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血色衣冠:不吐不快,聊一聊衛青霍去病和徐達常遇春孰優孰劣

作者:拉鈎上吊一百年不許變

之前閑着沒事在某音上看了一個引戰的小視訊,其實就是一個圖檔,内容大緻就是我标題的這個。

我也是吃飽了撐的,回複了個“隻聽說過韓白衛霍,沒聽說過徐達常遇春”。

結果一群人回複,諸如“徐達常遇春都沒聽說過”之類的,我都懶得理他們,人話都看不懂根本沒必要跟他們浪費時間。

其中有一個就跟我開始掰扯了,說是沒聽說過“韓白衛霍”,還有給我列舉了諸如對蒙元的戰績等等,諸如故意放走元順帝等等。

給我掰扯了好半天。

我本來也不想發類似引戰的東西,不過确實有點不吐不快,那本篇咱們就聊聊曆史上的衛青霍去病和徐達常遇春到底孰優孰劣。

一、遊戲資料

用遊戲資料來作為評比标準,貌似我跟個沙雕似的。實則不然。

血色衣冠:不吐不快,聊一聊衛青霍去病和徐達常遇春孰優孰劣

因為《血色衣冠》的作者們其實是非常專業且嚴謹的,對于所有人物,尤其是這些名震古今的大佬們,在數值評定上,都有一套評判标準。同時,也翻閱了大量的史料記載,甚至對于數值的評定,還有一套評語。

我之前在貼吧混的時候,就不止一次看到過某些人通過某些管道擷取的這些評語,就是為什麼給某某某這個數值。

而且從我個人看文章等等,貌似沒怎麼發現有人會質疑衛青霍去病的統帥數值的,徐達的99統率雖然偶爾有人質疑,但是因為徐達有一敗績,而RK的标準之一就是有敗績統不過百。楚霸王都因為垓下一戰混了個99統,你徐達也就認了吧。

血色衣冠:不吐不快,聊一聊衛青霍去病和徐達常遇春孰優孰劣

至于常遇春,我都不知道他憑什麼和衛霍相比。要是你說戚繼光吧,這個倒是還得好好琢磨琢磨。

二、曆史評價

血色衣冠:不吐不快,聊一聊衛青霍去病和徐達常遇春孰優孰劣

“韓白衛霍”這一并稱的出處,在《舊唐書》高祖每雲:“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這是李淵評價李靖的話,意思是“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也比不上李靖”。

這句話雖然略顯吹噓,但也大緻差不多。畢竟用古之名人稱贊今人的,在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而司馬徽則說他是“開周八百年之姜子牙,興漢四百年之張之房”。

他們之間具體誰比的過誰暫且不論,但是,最起碼說明這個“今人”是有兩把刷子的,不然敢這麼比,肯定會淪為笑柄。

血色衣冠:不吐不快,聊一聊衛青霍去病和徐達常遇春孰優孰劣

通過這句評語,最起碼可以看出來“韓白衛霍”是同一水準線的人物。雖然在我看來,“衛霍”從戰績上看,還是略有不如“韓白”,但是“衛霍”是利用騎兵首次大規模深入北方遊牧民族地盤,并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的人物,曆史評價略高一些,也并不為過。

就好像玩遊戲打副本一樣,第一次的開荒團永遠是最難的。你不能因為後面有人比開荒團打的好,就說後人比前人厲害。

況且,我也沒看出來徐達常遇春對于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績優于“衛霍”。

三、橫向比較

這種不同時代的曆史人物的比較,就是“關公戰秦瓊”,見仁見智也屬正常。

因為他們所處的背景完全不同,實在是難以比較。

血色衣冠:不吐不快,聊一聊衛青霍去病和徐達常遇春孰優孰劣

就比如我覺得“韓白”比“衛霍”略強,但是你讓“韓白”代替“衛霍”去打匈奴,不見得就比“衛霍”打的好。再比如你把韓信換了趙括去打長平之戰,怕是也很難戰勝當時的白起。

而既然要比較,就要找一個比較類似的參照物。

而對于“衛霍”來說,最主要的戰績自然是對匈奴了。而徐達也有對蒙元的标榜戰績,用這一點比較相對來說會比較公平。

血色衣冠:不吐不快,聊一聊衛青霍去病和徐達常遇春孰優孰劣

至于拿常遇春和“衛霍”相比,那根本就是碰瓷了。

戰績什麼的,太多,我也懶得一個一個羅列了。

咱們就先說說當時的形勢。

血色衣冠:不吐不快,聊一聊衛青霍去病和徐達常遇春孰優孰劣

“衛霍”面臨的匈奴,是個什麼概念?

當時的匈奴,正處于鼎盛時期,匈奴一統草原,且還搞了一出“白登之圍”,徹底把劉邦釘在了恥辱柱上。除了年年進貢外嫁公主之外,之後也屢次南犯,使得西漢始終處于匈奴的強大壓力之下。

也就是說,“衛霍”是面對的巅峰匈奴。

血色衣冠:不吐不快,聊一聊衛青霍去病和徐達常遇春孰優孰劣

而徐達面臨的是個什麼樣的蒙元呢?

其實早在徐達北伐之前,劉永福的紅巾軍就通過連年的作戰,把蒙元的精銳消耗殆盡,剩下的軍隊大都是老弱病殘,優秀将領也因為各種原因死的差不多了。

不然,我很難想象一支主要由步兵組成的軍隊,是如何通過廣袤的華北平原打到元大都(也就是北京)的。

連我這種業餘玩家都知道怎麼用騎兵在平原上打步兵,尤其還是步兵處于進攻方的時候,因為根本就不用打,隻要不斷地騷擾主力行軍,同時騷擾後勤補給線,我就想知道騎兵怎麼敗?

比如北宋對遼國的北伐,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因為糧草不濟。

還有徐達故意放走元順帝,是因為朱元璋要政權的延續的合法性,是把元帝打跑了讓出的帝位,不是自己造反搶的。還有什麼元帝畢竟是皇帝,我等是臣民等等說法,本來有點不想聊這個,畢竟你和史書較勁頗為不智,而且也有引戰的嫌疑。

但是既然那哥們提了,而在我看來這“故意”純屬就是扯淡,那咱們也順便掰扯掰扯我的看法。

首先,就是以老朱那不要臉的性格,會在乎這些虛名?

遠的不說,就說進攻元大都之前,先和山西的王保保交好。一攻破元大都,馬上就和王保保翻臉了。

我沒有貶低誰的意思,隻是說,在戰略上,這種事才是常态。要臉的,活不到最後。

其次,生擒或者逼死元順帝,對蒙元的打擊有多大,這個傻子怕是都知道。

因為當時山西、山西、甘肅一帶的蒙元勢力,其實都是處于聽調不聽宣的軍閥割據狀态。有元順帝這面大旗在,明面上還不敢咋地。可一但元順帝不在了,蒙元馬上分崩離析幾乎是必然的。

這無疑會極大的降低後續遠征漠北,徹底打垮蒙古人的難度。

從個人來講,徐達常遇春如果有攻克元大都,生擒元順帝這一功績,那曆史地位無疑會再次上升一個台階。真的能達到甚至超過“韓白衛霍”也不是不可能。

就這麼一個對勢力也有極大好處,對個人也有極大好處的事,竟然會輕飄飄的因為面子問題而放過?

根本不可能。

血色衣冠:不吐不快,聊一聊衛青霍去病和徐達常遇春孰優孰劣

根據當時的局勢來看,我覺得最大的可能性是強攻元大都的話,難度太大,變數太多,可能的後果太嚴重。是以,選擇了讓元順帝自己放棄元大都。

當時徐達率領的是25萬精銳,而元大都的元順帝也有數十萬人馬。雖然元順帝這幾十萬人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殘,野戰的話自然是很可能一觸即潰的,但是防禦堅城還是可以發揮出來極大的作用。

尤其是被包圍之後,誰敢說發揮不出“背水一戰”的決死氣勢來?

即便是能攻下城來,也絕對是慘勝,而且會拖的很久。

而此時蒙元可不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啊?

不僅北方還有大片的地盤,即便是近在咫尺的山西,就有王保保幾十萬大軍。王保保其人,也不必多言,後面送給徐達唯一一次敗績的,就是他。

雖然之前的王保保對于元順帝一直是陽奉陰違的狀态,甚至都已經打了起來,也有和徐達媾和的劣迹,可誰知道他會不會突然之間就明白了唇亡齒寒的道理?

在徐達圍攻元大都的時候,突然在後面給徐達來一下子?畢竟,在朱明攻破元大都之後,王保保都有反攻北平的計劃。

這種被困于堅城之下,然後被敵人援軍兩面夾擊而大敗的例子,古往今來不勝枚舉。

而一旦敗了,後果則是不可想象的。

因為你可是步兵,人家蒙元可是騎兵。騎兵被步兵擊潰,即便是被殺破了膽,一般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畢竟步兵很難追擊騎兵。但是反過來就不一樣了,步兵一旦被騎兵擊潰,那一路追殺之下,往往就是全軍覆沒。

一旦這25萬精銳全玩完了,可能連之前打下的基業也會被蒙元順勢平推回來。

這樣多好,讓你自己棄城而走,也省了很多的變數。至于沒有追擊,我想來估計是因為追不上。

畢竟,你離的太近,元順帝覺得跑不了了,也可能幹脆就不跑了。

從我個人分析來說,不是徐達不想擒殺元順帝,而是難度太大,而且風險也極高。說白了就是沒那個實力。

那哥們還每次回複我,都是一句“你讀過明史沒有?”明史是你寫的?不讓我看咋的?再說了,史書上寫的就都是真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都不懂的小娃娃?

好了,言歸正傳。

最有比較性的,還是後來的遠征漠北。

徐達後來的幾征漠北,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并沒有像“衛霍”那樣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這個從一點就可以看出來,那就是西域的歸屬權。其他的說的再天花亂墜也沒有用。

漢唐之是以擁有西域的歸屬權,就是因為對北方遊牧民族有足夠大的優勢地位。清朝也是,蒙古人其實就是滿人的附庸。

血色衣冠:不吐不快,聊一聊衛青霍去病和徐達常遇春孰優孰劣

甚至連三國時期的魏國,對西域都有一定的掌控權。

宋朝、明朝不拿下西域,難道是因為不喜歡嗎?

因為西域地區,距離北方的草原更近,而且草原民族還都是馬背上的民族,來去如風。中原王朝沒有對北方遊牧民族足夠的優勢地位的話,即便是短時間花費巨大的代價占據了西域,也會很快的被打回來。

朱元璋八征漠北,雖然就被王保保打敗了一次,但始終沒有徹底打服蒙古。而又菜又愛玩的朱棣也五征漠北,除了第一次算是有點戰績之外,剩下四次就跟鬧着玩似的。

是以,總體上來說,“衛霍”三征匈奴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漠南無王庭”,徹底廢了一個鼎盛時期的遊牧民族。而徐達(前四次遠征蒙古有三次徐達都是主帥)不僅敗了一次,還根本沒有打服蒙古。

血色衣冠:不吐不快,聊一聊衛青霍去病和徐達常遇春孰優孰劣

而此時的蒙古,還是一個剛被趕出中原,分崩離析的蒙古。

從這一點上來說,孰優孰劣可見一斑。

結語

是以,我覺得徐達雖然也是猛人一位,但是相比于“衛霍”還是略顯不如的。

至于常遇春,從來沒聽說過誰拿他和“衛霍”相比的。比砍人估計他厲害一些,這個我倒是認可。

我是拉鈎上吊一百年不許變,感謝您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