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作者:豆沙看港片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以前的春晚是造梗,一個梗大家能說一整年,比如: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當時這句話的火爆程度,不亞于如今的科目三,還是以幫助警方破獲了一起間諜案。

再比如趙本山的“你大 爺還是你大 爺”,依然流傳至今。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而如今的春晚都是蹭梗,已經過時的熱梗+雞毛蒜皮的事+最後大團圓包餃砸,就組成了一個獨幕喜劇,是以根據這個公式,各大網紅就開始了提前預測春晚獨幕喜劇。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例如“大媽,有沒有看到我的哈基米”、“尊嘟假嘟”、“恐龍抗狼”、“我沒K,雞哔你‘我姓石、在小小的花園裡挖呀挖呀挖”以及“公主請上車”等熱梗,都被網紅預測成了今年的春晚獨幕喜劇,并且拍了出來,其尴尬程度,真的不亞于《初見照相館》帶來的震撼。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甚至有不少網友表示,如果今年真的出現這麼多老梗,他們就真的要砸電視了!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以前的春晚是在搞笑之餘,還能拔高立意,如今的春晚,卻連最基本的搞笑都做不到,不是教育人,就是各種蹭梗,讓無數觀衆在團圓之夜摳出三室一廳。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是以雖然距離春晚還是兩個多月,但這6位春晚釘子戶,已經有不少網友吐槽了!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作為連登春晚27年的老藝術家,蔡明本應很受敬重,可在近幾年的獨幕喜劇中,她卻飽受質疑,甚至被不少網友喊話“遠離春晚”!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在2013年的獨幕喜劇《想跳就跳》中,她一改往日形象,從以前的讨喜人設變為了毒舌老太太,其中的“你是惡心他媽給惡心開門,惡心到家了”、“沒想到你人是微縮的,心還是猥瑣的”。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從那以後,這兩位老搭檔的搭配,就變成了毒舌的蔡明,永遠都在嫌棄潘長江。第一次轉變還會讓人眼前一亮,但之後都是差不多的作品,難免會讓人審美疲勞。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從《想跳就跳》到《學車》再到《兒子來了》,明明不同的故事,但卻是相同的尴尬,借用網友的評價就是:心疼下面那些笑得前仰後合拼命鼓掌的觀衆,他們才是今天最優秀的演員,而這條評論獲得了2000多的贊同。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作為大家認可的獨幕喜劇女王,蔡明早年的作品,真可謂經典中的經典。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1996年,已經35歲的蔡明,為了演好獨幕喜劇中的機器人的完美體型,硬是連着兩個月沒有吃過一厘米,在高強度的排練和饑餓下,她的腰受到了一尺六,體重也降到了90斤,這才有了兩人的完美合作。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在獨幕喜劇上用心鑽研,在影視作品上也是拼命努力,就連她的多變嗓音,也是經過一番苦練才練成的。

2004年她在央視的一檔節目上,硬是用美聲、通俗、中文、英文等方式,唱了19首歌曲,光是這份功力,就足以秒殺内娛如今的小鮮肉。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是以這位老藝術家并非沒有演技,隻不過是沒有遇到合适的劇本罷了。

蔡明老師是因為沒有遇到合适的劇本,再加上觀衆們審美疲勞,是以才被抵制,但于震卻僅僅因為一部作品而被群嘲,想必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吧!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這部作品就是被大家吐槽一整年的《初見照相館》,那麼這究竟是怎樣一部作品?

這是去年春晚的一部獨幕喜劇,講得是兩對不同年齡段的夫妻,對于婚姻和家庭的了解,總體來說,就是因為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吵了十多分鐘。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其實很能了解于蕾導演能選這種題材的獨幕喜劇,因為每年都會有這種主旋律的作品,但對于大多數觀衆來說,這種主旋律作品要麼就是趙本山和宋丹丹《火炬手》這種搞笑和激勵人心的;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要不就是黃宏和黃曉娟的《黃豆黃》以及蔡明郭達的《北京歡迎你》,既符合時代浪潮又能明确點題,但去年的《初見照相館》,卻是要啥啥沒有那種。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縱觀以往的劣質獨幕喜劇,有這樣三大原則1.毫無喜劇修養,笑料設計簡陋;2.以宣教的價值觀來構造故事;3.一切故事都在沖突和争吵中拉扯開來,又突然扯出個煽情點作為轉折,毫無邏輯,完全無法入戲。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顯然這部《初見照相館》全都符合,整體沒有邏輯,又強行煽情,唯一的搞笑點就是馬旭東生硬的搞笑,情感上無法共鳴,故事上沒有邏輯,本來是想通過中年夫妻的沖突,來凸顯婚姻的不易,最後再升華一下,突出婚姻雖然很瑣碎但也不乏幸福溫馨的主題。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但在獨幕喜劇中,他們吵了一架後,年輕情侶竟然真怕了,不想結婚了,這樣的故事顯然是和春晚風格不搭的。

是以當所有節目結束後,這部獨幕喜劇毫無意外的上了熱搜,直到今年快過年了,還有無數網友心有餘悸。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由此可見,一部好的作品會名留青史,但一部很差的作品也會讓人記憶猶新。

而這部獨幕喜劇的主演于震,也被不少網友吐槽。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除此之外,還有嶽雲鵬、潘長江、孫濤、邵峰,其中潘長江、邵峰和孫濤,是因為從演一種角色,總是差不多的題材,而被觀衆審美疲勞,是以被吐槽。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但嶽雲鵬卻是因為相聲毫無新意和笑點,還不如《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的劉波和龍傲天,他們一個言行浮誇,一個身體孱弱,一個能力超群,一個克制守禮,雖然都是土掉渣的橋段和台詞,但經過他們的演繹,卻别具新意。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沒有網絡熱梗,沒有審美嘲諷,也沒有生拉硬湊,隻是調侃+吐槽,就能打到觀衆的心坎裡,直擊觀衆心吧上,他們時而可愛,時而誇張,還帶着點反差萌的表演方式,真是讓人欲罷不能。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是以想要演好作品很簡單,也很難,簡單在于隻要一群人把力氣都往一處使就可以了,難處在于是否會受歡迎,是否能被導演組接受。

特别是在春晚那麼大的舞台上,既要符合主旋律,又要符合年輕人的審美,那麼到底應該取悅哪一方?還是應該做到兩者兼顧?這一點趙本山大爺早就給出了最好的回答,而這也是他離開春晚的原因所在。

“其實春晚獨幕喜劇他的最大主題是快樂,你那個作品教育不了人,365天了都在這個教育過程中走過,就這一晚上你還教育他有用嗎?”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這是趙本山在楊瀾訪談錄上對于春晚的了解,而獨幕喜劇最開始的意義也是為了開心快樂而存在的。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1983年在第一屆央視春晚上,嚴順開表演的《阿Q的獨白》,首次運用了“獨幕喜劇”這一表演形式;隔年的春晚上,陳佩斯朱時茂用最簡單的道具,帶給了無數觀衆歡樂,他們的《吃面條》使獨幕喜劇正式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表演形式,而這部作品也是經典中的經典。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從此後,便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獨幕喜劇藝術家,像是有:趙麗蓉、宋丹丹、黃宏、趙本山、蔡明等人,在他們優異的表演下,使得每年的獨幕喜劇都成為無數觀衆最期待的一刻。

很多人認為,以前的獨幕喜劇之是以讓人印象深刻,都是因為他們演技好,實際上演技好是一方面,這些藝術家的親身經驗才是重中之重。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這句話放在本山大爺身上最合适不過了,他不是那種天才演員,而是“保劍鋒出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那種演員。

趙本山也許就是三毛本毛,是典型的苦出身,從小就和瞎子二叔東奔西走,吃百家飯長大。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是以他非常懂人情世故,也看得出眉眼高低,在嘗遍了世态炎涼之後,又怎麼會不懂表演?更别提他演得全都是農民,正是生活的艱苦,才給他提供了寶貴的喜劇實踐經驗。

而“大字不識”的趙麗蓉老師,更是成為無數70、80後内心當之無愧的獨幕喜劇女王。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今年7月,央視新聞用這樣一段話來懷念她“她是優秀的評劇演員,60歲首登春晚,她不識字,卻苦練數月,在獨幕喜劇裡懸腕題寫“貨真價實””。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趙麗蓉用她的質樸和幽默,給無數觀衆留下了歡聲笑語,在這短短的一條視訊中,可以看出央視對她的評價非常高。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是以對于觀衆來說,到底什麼才是好作品?

《吃面條》《主角與配角》是一種高度結構化的作品,即便過去多年你看到依舊還會笑,而且核心精煉易懂,寓莊于諧,符合喜劇的基本邏輯。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而《如此包裝》《牛大叔提幹》的具象成都更深,還得結合時代背景。

而現在的獨幕喜劇,是既要又要的感覺,既要有結構又要搞笑,又要結合時代背景,又要教育人,這樣的作品無異于萬裡挑一,沒法兼顧全部,就相當于熊瞎子掰苞米,最後什麼也留不住。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春晚對于中國人的意義,大概是幾代人的家國情懷,是以前沒有電視機也要聚在村裡有電視機的人家看,是小小的闆凳上坐滿了人,是這邊春晚片頭響起大家就會歡聲雀躍,是包着餃子,也會被獨幕喜劇中的對白逗得放聲大笑。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傳奇,有些人卻混成了笑話

是大人們嗑瓜子吃花生,是害孩子挑着糖果興奮地跑來跑去,是一代又一代其樂融融的畫面,構成我們記憶裡最好的畫面。

那麼你對于春晚的記憶是什麼?歡迎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