按這個節奏走,相當于員工退休就不用再進新人了,這樣既做到了以人為本,也給社會減少一些負擔。同時,因為員工退休,我自然将退休減員後的工作用智能化方式替代。是以今明兩年,我們智能化改造的步伐會迎來爆發。”張波說。

敢于投入的同時,魏橋也在成本管控方面下功夫。在魏橋内部,有一句口号叫“幹毛巾要再擰出一滴水”。這句話源自山東宏拓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叢森,他是張波的妹夫。以此口号作旗幟,鋁業内部搞起雙對标活動,第一年就節省出了15億元。第二年,這個數字接近10億元,第三年則是7個多億。

這都是通過加強成本管理,額外節省出來的利潤。盡管此前,魏橋已經因“嚴格管理”而出名。如何還能額外再“省”?張波的答案是,調整生産工藝,“比如,同樣電廠的鍋爐燒煤,怎樣保證入爐煤的品質不高不低,恰好的狀态。比如電解鋁廠的電解槽,如何延遲它的使用壽命,減少大修。”

魏橋内部的雙對标活動,涵蓋綜合管控和工藝調整,還包括從業人員的教育訓練;标準上既對标内部名額,也對标全行業最高水準。張波說,“幹毛巾擰水”聽起來是個沖突,但它代表了一種決心和方向,“我們要做到沒有一分錢的浪費,内部管控上實作效益最大化”。

在魏橋,節省理念深入人心。張波形容,魏橋内部特别小氣,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但在對外合作時,花錢又很大方。尤其是作為鍊主企業,魏橋要先看這場合作能否讓對方賺到錢。當然,這也不是單純讓利,“我們希望通過讓利,讓更多企業聚集過來,讓産業叢集更加健康”。

“我們現在已經走過了以追求利潤為首要任務的階段。”張波說。無論是分節奏上線智能化工廠,還是搞對标活動,都取決于企業“義”字當先的價值觀選擇。這是2018年魏橋新一屆董事會提出的。合作中,企業首要考慮的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能否利他,在此基礎上獲得利潤,“這不沖突”。

發力新材料,培植新産業

“打造百年制造企業”的新發展方向,源自張波對于産業趨勢的思考。魏橋原有的兩個産業都有天花闆,沒辦法做到百年,是以要培植新産業。“哪些新産業既能讓我們走得更久,又不至于偏離基本盤太遠,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考量。”

首先,圍繞鋁産業下功夫。張波團隊研究後發現,如今魏橋電解鋁的産能全球領先,但合金材料的研制和生産還有短闆,諸如航空航天、汽車、船舶等交通領域的核心零部件生産,魏橋做得還不夠。“還是缺乏好的材料。我們要布局高端産品,就一定要先攻關核心材料。”

早在2016年,魏橋就開始圍繞未來中國在鋁應用方面的難點、痛點展開布局。

最近幾年,圍繞交通運輸領域的輕量化和減碳需求,魏橋取得明顯突破。比如,車身輕量化最有效、最經濟的途徑,就是用鋁合金替代鋼鐵,“那我們就在這一塊兒做文章。”2016年,魏橋與蘇州大學合作成立魏橋輕量化(蘇州)研究院。

此外,由于對車身零部件制造缺乏經驗,魏橋還以招商引資方式引入了一些相關企業,由魏橋來提供材料。11月9日,魏橋在三亞釋出了新材料,“鋁合金材料的性能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張波說,他很驕傲,“汽車領域,我們中國也有了自己的核心、高端材料。”

據其介紹,這些材料的制造技術實作了“以鑄代鍛”的世界級突破,即用鑄造鋁合金替代鍛造鋁合金。“現在國際上達到的最高抗疲勞強度是105兆帕,我們現在已經突破了130兆帕,這是世界級的突破和貢獻。”更重要的是,通過魏橋的一體化壓鑄技術,一些汽車零部件的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一個生産企業要給社會提供好産品,同時不斷降低産品成本。這是工業企業的宗旨。”張波說。

如今,魏橋的鋁合金技術遠遠走在行業前列。市場上普遍都在用鋁合金替代鋼鐵,鋁替鐵、鋁替銅,而魏橋已經開始用二代鋁合金替代一代鋁合金。無論是擠壓、鍛造、鑄造還是軋制,相比傳統鋁合金,魏橋的鋁合金材料普遍強度要高20%以上。

2021年10月19日,魏橋輕量化基地首台全鋁車身下線,标志着魏橋輕量化基地實作了全鍊條運轉。2021年2月,魏橋創業集團與北汽福田汽車達成全方位戰略合作,新能源全鋁小VAN車型、全鋁貨箱、全鋁車架、全鋁後防撞等項目都已完成開發,并陸續批量上市。

一系列布局之下,關于魏橋的“造車”傳聞甚嚣塵上。

“造車不是目标,汽車永遠不會是我的主業。”張波說,“我們需要縮短從零部件到汽車的使用周期,加快應用步伐。如果我們某個零部件制造出來了,拿到一個沒有關系的工廠去試用,沒有兩三年都進不去。我自己的汽車,才能要求它優先導入我自己的産品,其實就是一個測試和示範。”

張波希望賦能汽車制造業,“拉平微笑曲線”,“串珠成鍊,織鍊成網”,這也是魏橋發力材料端的背後構想:吸引更多零部件企業入局,共建健康、高效的産業叢集,從原材料、鋁合金、零部件到應用,每個環節都能有合理利潤,“這個利潤不是硬給它的,而是因為它的性能和價值所在。”

“十年之後”的設想

作為魏橋事業接班人的張波,并非一路含金湯匙成長,而是紮根一線的“創二代”。1999年張波進入魏橋工作,先後擔任魏橋紡織董事長,魏橋鋁電董事長,魏橋創業集團副董事長、董事長等職務。這些年來,張波深感壓力的時刻,從不是戰略和業務制定。真正的壓力來自于什麼?

“2017、2018年前後,我們面臨多重考驗。國家層面新能源轉換周期開啟,去産能要求下,我們一部分産能要停掉,還有中央環保督察,資本市場被美國做空,再加上老爺子生病住院,”面對《中國企業家》,張波回想起那兩年的艱難時刻,“所有的事都加在一起了。”

一時間,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沖擊、政策調整和環保壓力,以及企業自身如何應對風險、實作增長的問題,都向張波襲來。當時,張波天天忙着應對各方,兩個妹妹則留在醫院守着老爺子。“我們有分工,我說你們就負責照顧好老人,我來應對外面這些事,我說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

綠色發展的決策下達後,魏橋高效執行。2020年9月17日,位于雲南省文山州硯山縣的魏橋203萬噸綠色鋁項目僅用9個多月時間就完成了基建安裝,實作投産,重新整理了國内外的建設速度和品質紀錄。

張波說,父親的人格魅力對他影響最大,這也是魏橋最大的财富。魏橋新一屆董事會成員,至少跟他身邊工作過了20多年。對于家庭,小時候家教很嚴,挨揍是家常便飯。長大後,這種心裡的“怕”則轉化為敬畏。他很佩服父親捕捉機遇的能力和艱苦創業的恒心,這也深深影響了他的人生道路。

年輕時的張波在艱苦的地方打過硬仗。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肆虐,張波冒着風險,奔赴幾内亞與政府高層磋商,由此打造了中資企業在海外最大的鋁土礦基地——赢聯盟項目,每年可為國内提供4500萬噸以上的鋁土礦資源保障,為中國鋁工業在全球競争中赢得相當程度的話語權。

從父親肩上接過重擔的張波,開始謀劃魏橋的未來圖景。

2019年,魏橋創業集團投資100億元,聯合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信信托成立魏橋國科高等技術研究院,目前已組建航空宇航、智能技術、能源與環境等七大研究中心,并配套了60億元的科創引導基金,聚集起“政産學研金服用”創新要素,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共同體由此打造。

張波說,科技是企業布局未來的一個重要戰略,也承載着魏橋反哺家鄉的寄托。他希望通過投入,帶動濱州市的科創氛圍,給這裡留下一些恒久的東西。在他的設想中,未來能有上百個創産轉化項目在這裡誕生,上萬名高技術人才在這裡工作,進而助力整個濱州市的發展。

張波希望高科技闆塊成為魏橋未來新的增長點,貢獻則寄希望于10年之後。

前幾天,他找出自己當年作報告的一個PPT,那是他2020年做的魏橋科創闆塊未來十年規劃。當時講的東西,如今很多都實作了,“現在看來還真用不了10年”。其透露,未來十年至少要投100個創産企業,某些産業可能就會成為魏橋的發展重點。“這也是給未來十年的魏橋尋找發展機會。”張波說。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