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役第一後衛哈裡伯頓,誰贊成?誰反對?

現役第一後衛哈裡伯頓,誰贊成?誰反對?

現役第一後衛哈裡伯頓,誰贊成?誰反對?

連續砍翻兩位有頭有臉的江湖大哥是什麼體驗?

如果花旗也有知乎,哈裡伯頓理應欣然提起鍵盤然後謝邀,然後長篇大論詳細叙述心得。從前天的凱爾特人到今天的雄鹿,東部賬面陣容最狠的兩家被哈裡伯頓削了個遍。看完這場後凱爾特人球迷會興許釋然些,不必狠命拷打馬祖拉與塔圖姆,畢竟雄鹿也幹了。

回歸正題,哈裡伯頓這兩場比賽所呈現出的比賽内容頗為誇張,完完全全做到了揚長避短把比賽節奏牢牢掌控在本方手裡。尤其誇張的是這兩場比賽所呈現出的個人資料:

對陣凱爾特人18中10,26分10籃闆13助攻;

對陣雄鹿19中11,27分7籃闆15助攻。

十足耀眼的同時還夾雜着幾分離譜,兩戰合計28助攻的背後居然是0失誤!你很難具體描述這究竟有多牛×,腦海裡泛起的可能有且隻有這麼一個名字:

巅峰至臻版克裡斯-保羅。

賽季資料足以證明,迄今為止哈裡伯頓場均送出12.1助攻遙遙領先,助失比達到5.43,足以比對巅峰保羅所能繳出的傲人成績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哈裡伯頓并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持球大核,本賽季他的使用率為25.6%。巧不巧?又與巅峰保羅異常趨近。

千萬别把哈裡伯頓低失誤的原因歸結為傳安全球,正如足球比賽裡的組織大師絕不會是回傳帝那般,哈裡伯頓同樣有雙鷹的眼睛與神乎其技的傳球手法,比如能随時随地送出這樣的妙傳。

正常倍速甚至都看不太清球是怎麼喂出來的,得把倍速調到0.5倍才能看出喂的有多浮誇。

常言道高回報注定伴随着高風險,但這句話在哈裡伯頓身上并不生效,都說隻有千錘百煉才能達到如此境界,偏偏23歲的哈裡伯頓已經打的像個真正的宗師。可能這就是傳說中的天賦吧,被譽為控衛教科書的保羅後繼有人矣。

還不僅僅隻是酷似保羅,觀察下來還摻雜大量庫裡元素。說他像庫裡是因為哈裡伯頓本賽季場均能砸進3.9記三分,單論賽季總産量隻虛庫裡&東契奇;且命中率高達44.1%,與兩位相比有過之無不及。同時除産量與效率外,哈裡伯頓還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大心髒。各位,回溯回溯庫裡當初是如何被定義為日天的?又是如何征服大量球迷的?

關鍵時刻既準又狠咯。

如今這傷心小箭的核心技術算是被哈裡伯頓牢牢掌握了,因為很難想象兩天前發生過的那幕居然能在今天重播。隻不過先前的受害者是5年3億的明星後衛,現在的背景闆換成老當益壯的内線鐵壁。當大洛被哈裡伯頓收步晃開眼睜睜目睹魔法師投中制勝三分後,見多識廣的他腦海裡肯定會湧出一堆疑問:

“我是誰,我在哪?誰幹掉了我?而我又幹掉了誰?”

張手命中後還挺嚣張的看了看表,搞得真正的表男特别沒面子,賽後直面記者時來了句“我當年給别人上嘴臉,現在别人給我上嘴臉也得坦然接受,其實在我看來哈裡伯頓的做法是種尊重,不過年輕人還是要時刻保持謙遜。”

你看,這少年意氣風發時那種全世界仿佛都在我腳下的嚣張勁兒,是不是與昔日幹成大買賣便搖頭晃腦的庫裡特像?

當然話說回來,并不是說現階段的哈裡伯頓真就結合了保羅&庫裡的優點,論防守纏繞之狡黠他遠不如老炮,論暴力拆遷之兇殘他仍略輸庫裡。畢竟若真把兩者合二為一那還得了,怕是整個聯盟都要匍匐在他腳下瑟瑟發抖。好在哈裡伯頓的優勢在于年輕,2000年2月29日出生的他還不到24歲,仍有足夠時間針對自身缺陷加以雕琢打磨。

現役第一後衛哈裡伯頓,誰贊成?誰反對?

其實頂頂令人贊歎的,莫過于哈裡伯頓身處的環境并不特别理想。目前版本的共識是不繳奢侈稅很難參與争冠,定睛再看聯盟論薪資總額步行者竟是聯盟倒數第一,滿打滿算剛過1.28億。大夥都知道的,NBA是個在商言商的地方,最強調一分價錢一分貨。

這裡不妨給大夥描述下步行者的配置:

特納,出勤率并不穩定的脆皮内線;

托平:紐約不要的;

内史密斯:凱爾特人不要的;

傑倫-史密斯:養傷中,太陽不要的;

希爾德:一心想去湖人但賣不出去的;

麥康奈爾:平平無奇的老白人控衛;

布朗:正常人;

馬瑟林:浪比;

内姆哈德:次輪;

主要輪換都擱這了,莫說是全明星連準明星都沒有。坦白講把哈裡伯頓拿掉,這套配置與純擺爛隊沒啥差別。不信瞅瞅奇才,庫茲馬+加福德+泰盧斯-瓊斯+阿夫迪亞+基斯珀特+庫利巴利+加裡納利,論賬面對比比步行者似乎半斤八兩。可結果卻是步行者得哈裡伯頓扶搖直上,奇才叼來普爾垂直向下。

所謂化腐朽為神奇,莫過于此。

大江東去,浪花淘盡英雄。憶先賢壯懷激烈,時至如今仍回味無窮。而NBA之是以長盛不衰,在于後浪總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當先賢們逐漸老去,哈裡伯頓的橫空出世無疑給聯盟灌注入清新的風。拂面而來,惬意且享受。

承認吧,哈裡伯頓就是現役聯盟第一後衛,可能沒有之一。為避免誤解特别強調聲明:不比資曆不比過往豐功偉績,僅比現階段所呈現出的比賽内容以及對于比賽的宰制力。

現役第一後衛哈裡伯頓,誰贊成?誰反對?

我話說完了,誰贊成?誰反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