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二)|科技創新引領 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速推進

作者:上觀新聞
解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二)|科技創新引領 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速推進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經濟參考報》12月15日刊發文章《解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二)|科技創新引領 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速推進》。文章稱,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4年經濟工作,将“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列為九項重點任務之首,并提出“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幹戰略性新興産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産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産業轉型更新”等舉措。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業内人士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凸顯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經濟内生動力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下一步,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提高先進制造業水準,健全産業科技創新體系,着力補齊短闆、拉長長闆、鍛造新闆,持續推動産業結構優化更新,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提供堅實支撐。

今年以來,在應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風險挑戰的同時,大陸工業總體延續穩步恢複态勢,産業結構持續優化。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3%。

面向2024年,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

“新質生産力代表着更高的全要素生産率水準。”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規劃研究所所長程楠表示,大陸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要實作可持續增長,就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将科技創新成果在産業端順利轉化形成現實生産力。

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高端制造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明皓認為,會議強調了科技創新對産業的引領作用,大陸科技創新正在從“引進吸收再創新”模式向“自主引領創新”模式轉變,加快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現代化産業體系保持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重要基礎要素。

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多部門正積極推進落實。12月13日,工業和資訊化部總經濟師高東升在2023-2024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将進一步健全産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産業鍊上下遊、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建設高水準産業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優化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和布局,建設一批試驗驗證平台和中試平台,支援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積極探索優化創新機制,加快打造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

财政部綜合司司長林澤昌表示,圍繞支援現代産業體系建設,财政将積極支援科技創新,保障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資金需求,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支援力度,深化科技經費配置設定使用機制改革,調整優化經費使用方向。

“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幹戰略性新興産業”“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産業轉型更新”……會議還進一步明确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方向。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2024年的産業政策重心是科技引領,前瞻布局。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口,相關部署為戰略新興産業、未來産業發展謀劃了發展路徑。同時政策會進一步支援重點産業增強全球影響力,推動傳統産業轉型,這也會帶來技改投資,有利于穩住經濟基本盤。

程楠認為,從會議釋放的信号看,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大契機,利用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資訊技術,賦能新型工業化發展,培育壯大一批綜合效益好、成長潛力大的新興産業,創新發展一批适應數字經濟時代特征的新業态新模式。

“我們将加快建構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高東升表示,工信部将進一步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化工廠中的房間、智能工廠、智慧供應鍊;鞏固提升優勢産業,聚焦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通信裝置等優勢領域,加強新技術新産品創新疊代,完善産業生态,提升全産業鍊競争力;發展壯大新興産業,推進5G、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等領域技術創新、規模化發展和應用場景建設;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産業,推動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加快構築未來發展新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會議還提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并提出“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

羅志恒認為,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能夠為相關企業提供穩定的長期資金,暢通“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可以預見,明年對于創業投資的支援力度将進一步加大,在投資範圍、投資政策、杠杆适用、存續期限等方面給予更多寬限。”

朱明皓也表示,相關舉措以産業為牽引,增強金融主動供給,拓寬科技創新企業融資管道,将進一步加強創新鍊、金融鍊與産業鍊的高效适配,助力建構融通創新循環生态。(記者郭倩)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董思韻

來源:作者:新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