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者手記:醫保談判博弈的背後

作者:深圳新聞網

回顧過去6年,每當歲暮天寒之際,一年一度的國家醫保談判就會拉開帷幕。空曠的房間裡,醫保方和企業方相對而坐,一邊是全國醫保使用量,一邊是企業最低報價,“以量換價”,一場場或攻守拉鋸、或反複較量的談判在此“上演”。

對壘的焦點不過是小小“一粒藥”,然而正是這小小“一粒藥”,卻承載着患者的希望、考量着醫保的負擔、牽扯着企業的利益,也凝聚着背後無數促成這場談判的心血與努力。

讓“孤兒藥”不再可望而不可即

“罕見病患兒無藥可醫已經很絕望,而有藥買不起比沒藥更絕望”“隻是為了讓沒有藥用的人能夠用上藥,不是為了壓價”……

這是今年罕見病用藥談判時雙方代表的肺腑之言,更是道出了醫保談判的初心:讓藥回歸救人的本質,讓患者能夠用得上、用得起。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作為一種後天獲得性溶血性疾病,反複溶血、血紅蛋白尿、腎功能損害、高發血栓等并發症折磨着不少PNH患者。

記者手記:醫保談判博弈的背後

2023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現場。新華社記者 彭韻佳 攝

在今年談判現場,一款可用于治療3種罕見病的藥物——依庫珠單抗備受關注。依庫珠單抗最早2007年在國外上市,對治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征、難治性全身型重症肌無力等罕見病有明顯作用,但當時的年治療費用達到300萬元。

“一年300萬元,要用一輩子,有多少人能用得起?”在采訪過程中,北京協和醫院血液内科主任醫師韓冰問道。

作為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的專家,韓冰深知依庫珠單抗對患者的意義,這些年她多次對接研發依庫珠單抗的藥物公司,為患者呼籲争取用藥,但企業評估認為當時國内支付能力不足,選擇放棄進入中國市場,患者一次又一次與希望擦肩而過。

“很多人都在等着用這個藥,但目前差不多隻有10名病人能堅持用藥。”韓冰說,時隔十幾年後,依庫珠單抗終于在中國上市,年治療費用約在50萬元,真正用得起藥的人依舊寥寥無幾。

進或不進醫保,對患者來說像是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2023年11月,經過近1個小時的談判,依庫珠單抗談判成功,降價疊加醫保報帳,為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患者帶來雙重“減負”利好。

曾經,罕見病用藥因治療費用高昂牽絆住無數患者和家庭,而今,13億多參保人作為單一購買人,讓中國醫保可以直面罕見病等高價藥的瓶頸,今年15個罕見病用藥進入國家醫保目錄。

讓創新藥進醫保更快點

在2023年醫保談判現場,一款通用名為“谷美替尼”的新藥引人注意。

這款新藥能有多“新”呢?它的上市獲批時間為2023年3月8日,用于治療以MET為靶點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屬1類新藥。

這在今年談判中并非獨一例,曆時4天的2023年醫保談判一共進行了148場獨家藥品談判,126個新藥成功進醫保,更有57個是今年上市的新藥。

創新藥進醫保的速度加快,背後是挽救生命的時速較量。

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2017年以前,國家醫保目錄内沒有1個惡性良性腫瘤靶向用藥,創新藥難以惠及更多患者。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建立了“每年一調”的動态調整機制,将調整周期從最長8年縮至1年,申報範圍主要聚焦5年内新上市藥品,給了新藥用“最短時間”進醫保的可能。

記者手記:醫保談判博弈的背後

企業談判代表在場外商量。新華社記者 彭韻佳 攝

相較于B肝,C肝更為隐匿,也同樣可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被譽為“C肝終結者”的丙通沙(索磷布韋維帕他韋片)對所有的C肝病毒基因型或者未知基因型有着高治愈率。

2019年,索磷布韋維帕他韋片成功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價格從一個療程近7萬元進入“千元時代”——直至今天,那一刻仍讓不少患者記憶猶新。

6年來,國家醫保目錄累計調出395個療效不确切、易濫用以及臨床被淘汰或者即将退市的藥品。

6年來,國家醫保目錄累計新增744個藥品,100個惡性良性腫瘤用藥,93個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用藥。

納入更多振奮人心的新藥、好藥,國家醫保談判與時間賽跑,把每一分醫保基金都花在刀刃上,博弈的背後不拘泥于一時利益,而是在長遠周期中為更多人帶來希望。

雙向奔赴,為了每一名患者的翹首以盼

談判環節也是尋求共赢的“雙向奔赴”——

在正式談判前,國家醫保局會與參與談判的企業進行充分溝通,讓企業了解藥品支付标準測算的思路等。進入談判環節,醫保方會現場打開一個密封好的信封,裡面裝有談判藥品的“信封價”,也就是談判底價。底價由醫保部門組織專家測算産生,綜合考慮藥品成本效果、預算影響、醫保基金負擔等,形成醫保基金能夠承擔的最高價。

記者手記:醫保談判博弈的背後

醫保方談判專家在現場打開裝有談判藥品底價的信封。新華社記者 彭韻佳 攝

在确認底價後,以底價的115%為第一道價格線,如果企業在兩次報價後都無法進入,那麼談判失敗;反之則進入磋商環節,最終成交價不高于“信封價”。之是以采取這種方式,是為了在基金能夠承受并且企業可以接受的範圍内,為老百姓盡量争取更為優惠的價格。

今年,25名醫保談判專家分為5組承擔了148個獨家藥品的醫保談判,不少談判時間超過了預定的30分鐘,有的甚至超過了2個小時,長時間的談判考驗着雙方的體力與耐心。

談判過程中,醫保方和企業方的反複“拉扯”更讓人感受到焦灼,最終的結果沒人能夠提前預知。

在參與了多場醫保談判後,記者注意到幾乎每次談判成功後,醫保方談判專家和企業方代表都會松一口氣,而每次談判失敗後,雙方也無一不是充滿遺憾,因為每一場博弈的背後,都是無數患者與家庭的翹首以盼。

雖然談判的成功與否隻展現在企業報價能否進入“信封價”,但從制定方案規則到企業申報,從專家評審到專項測算,再到最後的談判環節,一個藥品成功進醫保的背後是無數人的努力與心血。

新華社記者彭韻佳、溫競華、林苗苗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