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男子被魚刺傷16天後離世,醫生提醒→

作者:星磚
男子被魚刺傷16天後離世,醫生提醒→

廣東人對海鮮的愛

毋庸置疑

男子被魚刺傷16天後離世,醫生提醒→

河鮮、海鮮很好吃

但處理起來可不簡單

一不小心就會劃傷、刺傷自己

醫生提醒

不慎被魚蝦刺傷切莫不以為然

要密切觀察傷口情況

及時處理

53歲男子被魚刺傷16天後離世

近日,陽江一名53歲男子手指被魚刺傷,因海洋創傷弧菌感染,導緻多髒器功能衰竭,經搶救無效離世。

據悉,該男子手指被魚刺傷,局部紅腫,間歇全身發熱12天後才到轄區醫院診治。2天後無好轉,血壓下降,需要用升壓藥物維持血壓,遂轉到陽江市人民醫院急診救治。

該院燒傷整形傷口修複科主任李孟和會診時考慮為:魚刺傷膿毒性休克。建議立即轉入ICU抗休克治療和監護。患者入ICU經積極搶救,病情仍急劇惡化,多髒器功能衰竭,2天後搶救無效離世。

李孟和表示,陽江作為沿海漁業大市,每年被魚蝦刺傷病例甚多,魚蝦刺傷除了一般細菌感染,很多病例還有海洋創傷弧菌感染可能。

男子被魚刺傷16天後離世,醫生提醒→

近些年

被海鮮紮傷的報道屢見不鮮

每年都會有人因被魚蝦等紮傷

導緻感染而截肢或死亡

▼▼▼

案例一

東莞的莫伯做飯洗蝦時,被刺到了左手。過了兩天,他的左上肢突然開始腫痛。更嚴重的是,左手掌及前臂出現了很多水疱、滲出,還有局部瘀斑,人也發起了高燒。

莫伯來到醫院就診。經診斷,确認為感染了創傷弧菌。雖經過一系列治療,但莫伯的病情仍沒能控制住左上肢出現壞死,隻有截肢才能保住生命。

男子被魚刺傷16天後離世,醫生提醒→

案例二

廣西桂林20多歲的粟先生,在處理一條海魚時不小心被刺破左手小指,引發了嚴重的感染,也導緻整個左臂被截肢。

男子被魚刺傷16天後離世,醫生提醒→

案例三

廣東深圳的施先生不慎被羅非魚骨刺傷後,中指發黑,靠手掌的關節位置腫大。

南方科技大學醫院傷口修複科主任黃躍生表示,男子就醫時距離受傷已超40小時,全身情況很不好,判斷是感染性休克。最終,男子被截除中指。後經檢查,确認施先生是感染了創傷弧菌。

被魚蝦刺傷要立即清創

據了解,創傷弧菌多分布在河海鹹淡水交界處,常寄生于蝦、蟹、魚體内,或直接存在于海水裡,感染後起病急、進展快,病死率高達50%-70%。

“對于可疑創傷弧菌感染者一定要早期積極幹預,不要白白浪費視窗時間。”李孟和說,專科外科醫師的及時、有效的擴創、引流,對于減少機體細菌量毒素負荷是非常重要手段。

如果不慎被魚刺傷,不要不以為然,要立即清創,擠出局部血液,然後予碘伏或安爾碘多次消毒,密切觀察患處局部情況,若有局部紅腫或全身發熱,需立即至專科醫院診治。

男子被魚刺傷16天後離世,醫生提醒→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過創傷感染,生食有創傷弧菌的水産品也有可能通過腸道引起原發性膿毒症。

“我們過去叫敗血症,現在大家都叫膿毒症,細菌毒素和細菌都進到血液裡頭了,毒素對各個髒器,對循環呼吸都有影響,引起休克狀态,最後會引起多器官的功能衰竭。”黃躍生說。

案例四

福建泉州32歲的小偉(化名)吃了一頓生腌海鮮後,第二天高燒39.5℃,精神萎靡,還出現膿毒性休克,右大腿腫脹明顯,腿部皮膚發黑。

在醫院救治一個多月,經曆了四次手術,最後命是救回來了,可惜因為嚴重感染,導緻肢體缺血性壞死,下肢沒有保住。

醫生介紹,小偉是感染了創傷弧菌,生腌、未煮熟或不新鮮的海産品,都有可能攜帶這種病菌。

被海鮮紮傷或生食海鮮,真的這麼危險嗎?

醫生表示,日常生活中,創傷弧菌常見的感染途徑是:生食海鮮、傷口接觸。

創傷弧菌雖然兇險,但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并不容易經口感染,警惕的是經傷口感染。

是以

建議這兩類人要避免處理海鮮

身體有傷口:手上或嘴裡有傷口的人盡量避免接觸、生吃海鮮,以免細菌有機可乘。

免疫力低下人群:老人、小孩、孕婦以及有糖尿病、肝損傷等患者要小心,此類人群因自身免疫力較低更容易感染。

知多D

除了創傷弧菌

海産品還可能含有

以下緻病微生物

▼▼▼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污染海産品,包括多種海洋魚類、蝦、蟹、貝類。進食未經燒熟煮透的海産品或其他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即食食品,則有可能感染。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最常見的症狀是急性胃腸炎,如劇烈腹痛、臍部陣發性絞痛等,一般恢複較快,少數病人可發展至脫水、休克。

▍諾如病毒

最常見的污染食品是貝類,如牡蛎、蛤蜊、扇貝等,其中牡蛎極易受諾如病毒污染。

諾如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腹痛、低燒等,這些症狀通常會在12-60小時後自動消失。

▍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易富集在毛蚶、牡蛎等水産品上。進食了生的或半生的被污染的水産品則可能感染A肝病毒。

A肝發病急,患者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疲乏無力的症狀,部分病人有黃疸和發熱、肝腫大及肝功能損害的症狀。

編輯 | 任君飛 責編 | 張秀麗

來源 | 陽江日報 廣東衛生線上此前報道

廣東衛生線上全媒體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