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内部檔案發錯群 安信證券PPT“爆料”為何讓各方都尴尬?

内部檔案發錯群 安信證券PPT“爆料”為何讓各方都尴尬?

内部檔案發錯群 安信證券PPT“爆料”為何讓各方都尴尬?

最近,一份券商派點分析檔案在金融圈引發不小的關注。有業内人士表示:“這個PPT産生了少見的讓各方都很尴尬的局面。”

所謂派點,是指在金融市場中,券商研究所作為賣方提供投研服務,而基金公司等買方機構在享受服務後,給券商打分進行派點結算,即所謂的派分傭金。

事件發酵至今,安信證券和摩根基金都已回應,一方表示是“員工個人的主觀臆斷,未經稽核的嚴重不實内容。”另一方則回應稱“并未對安信證券停傭。”

事情發展到這裡也暫告一段落了。不過,事件背後的派點、分倉傭金等行業内的敏感話題,顯然還未結束,特别是在交易傭金費率普遍下調的背景下。

内部檔案發錯群,安信證券道歉

11月27日以來,一份關于“摩根基金派點分析PPT”的檔案,在金融圈很火。該檔案署名為安信證券,内容中包含對摩根基金的上司管理、投研風格、重點持倉、基金經理的工作态度及方式等情況的點評,用詞犀利。

比如,在談及摩根基金内部的投研風氣時,該PPT中提到:“摩根投總杜猛話語權大,有排名調節權”“基金經理相對比較懶散,專家隻會個别約和自己持倉感興趣的”“喜歡右側風格,整體消費和周期持倉比例較低”等。

内部檔案發錯群 安信證券PPT“爆料”為何讓各方都尴尬?

該檔案截圖

檔案發出後,迅速引起了券商和基金圈内人士的關注。

11月28日,安信證券釋出情況說明稱:“我司一員工不慎将個人文檔轉發到私人微信群,其中包含其個人主觀臆斷,未經稽核的嚴重不實内容。”

同時,安信證券還表示,該員工今年8月23日正式入職,在安信工作僅3個月。目前,安信證券已責令該員工停止所有工作,将對其進行嚴肅問責處理,同時将進一步強化銷售人員的職業規範性管理。

内部檔案發錯群 安信證券PPT“爆料”為何讓各方都尴尬?

安信證券情況說明

安信證券雖已道歉,但事件卻并未結束。29日有消息稱,摩根基金已經把安信證券停傭。對此,摩根則回應稱:并沒有對安信證券停傭。

實際上,在券商與基金公司的賣方與買方關系中,由派點引發的輿論事件時有發生。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去年4月,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固收首席覃漢在群聊中要求團隊成員瘋狂工作、“碾壓”同行。

内部檔案發錯群 安信證券PPT“爆料”為何讓各方都尴尬?

2022年4月,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固收首席覃漢群聊發言

據财聯社報道,該首席要求團隊成員“每個人都進化成一匹吃人的狼”,KPI是“組員單季派點做到1%,團隊達到11%”,目的是“碾壓GS證券的同行”。

派點争議

為何不同時間的不同券商,都因派點而引發輿論風波?

派點做法源自于1998年開啟的“以研究換傭金”模式,目前,分倉傭金已成了券商研究所的重要收入來源。

舉例來說,據Wind資料,今年上半年中信證券傭金分倉收入達6.77億元,緊随其後的中信建投、廣發證券和長江證券,分别為4.96億元、4.76億元、4.67億元。此外,招商證券、國泰君安、東方證券、興業證券、華泰證券及海通證券,傭金分倉收入也都超過3億元。

動辄幾個“小目标”,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不是小數目。

而對券商研究員個人來說,派點的重要性就更大了。前述券商首席就表示:“希望大家(其團隊成員)瘋狂工作,瘋狂搞派點,明年這個時候都年薪百萬,5年以後都年薪千萬。”而據财聯社此前報道,一些TMT、醫藥、食品飲料等熱門賽道的非新财富分析師,其派點可能會超過一些非熱門行業的首席。

這也就不難了解,各家券商會在派點問題上,如此“拼”了。今年8月底,醫療器械行業上市公司海泰新光要舉辦上半年業績說明電話會。有趣的是,這場電話會竟引來20多家券商争當“主持”,而參會的上市公司高管僅有2名。

内部檔案發錯群 安信證券PPT“爆料”為何讓各方都尴尬?

上市公司業績說明會海報

無獨有偶,在樂歌股份、長春高新、衛信康等上市公司的上半年業績電話會上,也出現了十幾家券商一同擔任主持人的情況。

這種券商互“卷”,也反映出在交易傭金費率下滑的背景下,券商研究所的收入遇到了挑戰,特别是一些以賣方研究為特色的券商。

據安信證券母公司國投資本資料,今年上半年,安信證券實作營業總收入69.78億元,同比下降0.37%;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15.19億元,同比下降7.72%。

而據中國證券業協會通報資料,今年上半年,證券全行業實作營業收入2245.07億元,淨利潤850.50億元,分别同比增長9%和5%。其中的上市券商,超八成淨利潤實作了正增長。

一周之前的11月24日,安信證券迎來了新任董事長——其母公司國投資本的黨委書記、董事長段文務。

從經營業績來看,段文務上任後,正面臨扭轉安信證券業績下滑的壓力。

作者 | 路春鋒

編輯 | 韓忠強

營運 | 劉 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