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凱賽生物劉修才:基因編輯和人工智能帶來“興奮點”,中國生物制造有機會跑在世界前列

作者: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15日消息(記者曹倩)凱賽生物董事長劉修才日前做客《滬市彙·硬科硬客》首期節目“合成生物大進擊”時,談到了合成生物迅速發展的原因、中國與歐美在合成生物領域發展的差異,以及對資本市場的了解等三方面的話題。

“合成生物飛速發展的原因和社會需求、技術進步兩大因素分不開。社會需求又可分為人類對綠色制造的需求及材料需求兩點;而技術進步則關乎基因編輯和人工智能兩個核心技術的突破,這為合成生物發展帶來很大的‘興奮點’。”劉修才表示。

對于中國與歐美在合成生物領域發展的差異,劉修才指出,歐美與中國的差異在于基礎研究更紮實,但中國對合成生物領域的重視程度超過美國,并具有生物制造基礎,将來中國生物制造企業将有機會跑在世界前列。

“我們企業也有責任,大家沉住氣,一方面要在短時間内讓資本市場看到信心,另一方面産業也要跟資本市場保持長遠的交流和解讀,讓資本市場了解行業巨大的産業前景。”劉修才表示。

凱賽生物劉修才:基因編輯和人工智能帶來“興奮點”,中國生物制造有機會跑在世界前列

凱賽生物董事長 劉修才

兩大技術突破助推産業發展

合成生物已經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麥肯錫資料顯示,預計到2025年,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制造的經濟價值将達到1000億美元,未來全球60%的物質生産可通過生物制造方式實作。

談及合成生物飛速發展的原因,劉修才認為,其發展和兩個因素分不開,一個是社會需求,一個是技術進步。

劉修才認為,社會需求又可以分為人類對綠色制造的需求及材料需求兩點。

“現代化工行業太發達釋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綠色制造作為一種解決方案就變成了一個根本的需求。同時,大自然存在很多天然材料,動物及海洋生物能直接從大自然擷取,人類到現在卻不能仿制。”劉修才解釋,人們需要重新思考,能否模仿大自然,以生物制造的方式生産材料,于是,合成生物學成為一種受到高度關注的制造方案。

技術進步則關乎兩個核心技術的突破。

第一是基因編輯方法。劉修才表示,“合成”兩個字是處在生物角度的合成,即把不同生物來源的基因合成在一起。第二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發展給行業帶來很大希望。

劉修才舉例說,過去制藥界對蛋白質結構的預測過程非常漫長,DeepMind研發出人工智能程式AlphaFold2以後,預測蛋白結構隻需要一分鐘。

“整個生物系統發生變化以後,互相間的影響,包括怎麼細胞調控基因、怎麼表達調控,這些都不一定與蛋白質結構有關系。人工智能可以發揮很大作用,但它不是自動的,它是一大堆數學模型,對生物、化學所有過程的了解,這是一個龐大的研究工作。”劉修才表示。

盡管人工智能目前存在一定局限性,劉修才堅持認為,基因編輯及人工智能兩個技術給合成生物的發展帶來很大的“興奮點”。

“相信人類能以生物制造替代傳統的化工制造,構造天然已有的甚至天然不存在的化合物,用生物制造的方法都變成可能。我相信,研發周期會越來越短,效率會越來越高。”劉修才期待,下一步,人工智能能夠根據人們所需要的反應去構造蛋白質結構。

歐美基礎紮實但中國政府更重視

公開資料顯示,劉修才上世紀八十年代留學美國,為中美生物醫藥界的交流開創了先河,回國後于2000年創立了凱賽生物。

關于中國與歐美在合成生物領域發展的差異,劉修才認為,差異在于歐美基礎研究更紮實,但中國對合成生物領域的重視程度超過美國。

“三代基因編輯技術的理論都是美國研究出來的。然後一個大學畢業生培養一個禮拜就會使用基因編輯了,但關鍵在于研究新的技術怎麼産生的,才是本質上的差別。”劉修才表示,對比之下,國内做基因編輯技術底層原始研究的人不多,更多是對此工具的使用。

劉修才認為,中國的優勢在于,這些年對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光伏、風電等領域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帶動了整個産業的發展。而在産業發展過程當中,企業家會學習很多技術,知道哪些技術有用,這樣發展速度變得更快。

“國家對合成生物已經非常重視,各種會議都在講開放市場。”劉修才表示。

6月25日晚間,凱賽生物釋出定增預案,計劃募資金額不超過66億元,招商局将間接持有凱賽生物股份預計超過5%。此外雙方還簽署了業務合作協定。

在業内看來,這份定增方案是今年戰略新興領域“國資+技術龍頭”順應國家政策強強聯合的案例之一。據《中央企業高品質發展報告(2023)》顯示,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産業投資正保持高位水準,3年來中央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年均投資增速超過20%。

“我們的短闆是過去在消費市場沒有基礎,是以想和招商局合作,創造一個産業鍊。此外,各地政府對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學都感興趣,我們想通過一級市場和地方政府組織基金同時拿出應用,正好基于我們模仿蛋白質結構做的生物基聚酰胺材料研發出的熱塑性複合材料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既是合成生物又是新材料。”劉修才介紹說。

要在短時間内讓資本市場看到信心

“資本市場也對行業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劉修才指出,中美資本市場成熟度不同,投資者對合成生物産業的了解也有差異。

“中國的資本市場還在了解合成生物學這個行業‘其本質和長期競争力在哪裡’的過程中。而美國資本市場相對成熟,合成生物學才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劉修才舉例,美國的Ginkgo是一家年虧損超20億美金的企業,資本市場仍然給它幾十億美金的市值,這在中國不可能。

劉修才認為,産業要引發資本市場更多興趣,做好交流和解讀。

“做一件事,先明确所有的長短期的目标、專業技術的進展,這樣資本市場就能聽懂了。”劉修才進一步解釋。

“我們企業也有責任,大家沉住氣,一方面要在短時間内讓資本市場看到信心,另一方面産業也要跟資本市場保持長遠的交流和解讀,讓資本市場了解行業巨大的産業前景。”劉修才表示。

劉修才認為,中國與歐美兩種打法各有優勢,将來中國企業很有可能會跑在世界前列。

“站在另一個角度,中國資本市場也是逼着企業家在做長期計劃的時候,短期内一定要照顧市場感受。利用中國龐大的市場再加上中國政府的支援,可能其他國家還沒搞明白之前,中國企業就先跑出來了一批。我認為這兩種打法各有各的優勢。”劉修才強調。

基于對行業前景的認可,凱賽生物不僅是一名參賽者,同時也是該領域的投資者。

2023年2月,AI蛋白質設計平台公司分子之心宣布獲得凱賽生物、聯想創投、紅杉中國超一億元戰略投資。

談及投資原因,劉修才坦言,在這個行業裡有一些東西自己做不了,但也覺得很重要,比如人工智能方面,凱賽生物一定是外行,願意提供幫助去為初創企業賦能。

“在AI蛋白質結構預測方面,現在已有的技術遠遠不夠,而分子之心的創始人願意從合成生物學蛋白結構預測的角度去做,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就投了這個項目。”劉修才表示。

關于投資理念,劉修才強調,“我們不僅僅是一個資本投資方,更是希望通過做這個項目能學點東西,并且也希望給市場增加一些信心。”

投資界存在一種觀點,合成生物學的創業公司領頭人往往是科學家,但他們未必懂商業,很多情況下資方需要進行“保姆式投資”。

對此,身為科學家的劉修才現身說法:“如果我不是企業的決策者,很難想象凱賽生物基聚酰胺長達近30年的研究能夠獲得支援。至少對于挑戰颠覆性技術的初創企業,僅靠技術本身是不行的,科學家的角色很關鍵。尤其一個具有創造颠覆性技術的科學家在初創企業裡沒有決策權,那他獲得長期支援的機率不大。”

劉修才認為,科學家創業者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補齊短闆。

“科學家要想實作理想,下決心創業的時候必須強迫自己去學,要了解地方政府和市場上下遊,與此同時還要保持情懷,堅守知識分子應有的操守,選擇具有社會意義的事情去做,盡管這種堅守會很艱難。”劉修才相信,那些有情懷并且不笨的科學家在創業過程中,都會找到一些不同背景的人幫助管理公司。

作為行業龍頭公司,凱賽生物也經曆過市場的分化和股價的陡峭波動。對于這種分化和波動,劉修才認為,不能為了短期市值管理而動作變形。

“對于投資者關系,設立暢通的溝通管道讓投資者了解公司的進展是必要的,但沒必要太刻意。公司做規劃時,要注重利用公司的技術優勢和産業化資源,聚焦核心項目,在兼顧短期效益的同時,堅守長期價值觀,這才是最要緊的。”劉修才指出。(央廣資本眼)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央廣網”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将追究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