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喜馬拉雅,聽不到新聲音

喜馬拉雅,聽不到新聲音

喜馬拉雅,聽不到新聲音

作者|陳   妍

編輯|大   風

喜馬拉雅否認了自己裁員的事。

這幾天,有消息傳出,喜馬拉雅近期計劃進行全線裁員,比例在20%到30%。其中,産品裁員最多,營運其次,技術比較少,剩下的産品和技術合并,産研一體。另外,過去半年裡,包括負責産品的SVP秦雷、首席内容官王朝陽等在内的多位高管相繼離職。

對此,喜馬拉雅從業人員聲稱,公司年底在進行正常的組織調整更新,有人員流動情況,但對外招聘也一直在進行中,20%到30%說法并不屬實。但對于秦雷、王朝陽的離職事宜,喜馬拉雅沒給出明确說法。

這已經不是喜馬拉雅第一次籠罩在裁員陰影裡了。從2022年3月起,喜馬拉雅就時不時傳出裁員的消息。根據天眼查的資料,2021年上海喜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繳納社保的人員還有781名,但目前就隻剩下593人。

喜馬拉雅正值多事之秋,過去兩年,先後三次IPO折戟,投資方對其态度也是肉眼可見地變冷淡。

巨大的虧損也一直是喜馬拉雅面前的一座大山,直到2022年第四季度,才勉強實作單季盈利。

國内的音頻市場還在等待新刺激,而喜馬拉雅作為目前國内最大的線上音頻平台,需要解決的難題還有很多。

IPO三次折戟,自我造血困難

近幾年,喜馬拉雅實在是命途多舛。

早在2021年,喜馬拉雅就向紐交所遞表,計劃着上半年登陸美股市場。但受到投資環境影響,喜馬拉雅于同年9月撤回了申請,進而轉戰港股,想要沖刺港交所主機闆上市,但不久後,上市申請材料就“失效”了。

去年3月,喜馬拉雅送出了更新資料後的招股書,再一次想要敲響港交所大鐘。但随後幾個月,喜馬拉雅跟投資方沒談攏,遲遲湊不夠1億元的基石投資,隻能被迫暫停了IPO計劃。據報道,由于市場動蕩,喜馬拉雅與潛在投資者在估值問題上存在分歧,投資者普遍對其信心不足。

IPO三次折戟背後,是喜馬拉雅始終無法盈利的困局。

成立十餘年來,喜馬拉雅飛速擴張的同時,也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喜馬拉雅,聽不到新聲音

最新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喜馬拉雅的營收做到了持續增長,分别為26.77億元、40.50億元和58.6億元,毛利率從2019年的44.5%上升到2021年的54.0%。

公司主要收入來自付費訂閱、廣告和直播三塊業務,其中,訂閱收入占比在2021年超過50%,是喜馬拉雅目前最成熟的變現管道。

内容,是喜馬拉雅争取付費使用者的核心競争力所在,但居高不下的内容成本、營銷成本,也讓喜馬拉雅陷入虧損的沼澤裡。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公司内容創作者收入分成和購買版權的内容成本分别約為10.64億元、15.49億元和19.31億元,占總收入比例分别為39.5%、38%和33%;銷售及營銷費用達12.19億元、17.07億元、26.30億元,分别占總營收的45.2%、41.9%、44.9%。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喜馬拉雅經調整年内虧損(非國際财務報告準則計量)分别為7.48億元、5.39億元及7.59億元,三年累計淨虧損超20億元。

這也變相說明了一件事,這些年喜馬拉雅一直是靠融資撐着。到IPO前,喜馬拉雅已經完成了9輪融資,至少獲得了50億資金。但燒完這些錢後,資本的耐心也所剩無幾,迫切希望看到回報。

如果遲遲做不到盈利,喜馬拉雅自然會在投資方那兒繼續吃閉門羹,陷入經營和融資的惡性循環。

盈利模式缺乏想象,亟需找到新故事

減虧盈利,就成了喜馬拉雅的第一要義。

去年喜馬拉雅十周年紀念之際,CEO餘建軍坦言:“具體盈利多少不那麼重要,盈利這件事的意義本身很重要,這表明喜馬拉雅可以不借外力自我造血。”終于在2022年第四季度,喜馬拉雅實作了千萬規模的盈利,這也是喜馬拉雅成立十年以來的首次盈利。

需要注意到的是,餘建軍在年會上提到盈利的原因,得益于公司在3個方向的努力,分别是:戰略與組織清晰度不斷提升;堅持以創造使用者價值為導向的長期主義;降本增效,打造可持續盈利能力。

喜馬拉雅,聽不到新聲音

餘建軍

意思就是說,盈利背後與喜馬拉雅業務本身的變化沒多大關系,主要還是靠少花點錢,少用點人。

這倒是和喜馬拉雅去年以來的裁員風波對應上了,據報道,2022年4月,離極速版整個部門被裁掉沒過幾天,公司就啟動了更大規模的裁員,占員工總比例15%,有的部門甚至達到20%以上,其中各個賽道BU是重災區。

除了裁員,喜馬拉雅也在同步縮減過去重金投入的版權。此前一位喜馬拉雅員工告訴媒體,除了早年買斷的頭部重點項目,後期新引進的版權都在想辦法逐漸解約以實作降本。

但這種靠“省”出來的盈利,過于被動,隻能解近憂。

歸根結底,還是喜馬拉雅的生意模式缺乏想象力,亟需找到新的增長點。

在這件事上,喜馬拉雅不是沒想過新招。今年以來,播客成了喜馬拉雅提及頻率非常高的業務,被當成了下一個增長點,連App的開屏廣告都換成了“聽書、聽課、聽播客”。在2023喜馬拉雅創作者大會上,餘建軍表示,播客是内容藍海,喜馬拉雅接下去“要玩個大的”。

喜馬拉雅,聽不到新聲音

喜馬拉雅開屏廣告

但且不說播客業務是否真能“救場”,僅跟同行比起來,喜馬拉雅也沒有很大優勢。喜馬拉雅釋出的《2022年原創内容生态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喜馬拉雅托管的播客數量約為24848個。

對比另一家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2022年,小宇宙累計新增了22740個播客,20多萬個新單集。在2022年新近創立的播客中,訂閱量增長破萬的播客數量較2021年翻了近5倍。這個2020年才上線的平台,在不到兩年時間裡,已經逐漸與喜馬拉雅旗鼓相當,未來勢必會與其展開更激烈的競争。

目前看來,喜馬拉雅距離餘建軍去年定下的“5年後實作年收入200億元,盈利40億元”目标,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線上音頻市場仍在過冬

網際網路流量逐漸見頂,在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訊平台的入侵下,使用者時間被大量搶奪,不止是喜馬拉雅,許多線上音頻分享平台的處境都愈發艱難。

搶在喜馬拉雅之前登陸納斯達克的荔枝FM,雖然抓準了上市的時機,但近年來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卻不盡人意。2022年10月11日,荔枝FM由于收盤價在過去連續30個交易日低于1美元,收到了納斯達克不再符合最低股價要求的通知,遊走在退市邊緣。

截至12月6日收盤,荔枝FM每股報2.27美元,總市值為1201萬美元,與2020年剛上市時5.32億美元的市值相比,隻剩下了零頭。

喜馬拉雅,聽不到新聲音

雪球網截圖

荔枝FM還在苟延殘喘,騰訊旗下的企鵝FM今年7月已經宣布下線。這件事也早有迹可循,下線前其官方公衆号已經停更近三年,微網誌首頁也停更一年多,并且資質沒過年審。去年底月活也僅有兩百萬的水準。

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使用者注意力分散已經是普遍現象。

相比起配有喧鬧音樂和人聲、視訊畫面豐富的30秒短視訊,動辄10分鐘起步的音頻内容并不占優勢。如何創新和改進“耳朵經濟”,提供更加獨特、别出心裁的使用者體驗,也成為喜馬拉雅們的挑戰。

一邊得抵抗虧損,實作盈利,另一邊又要為長期發展布局,喜馬拉雅接下來的路并不好走。

喜馬拉雅,聽不到新聲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