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銀行要倒黴了!

銀行要倒黴了!

銀行要倒黴了!

1

很長時間沒說樓市了,一是整個行業這個鳥樣子,多說少說都無意義;二是也确實不想多說什麼了,該說的都說很多遍了,再說就成祥林嫂了。

但是這半個月,忽然又有了一些新政策,很多粉絲在問會有什麼影響,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幫大家梳理一下的。

古時候行軍打仗,有一句衆所周知的兵法,叫做: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用這句話來看今年的樓市,是再合适不過的。

時至今日,樓市經曆了兩次過山車,第一次是二、三月,第二次是九、十月,第三次還在等,最終也不知道還有沒有。

在米宅的戰略産品“米宅全球内參私密群”中,我一直在提醒粉絲,今年一定要更加謹慎地、辯證地看待救市政策。

沒有别的,因為此刻的很多經濟現狀和樓市現狀,大家都沒有經曆過。

沒有經曆過,就意味着大家(所謂的大家,是為了文章安全性考慮做的技術處理,具體所指則各自領會,下同)都沒有經驗,不知道此時此刻到底該如何應對才是最大約數的正确。

相反,大家都在揣測行情走勢和摸索執行方案,都在摸着石頭過河,而這意味着可能會有很強的試錯成本。

第一次行情來的時候,大家都很自信,自以為基層需求一直存在,隻是一直被抑制,是以隻要徹底放開人員流動,就一切都會卷土重來,大江南北一片紅火。

結果,行情隻跑了一個半月,市場忽然偃旗息鼓,并沒有按照預想的劇本再走。

可是,在最需要加把火的時候,政策卻沒有及時跟上,而是選擇了觀望,等到幾乎徹底涼了,才忽然驚醒過來。趕緊催着放松限制政策。

可是,都已經到8月了,黃花菜都涼了。

這個時候,大家又覺得是政策限制太嚴了,隻要放開了,就一切都會卷土重來,大江南北一片紅火。

結果,就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一線城市的拉動上,認房不認貸之後,一線市場确實又火了一下,但是最終的結果導向了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方向。

就是下面這張圖。

銀行要倒黴了!

大家沒想到,本來是救助市場上的新房,結果所有人的心思都在二手房。

财新的資料是,在認房不認貸後,北京的二手房挂牌量飙升到17萬套,深圳是6萬套,全部是曆史最高水準。

這又導緻了一個後果,就是銷售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挂牌的速度。

并且數量差正在形成巨大的剪刀差。

并且兩者呈反比趨勢,挂牌量越來越多,賣出的卻越來越慢——

最終隻能再次拼誰最狠。

誰的價格越低,誰能賣得出去;誰的價格降得最多,誰能賣的出去;這就又造成了新一輪的踩踏出貨。

而這個景象,其實在三月份時候,我們已經見識過了。

當時是,銷售量确實上去了,但是銷售均價卻一路走低,結果是因為大家都在低價甩貨。

無人能想到,兩次行情都成了賣家脫手二手房的絕佳時機。

但具體比較起來,9月、10月這第二波的小行情,遠遠比不上2月和3月。

對比一下資料會更明晰:

3月,北京整月的新房和二手房網簽量為7000套和2.2萬套。

10月,北京整月的新房和二手房網簽量為5177套和10653萬套。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古人誠不欺我!

更重要的是,這一鼓作氣,再而衰的負面傳導效應,正在如核彈沖擊波一般,震蕩遠行。

3月份,碧桂園還一切吉祥,還是民營開發商的典範,8月份,忽然就暴雷了。

金地,一直都沒有實質性暴雷,但債券早成垃圾債了,說白了就是大家都知道金地隻是在硬扛着。

萬科,這個将危機意識刻在骨子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房地産企業的精神坐标,說被資本看空,簡直是一點餘地都不留。

很顯然,伴随着銷售的持續萎靡,在資金短缺之下,嚴重依賴銷售回款的開發商,正在從原本的寒冬,進入到逐漸徹底冰凍的時刻。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所有人都知道,如今已經開始滑向第三個階段!

2

很顯然,對于這一點,決策層也意識到了。這一次再不行,也許真的就三而竭了。

是以才會有11月份,這一整個月的密集救市。和前兩次的主要在攻心不同,這一次真的開始真金白銀地救了。

這就是一萬億的三大工程資金,金融機構的重提的50房企白名單,以及金融端要求的銀行救助房企三個不低于。

最新的消息是,允許銀行向房企提供無抵押的流動資金貸款。

這也是堪稱史無前例的舉措。

但是,問題的核心在于,如果我們隻看政策内容,一切都無比正确,無比振奮。

可為什麼救了整整兩年多了,房企卻越救越拉跨?

這種悖論該如何解釋?

資料才是最好的現實:

2023年前10個月,房企信用債融資總額為3648億。這其中,萬科之類的混合所有制加上碧桂園之類的純民營房企加在一起,隻有412億。

這412億,萬科一家占了100億,隻剩312億。

牛逼如萬科,整個前10月,也隻不過100億。

通俗點說,銀行是按風險定價的。

這個時刻,風險定價的最好标準,就是看出身。按照國資的純度來定出身。

越純越安全,其他都扯淡。

這種出身信仰,就是衆所周知的潛規則,是公開的秘密。

也是所有救市政策看起來都很好,就是不接地氣的根本原因。

因為底層的邏輯是博弈論。

因為銀行要控風險,要避免壞賬,要避免國有資産流失。

這一切都是銀行的主體責任。

我在米宅全球内參中講過一件事,有時候,政策之是以會彼此打架,比如說财政部和央行,彼此的政策會出現公開沖突,也是因為此,因為大家都有主體責任,首先考慮的一定是主體的安全性和規則制約。

而這種博弈偏差,是我們看懂政策和看清形勢,所必須要具備的基本能力。

比如說,銀行首先考慮的一定是放貸資金的安全性,不能有去無回,這是要終身負責的。

這就是問題所在。也是從2021年底開始就房企,一直救到今天,卻越救越拉跨的核心原因。

這一次,要銀行無抵押給房企貸款,又像是另一個白日夢。

根據财新的報道,四大行之一的大行行長說過一句話,指望金融端救房企是不現實的,應該指望的加快銷售回款!

于是,我們如同看到了一場黑色喜劇!

銷售端能回款,碧桂園也不至于暴雷了,萬科也不至于被抛售做空了。

一切又重新陷入了原有的無解循環!

但也許這樣說也不多,最終還是有解的,一切交給時間,就像我們在得不到時總會做的那樣,假以時日,老子……

銀行要倒黴了!

首席說,經過足夠時間的休養生息,一切都将恢複如初!

但現在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時間……

好像說了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