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因為親戚家有白事,很多老家的親戚從各個地方集聚到同一個地方來奔喪。席間,親戚們互相介紹,為了喚醒記憶深處的時光,通過過往的印象來重新識别席間的人物身份。
因為親戚都離開了老家,在不同的地方定居謀生,共同生活的回憶都留在了遙遠的以前和大山之間。
你身邊有沒有這種現象,親戚們都日漸生疏了,特别是沒有在老家生活過,或者生活的時間很短,在求學時代就離開家鄉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走親戚了,人們稱這種現象為“斷親”。
“斷親”似乎是個傷感的話題,但實際上有好多年輕人卻支援斷親,主動的不願再和親戚走得太近。
這是為什麼呢,可能有這幾方面原因。
第一,社會的發展打破了原來的小圈子。親戚們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了。很多人的父輩,在幾十年前從小山村搬到縣城居住。經過40年的發展,親戚們又跑到離故鄉更遠的城市去生活。生活圈子的改變。使得人們的來往變得少了。平時隻有過年才會見上一面。吃一頓飯之後又各自傳回家中。走親戚變成一種流程。而缺少了更深層次的交流和互相影響。
第二謀生手段的不同,行業的不同,使得親戚間交流的話題越來越少。有一位女生自述。他的父親是家裡的老大。下面還有好幾個姑姑和叔叔。他的爸爸,凡事都為弟弟和妹妹們考慮。兄弟姐妹成人後,他家裡的經濟條件一般。但他的叔叔和姑姑要麼是銀行的老總或者是公司的老總。總是插手幹預他家裡的事。再加上爺爺奶奶有些重男輕女,使得她經常成為反面教材。他的父親覺得都是一家人。姑姑叔叔也會,為他着想。可是事情卻并非如此。很多小事堆積在一起使得她對親戚之間的相處有了芥蒂。
第三生活方式和觀念的不同使得親戚之間的交流産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感受。尤其是在快過年的時候,年輕人們都很害怕回老家,因為老家的親戚會圍着他們打聽收入多少,有沒有交到男女朋友。如果沒有交到男女朋友,又會被家裡的親戚數落一番,于是年輕人不願意和親戚們交流。認為生活方式、觀念和親戚不同,和自己觀念不相同的人交流,這簡直是雞同鴨講。
第四年輕人的工作、生活方式也和以前不同。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壓力、經濟壓力都很大。大城市中流行996的工作模式,使得年輕人疲于應對,每天奔波在寫字樓和家中間,根本沒有時間去經營和維護親緣關系。有時候要張羅一頓飯,年輕人都要加班,根本沒法坐下來和親戚們聊聊天,加深一下認識。
寫在最後:
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觀念跟以前已經完全不一樣。是以現在才流行斷親這個詞。再加上有時候親緣關系并不能給年輕人帶來一些實用的價值,反而會增加很多煩惱,這使得很多年輕人選擇斷親。更讓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更真切。
你覺得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