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燕綏:2033年養老壓力最大,需提前做準備,搭建四級照護體系

作者:NewEconomist

來源:網易财經智庫

楊燕綏:2033年養老壓力最大,需提前做準備,搭建四級照護體系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網易财經、網易财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4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于11月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拓新絲路 智造繁榮》。以下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醫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就業與社會保障中心首席專家楊燕綏女士的精彩内容精編:

正文:

1963年,中國迎來史上最大嬰兒潮,新生兒2920萬,是世界出生人口最高的一個點。1983年,這批人整20歲,趕上大陸的一孩政策。由此構成中國銀發經濟的主要特征,即快速老齡化疊加少子化。

2023年,這批人60歲,迎來了男職工退休高峰。這還不是最難的時候。

2033年,這批人70歲,彼時養老服務的剛需,如老年谵妄症、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照護需求加大。

是以,2033年開始進入最難的時期——老人難,年輕人也難。1個患者可能擾亂一個家庭的生活秩序。

距離2033,還有10年,我們必須提前做準備,建設由“家庭病床(照料)、社群認知症服務驿站(康複)、社群醫院(治療)和中心醫院(研究)”構成的照護體系。

養老金或跑不赢通貨膨脹

中國要面對未富先老和快速老齡化、深度老齡化的問題。

從今年開始,社會養老保險計劃的贍養比預計将低于2.5:1,平均不到2.5個人繳費贍養1個養老金領取者。這是全國平均數,各地情況不同。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大陸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持續上漲,開始漲幅較大,逐漸降低,甚至可能低于通貨膨脹,這意味着養老金可能貶值,老年人能不能接受?

在人口老齡化社會裡,年輕人口、大齡人口和老齡人口都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利益相關人。這裡需要大家都作出妥協。要鼓勵年輕人生育。大齡人員增加就業,多幹點、少領點。老年人要财務獨立和配置養老資産,提高應對養老風險的能力,健康長壽,不做過度治療。

法定領取養老金年齡是怎樣産生的?是大資料自動滾出來的。參考與大陸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當的國家,領取養老金生活的餘壽是多少年。用我們國家平均預期餘壽-預期餘壽=領取養老金的法定年齡。

假如國民平均預期壽命是80歲,領取養老金生活的預期餘壽是15年,法定領取養老金的年齡便是80-15=65(歲)。

此時,政府隻需要做一件事情,制定早減晚增的具體政策。早1年領扣減多少錢,晚1年領增加多少錢,對于具體的規定,各國政策都不一樣。有的國家規定早1年領終身俸扣減5%養老金,這就意味着,若某人早5年領取養老金,達到法定年齡後每年隻能領到75%的養老金。

政府還需要設定一個Excel函數工具,讓每個人輸入自己決策的數字,即看到養老金計發結果,即精算平衡。由自己決定領取基本養老金的最合适的時點和年齡。

現代公共政策需要具有彈性,給與當事人、受益人一些決策權,才能推動改革與創新。

大齡人員照顧老人應當有工資

大齡人員和退休人員如何老有所為,從事養老服務的價值是什麼?

20世紀9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政府發起“居家養老”服務。為此德國政府啟動了一舉兩得的“50+行動計劃”。企業自動化生産、人工智能操作越來越多,50歲以上雇員越來越難以勝任。社會上失能、失智老人逐漸變多,政府鼓勵“50歲以上雇員回家照顧老人,政府發工資”。

具體來說,照顧1位老人,政府給你發原來工資的30%,每多加1位老人,工資多加10%。10位老人是上限,再多便無法保證照護服務品質。按此計算,一個人最終拿到的收入是原來工資的120%。

他們開設家庭照護床位,并收取一些費用,聘請一個工作半日的助手,自己當院長。相當于1.5個人照顧10個老人。社群提供營養午餐和晚餐,床單可以送洗,他們需要做的便是輔助老人服藥、洗澡、早餐等。還有社工來聊天。憑借這種模式,德國培養了一大批小型護理院和院長。同時推動家庭照護社會化管理,家庭成員照護老年人的社會價值被承認,這是一個社會進步。

今後随着老年人口增多,照顧老年人成為服務業的主流,占勞動力市場的比例逐漸增加。護工入戶服務和家庭成員照護都需要規範化,由長期護理保險和家庭内部支付解決他們的工資和社會保險問題。 以此,就業模式從機構就業,到平台下的靈活就業,再到家庭就業,這是銀色經濟的新常态。

從這點來說,中國目前出現服務需求轉移,存在結構性失業問題,不是總量問題。是以,政府要做預測、規劃、引導和預算支援等工作。

做大個人養老金是個趨勢

國民平均壽命延長,公共服務相對減少。個人風險增加,個人管理風險的責任也随之增加。政府養老金的工資替代率下降,還能不能養老?可以滿足吃飯需求,難以滿足長壽的養老需求。

20世紀90年代以後,全世界各國的養老金體系普遍由三個支柱構成,強化政府責任、增加企業責任和個人責任。大陸也不例外。與人口老齡化比對的養老金制度改革的規律如下:

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需要夯實政府責任,完善基本養老金制度。勞動人口與退休人口的比例一般是10:1,這裡勞動人口是指15到64歲的人,有一部分人在上學。公共養老金計劃是7個人繳費,1個人領取養老金。可以實作全覆寫、保基本。

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需要調整制度結構,增加雇主和市場責任。年輕人少了,老年人多了。公共養老金支付水準下降。各國推動雇主養老金,即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也稱第二支柱。讓職工擁有第二份養老金。

進入高度人口老齡化社會需要制度創新,增加個人和市場責任。特别重視發展個人養老金制度。

中國在2000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時建立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2004年建立了企業年金制度;2005年以後,以政府補貼為主、居民繳費為輔,逐漸建立起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參保人超過10個億。在2021年進入中度人口老齡化時推出個人賬戶制養老金制度。與時俱進的完成了國家養老金的三個計劃,目前仍然存在基本養老金“一柱為大”的問題,即基本養老保險占比過大,企業年金發展不足。

為什麼第二支柱企業年金沒做起來?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費率太高了,占到工資總額的28%(目前降到24%),企業費率從職工工資的20%降至16%。這是全世界第二高的費率,隻有意大利比我們高。

為什麼要定這麼高的費率?國企已經退休的“老人”和養老金制度改革後退休的“中人”沒有繳費積累。他們為國家工作的幾十年工齡應當得到承認,由此形成了一個空賬負債,需要依靠新制度繳費來償還負債。是以,這是國企的欠賬。1997年以來,民企、中小微企業參保費率與國企一緻,個體戶、自雇人的參保費率與國企相當,大家一同為國企還債25年。是以,民營企業無力做企業年金,自雇人選擇參加居民養老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幾乎是圍着國有企業、銀行部分職工和機關事業機關轉,這裡有初級工業化的“痕迹”,也有國有企業改革配套措施的“剛性”。我希望新開啟的個人養老金不要重蹈舊轍。

今後,民營企業發展更加艱難,靈活就業和家庭就業居多。三支柱的養老金體系如何發展,需要在理念上适應新常态,在政策有所創新。總結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全球養老金制度改革經驗,可以發現“以柔克剛”的特點。對中國而言,需要克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剛性,差別對待不同類型的用人機關。一是統一個人費率8%不變,無論在什麼機關工作,個人繳費責任不變,繳費與待遇關聯的政策不變,堅持多交多得原則;二是适度降低非公共部門的費率,包括民營企業、社會組織等;适度降低自雇人劃入社會統籌部分的費率;三是依法強化養老金賬戶管理功能。将非國有企業、小微企業雇主的企業年金供款功能計入個人養老金賬戶,開設雇主年金供款專戶,增加靈活度和選擇性。一個小型裝修公司有了工程,允許他們在所得稅前列支,為其骨幹人員的個人養老金賬戶的雇主供款專戶一次性供款。為此,需要依法規範商業銀行的社會服務功能,強化其個人資産的賬管功能,商業銀行也會在社會服務中增加收入。

居家養老需要社群服務和家庭就業

居家養老是基本需求。中國人和西方人都一樣,人越老越喜歡有個家。現代家庭不像過去的三代家庭,可以實作家庭養老的全部功能。居家養老的必要條件是社群适老化發展。

有兩種形式的養老社群。一種是政府改造的老舊社群,如安電梯、嵌入醫護、送餐服務等,支援居家養老;還有一種社群是商業機構辦的養老社群,入住老人有自己的房子和生活設施,社群提供連續照護服務(CCRC)。

養老分兩個階段,一個是低齡老年人“以養帶醫”,“養”居家自理生活和參與社群活動,“醫”包括急救和家庭醫生提供的常見病和慢性病管理等。另一個是高齡老年人“以醫帶養”,失能失智照護需求進入剛性需求期,“醫護”特别重要。比如,一個患有谵妄症的老年人需要全時照護。

近幾年失能失智照護事業和産業發展得非常快,已經可以區分失能照護區和失智照護區。但是,入住機構需要支付地租、房租和全職服務費,大多數家庭負擔不起。

有錢沒錢都需要養老。黨中央決策和國務院部署,是将養老服務分為三類,即兜底型/公共産品、普惠型/準公共産品、個性化/私人産品。

個性化養老即指商業機構舉辦養老社群和照護機構,用市場機制為高收入人口提供服務,引領了中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兜底型服務針對三無老人,窮人也要有養老服務。财政預算舉辦養老院,每人每月300元-500元,有簡單的醫務室,入住需要資格審查,老年人每天吃完飯曬太陽,也是紅光滿面的,紮堆下棋、打撲克等。

普惠型養老服務面對大衆,是個挑戰!一是政府補貼舉辦照護機構;二是政府指導舉辦家庭病床、家庭病案管理,長期護理保險等新生事物将帶動家庭就業。家庭病床護工管理規範化,包括子女照護、護工入戶服務、康複醫師入戶服務等,都應當有職業資質、職業教育訓練和獲得報酬。社會要承認家庭照護的社會價值,制定家庭病床和病案的管理規範,實作家庭就業規範化。要大力發展健康管理的人工智能,支援家庭病床和病案的發展。比如,通過在床上安裝一個裝置,可以遠端檢測老人的血氧飽和度、體溫、心跳等這些一般的體征,背景存儲記錄。要借鑒德國和日本的經驗,長期護理保險以支援家庭照護為主,滿足70%以上需求。三是支援養老模式創新。中國要面對未富先老、快速老齡化、少子化,借鑒國外經驗是不夠的,要支援群衆創新,如紮堆養老、大院養老等。

“養兒防老”的内涵變了

體面的養老一定要終生自立。

養兒防老的文化不會變,但内涵變了。孩子隻能照顧你,讓他全面養你,這不太可能了。是以人人都要努力工作、管理健康,讓自己一生财務獨立、健康長壽。要做好全面的财務和養老規劃,包括健康管理計劃。

那麼究竟多少歲考慮養老更合适?

前段時間,有專家稱“35歲考慮養老,已經晚了”。其實,勞動者參加工作所繳納的社保,相當于已經在為養老做準備,是以并非為時已晚。何時需要買商業保險?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的消費函數理論認為,人們的欲望永無止境,原有的得到滿足後,新的随即産生。後人基于這個判斷提出财務生命周期理論。一開始工作,大家都是負債者,工作收入低,要買房子、養孩子。此後收入會提高,孩子會長大,有了自己的房産,财務逐漸有結餘,出現“财富自由拐點”。此後,人們再去考慮購買健康和養老的相關保險及服務。

是以,我建議“先買房、早買房,後存養老金和多存養老金”,實作收入效用最大化。最後是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和财務狀況,選擇合适自己的養老方式。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進步

綜上所述,人口老齡化并非社會老化,而是社會進步。大資料顯示,伴随人口老齡化,人均GDP、健康支出、人工智能和人口壽命延長,這四個資料是正相關,它代表我們現在和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态。但是,總和生育率下降是個挑戰,需要積極應對。

我們需要認識銀色經濟的新常态,制定黑發50年+白發50年的發展戰略,抓住機會、克服危機。銀色經濟即指按照國民健康長壽的消費需求,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克服限制條件,實作生産、配置設定、流通和消費的供需平衡、代際和諧,走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