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短劇卷到海外:各大劇組都在拍狼人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範佳來 實習生 郭思航

“突然看到鋪天蓋地的報道,無數人蜂擁而至,好像不是在拍短劇,而是在撿黃金。”2023年底将至,出海短劇已然成為今年最火爆的内容風口。

近日,北美制片人貝利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坦言,自己從今年6月份起入局歐美短劇市場,僅僅半年内,就目睹到不少騙局,“騙投資人的錢,騙劇本,騙花絮,甚至把别人的爆款作品拿過來改一改,就說是自己拍的。”

先婚後愛、甜蜜複仇、豪門虐戀......有第三方資料顯示,今年11月,短劇出海大盤單月總流水已經超過1000萬美元。随着中式短劇風靡海外,行業亂象也接連湧現。

“短劇是剛剛爆發出來的,我們其實沒有預料到在海外會這麼火爆。”短劇概念龍頭股、中文線上(300364)首席營運官楊銳志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多位從業者透露,目前在洛杉矶的華人影視團隊中,超過九成拍過短劇,導演檔期普遍都排到了明年3月以後。

各種意想不到的套路也出現了,有說法曾稱,隻要通過國内短劇“AI換臉”,就能節約幾十萬遠制作成本,收割海外觀衆。對此,短劇公司九州文化海外負責人劉金龍向記者坦言,目前AI技術尚不成熟,并未看到有廠商正式使用,離商業化還很遠,“真是有人敢賣也有人敢信,誰會花錢看這個?”有導演向記者犀利質疑。

騙局多,不掙錢,

短劇龍頭也曾想放棄

“現在行業裡渾水摸魚的人太多,都想分一杯羹。”談到如今有些卷起來的行業現狀,貝利感慨。

最常見的騙局就是僞裝成“爆款導演”的“二手販子”。具體而言,把其他團隊拍攝的短劇資料挪為己用,假裝是自己拍攝的作品,吸引投資方後,再到社交媒體上重新尋找攝制團隊,相當于“二手商”的角色,但這樣拍出來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短劇的投資人往往在國内,而制作方分布在北美、東南亞、中東等地區等地,對于導演的具體資訊和長相,投資人并不清楚,導緻這樣的騙局很常見,不少公司都發現自己的作品被盜用了,但真要追究對方的責任,既費時間又費精力。”一家短劇制作公司制片人美蘭告訴記者。

談到具體的收入,美蘭透露,“日入百萬是肯定不存在的,隻能說不虧。”目前海外拍攝團隊的收入模式以固定比例的服務費為主,通常在總成本的10%-30%。海外短劇的拍攝成本往往在單部15萬美元,也就是說,攝制團隊拍攝一部劇,能拿到的整體收入約在1.5萬-4.5萬美元左右,這還要分給包括導演、制片、攝像等上下遊。

作為國内短劇出海代表,中文線上旗下ReelShort曾超越TikTok,沖上美國iOS商店娛樂榜第1名。楊銳志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公司從2021年就布局短劇,最初的想法很簡單,以為直接加個翻譯放到海外就能變現,但事實上ROI(投資回報率)并不好。

中國短劇卷到海外:各大劇組都在拍狼人

中文線上旗下短劇APP ReelShort首頁

楊銳志表示,此前曾因出海短劇的播放資料差,差點放棄,直到開始用美國本土演員拍攝短劇,“一開始也比較平淡,大概到了第八部的時候,現象級狼人題材短劇突然火了。”

劉金龍則坦言,平台方沒有千萬級的現金儲備,不要進入出海市場,“目前行業發展還在初期,虧個百萬、千萬是常态,天天都有人虧錢。”

文化差異成最大難題

對于出海從業者而言,好劇本是最稀缺資源。

“在中國短劇裡,常見到演員突然跪下來,一邊說我錯了,一邊抽自己大嘴巴,這樣的情節被稱為‘爽點’。”貝利告訴記者,但是在海外,觀衆很難了解,甚至外國演員演到一半,還會去問導演,究竟是什麼意思。中國編劇很難徹底融入外國文化,而外國編劇不了解什麼是中國的短劇和網文。

“我經常說自己公司就是shit script factory(爛劇本工廠)。”貝利笑稱,由于目前沒人能摸清海外市場的爆款規律,什麼題材火了,投資人往往一擁而上,導緻同質化現象嚴重。

“現在看到狼人劇本都快吐血了,很多人不知道海外狼人有ABO(編者注:Alpha/Beta/Omega,在歐美同人文學中常見的三種人設)的劃分,什麼都不了解,就瞎寫,看着很生氣。”美蘭舉例道,此前ReelShort平台上湧現出狼人和吸血鬼等爆款題材,導緻各個劇組跟風拍攝,一時間北美的各大短劇劇組幾乎全在拍狼人。

中國短劇卷到海外:各大劇組都在拍狼人

爆款狼人短劇《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

很多國産短劇鐘愛的“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橋段,在海外也并不适用,“歐美觀衆更喜歡英雄主義,比如超人、蝙蝠俠拯救世界,或者是灰姑娘變成白雪公主,對于贅婿類的劇情尤其不感冒。”美蘭表示,在國内,霸總題材的影視劇往往配的是白蓮花女主角,單純善良,遇到困難經常有他人(往往是男性)伸出援手,但歐美觀衆明顯偏愛大女主自我奮鬥的故事,這些文化差異,導緻好劇本目前非常稀缺。

适合劇情的演員也十分搶手。由于短劇往往是言情題材,需要主演顔值高、演技好,而短劇的收入往往不及影視劇,劇情邏輯性也不強,有點“龍傲天”,很多演員不願意拍。貝利透露,目前短劇演員價格已經漲到了約400美元一天,接近于美國影視行業的中流水準。

“AI換臉”能省幾十萬?

隻是傳說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最近在短劇交流圈裡,出現兜售“AI換臉”服務的技術商,宣稱隻要對國内短劇進行AI換臉,就能“一鍵合成”海外短劇,至少能節約超30萬元成本。

記者擷取的一段90秒AI換臉視訊顯示,原本端坐在辦公室的中國“總裁”,通過AI換臉,一鍵生成了海外總裁形象,而與之對戲的女主角,也變身成外國女子。

中國短劇卷到海外:各大劇組都在拍狼人

片段中展示的“AI換臉”

中國短劇卷到海外:各大劇組都在拍狼人

據業内人士介紹,目前AI換臉的基本價格約為5萬-10萬元/部,此外對口型翻譯還需要另外收費,整體打包價格約為20萬元/部。以海外短劇15萬美元一部的成本來推算,如果在國内自制短劇(成本約為50萬元),再加上20萬元的換臉費用,整體節約成本至少達到幾十萬元。

不過,看似低成本、高回報的AI換臉短劇,目前更像噱頭。

“這隻是一個90秒的片段,如果全片都用AI換臉,很難實作口型和人物話語的校準。”美蘭坦言,在她看來,AI換臉頗有點類似于“智商稅”,因為短劇最吸引觀衆的是劇情和内容,而不是演員的臉。此外,換臉涉及到版權問題,背後有一定法律風險。更重要的是,目前換臉技術較為初級,效果也頗為粗糙,幾乎不可能吸引觀衆付費觀看。

盡管仍處草莽生長期,但短劇出海的前景被業内普遍看好。楊銳志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精品化”是短劇在海内外發展的終極趨勢,不管是國内還是國外,短劇就是IP的衍生方式,而這個市場才剛剛開始。

在劉金龍看來,目前短劇出海仍是新興行業,大家都在摸索,1-2年内就會湧現頭部企業,整個市場也會變成“赢家通吃”。“三至五年後,如果全球短劇市場能達到百億美元以上規模,我們希望能在這個過程中,将中國短劇推向全球市場。”

(文中美蘭、貝利均為化名)

本期編輯 鄒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