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郝景芳:面對孩子總是出現的畏難情緒,你是不是也做過這些錯事?

郝景芳:面對孩子總是出現的畏難情緒,你是不是也做過這些錯事?

本文看點:

最近,我會連續用五篇文章的形式,講一下如何從“心”的次元看學習。很多問題和案例都來自不焦慮父母俱樂部的家長的溝通。之前已經分别寫了兩篇,大家可以點選下方五個提綱的前兩個跳轉檢視。

第二篇文章,我寫了,對孩子“按其所是”進行欣賞與肯定,不做學習成績單一次元的評價。有的父母可能會問:

那孩子的學習成績就聽之任之了是嗎?

當然不是,如果能讓孩子和學習建立好的聯結,那麼孩子還是可以追求好的結果。

如何讓孩子好好學習?

1)破:常見問題的破解

2)道:建立與自我的聯結

3)法:建立與學習的聯結

4)術:讓孩子從小事的正循環開始

5)器:各個學科的基礎概念和考試思路

周一

觀點

全文共5647字,閱讀時間6分鐘

郝景芳:面對孩子總是出現的畏難情緒,你是不是也做過這些錯事?

(本文插畫,來自童行書院的合作插畫師Lost7)

法:建立與學習的聯結

畏難從何而來?

今天我們從一個常見問題談起:畏難。

好多家長對孩子學習的診斷隻有兩個詞:貪玩、畏難。彙總起來就是“懶”,于是所有的關注點都在于怎麼能讓孩子不懶,似乎思想上重視了、身體上勤奮了,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學習自然就好了。

但我隻能說,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

真正意義上的“懶”,不是“畏難”,而是“畏簡單”。明明去跑步機上跑10分鐘這麼簡單的事,誰都會做,但你就是沒有行動力,這叫“懶”。明明下樓買個菜這麼簡單的事,但你就是沒有行動力,這叫“懶”。踢你屁股,可能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而真正困難的事情你不做,不叫“懶”,叫“害怕”。你朋友鼓勵你去蹦極,你不去,這不是“懶”,是你“害怕”。你同學想勸你辭職跟他一起創業,你不做,這不是“懶”,是你“害怕”。這不是通過打一頓就能解決的問題。設想一下,假如你朋友在你害怕蹦極瑟瑟發抖的時候揍了你一頓,你會……

怎麼解決真正的“懶”和“貪玩”問題,我在明天的文章裡再寫。

我今天先從真正的“畏難”說起,也就是學習中的“怕”。唠叨和打罵,解決不了學習中“怕”的問題。

暑假裡,有一位媽媽問我,自己家孩子總是說“我不會”“我不是這塊材料”,拒絕思考,該怎麼辦。

我問這位媽媽,孩子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這些話?這位媽媽說,是在孩子爸爸輔導她做奧數的時候說的。我問,孩子爸爸是什麼輔導風格?孩子媽媽說:是非常嚴厲要求的,也會批評孩子。

那我們其實可以想象到孩子的處境:總是被嚴厲要求和批評責罵的情況下,很想擺脫這種局面,而之是以不去思考、堅持說“自己不是這塊料”,因為這是能讓家長死心,進而讓自己解脫的最簡單方式。

父母抓、孩子逃,這可能是很多家庭都會經曆的局面。父母疑惑的是:我苦口婆心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怎麼孩子還是不上進呢?

但可能問題恰恰在于,父母說得越多,孩子逃得越快。

郝景芳:面對孩子總是出現的畏難情緒,你是不是也做過這些錯事?

孩子為什麼會在遇到難題的時候下意識逃跑?

道理也很簡單。當一隻小動物在森林裡遇見另一隻動物,通常會呆立在原地一瞬間,如果感覺自己能夠一戰,就留下來迎戰;如果覺得自己打不過,扭頭就跑。這就是小動物的“戰或逃”模式。

當孩子評估自己是沒有能力打敗這道題的,就會理性直接撤退。一道需要5分鐘思考來解決的問題,孩子5秒鐘試了一下就退了。

畏難的根本原因還是孩子對自己的信心不足,對自己的學習能力評估不足。

孩子的學習自信心來自于哪裡?

其實任何人學習任何事都差不多,學習自信心主要來自于成功經驗。

當你學習街舞,經過兩三節課就把動作記熟了,你就有了一點信心。又過了兩三節課節奏都踩準了,你又多了一點信心。再過了兩三節課,動作細節也越跳越好了,受到了教練的嘉獎,你的信心更多了。最後達到了可以錄一個視訊或者做一次表演的程度,其他人稱贊,你就高興地想去學下一首曲子。

那孩子為什麼會自信心不足呢?當然是因為一路走來,遭遇的都是不成功的經驗。

從學習寫字開始,就寫不快、寫不好。計算永遠沒法全對,被老師和家長批評。做應用題的時候算式列錯了,家長暴怒,指責“怎麼這都不會,剛才都講過了,是不是走神了”。考試時犯一些錯,被指出是知識掌握不牢,要罰抄很多遍。考試之後在40人裡排23,不上不下很尴尬,毫無成就感。

幾乎,沒有,一丁點,讓孩子确認自己學習能力強的成功經驗。

郝景芳:面對孩子總是出現的畏難情緒,你是不是也做過這些錯事?

怎麼讓孩子建立起學習自信心呢?

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的時候,總有好多下意識的信念。昨天說了兩個,今天再說兩個。

第一個信念是:孩子自信心不足,是因為在班裡排名不高。如果能短期上一個提分的補習班或者按我的方法補習一下,把成績排名提上去了,自信心就強了。但往往遭遇的是孩子拒絕這些補習。

第二個信念是:我家孩子總出各種小錯,那一定是他掉以輕心的緣故,得把所有細節漏洞堵住。家長怕孩子驕傲,是以覺得經常批評、提點一下,能讓孩子警醒而上心。這道理是符合邏輯的,但問題是,生活中我很少見到孩子的症結在于“驕傲”,絕大多數孩子的學習問題是“信心不足”。批評指責是雪上加霜。

實際上,孩子為什麼會犯錯呢?答案很簡單:誰都會犯錯。

無論你多麼認真和努力,你都會犯錯。

當你認認真真學一段新的街舞,剛開始的時候,你每一遍都會有好多錯;後來熟練一點了,隻在特定的拍子會出錯;再後來,出錯的幾率越來越低。這就是從一個新手到一個熟練高手的必經之路。如果從初學的時候就不允許犯錯,一犯錯老師就說你“怎麼沒認真學,你看别人都會跳”,那你隻會緊張得捆住自己的手腳,吓得不敢跳了,進而說“我不是這塊料”,幹脆退課了。

孩子的畏難,一多半是“畏錯”,怕錯,是以不敢嘗試。而“畏錯”的理由,一多半是“畏批評”,是以幹脆不做,盡可能減少讓家長老師挑毛病的地方。

對學習而言,練習和思考都是需要的,而讓孩子不怕練習和思考的前提是:不怕犯錯。錯了就坦然接納,下一遍争取更好。

是以父母第一步需要做到:看到錯誤,心情平靜。

郝景芳:面對孩子總是出現的畏難情緒,你是不是也做過這些錯事?

除了允許孩子犯錯,父母還能做什麼,以加強孩子的學習自信心呢?

說起來也很簡單: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學習成就。

對特殊兒童的訓練方法,可以對我們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無論是自閉症譜系兒童,還是ADHD序列兒童,都有專業的訓練方法幫助改進,而且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大幅度改進。

具體的訓練方法我不展開,但我想分享上一次在聽一場特殊兒童訓練的講座中聽到的一句話。當時,專家對訓練師說:

“如果孩子今天取得了一點小的進步,務必鼓勵贊許;而一定隻說‘真好’,不加‘但是’。一定紮紮實實把今天這個小成就給砸實在了,千萬别加别的。”

這是什麼意思呢?是說:任何一個好行為,如果及時獲得了正回報,就得到了一次強化。強化的次數足夠多了,就可以把這個好行為固化下來。但隻有100%純粹的贊許才能把一個進步砸實了,但凡加一句“但是……”,就沒有效果了。

對我們普通家長有什麼借鑒意義呢?

我們也要在生活裡,把孩子每一個細小的進步100%砸實了——孩子每一個小進步,100%為他歡呼,不帶任何挑刺,不帶任何轉折。

-哎呀,你上周還沒法一次性寫完數學作業,這周就可以了,進步真大!

-你今天這幾行字寫得很工整了,比原來強太多了,你這幾行是怎麼寫的?

-雖然最後結果有點小錯,但是你列算式沒問題,說明你了解力提升了。

隻有這樣100%砸實進步,砸實100次,孩子才能真正獲得對自己學習的自信心。什麼時候家長能像健身房怕學員退卡的教練一樣,花樣哄着孩子學,就沒問題了。

郝景芳:面對孩子總是出現的畏難情緒,你是不是也做過這些錯事?

父母的作用是什麼?

說到這裡,就要進一步追問一下:父母在孩子學習中的作用是什麼呢?

有的時候,對教育方法的争論,往往停留在表面:該放手,還是該陪寫作業?這問題太表面,是以結論“二極管”:一說放手,就徹底不管;一說嚴格,就坐在孩子桌邊上盯着,不斷呵斥。

其實衡量的标準真的不是“該不該陪作業”,衡量的标準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怎麼樣?

如果孩子感覺不好,充滿煩惱、焦慮、恐懼、挫敗,那麼父母是需要陪伴幫助的。父母陪伴的意義也不是檢查作業,而是用一些方式,減少孩子的煩惱、焦慮、恐懼、挫敗。而如果孩子一切感覺良好,或者父母就是煩惱的來源,那麼父母就可以(應該)離遠一點。

沒什麼一定的應該不應該,以孩子的感受為衡量就是應該。

從這個角度上講,父母的角色應該是“學習體驗設計師”——幫孩子設計學習過程的體驗,以確定孩子能在每一天的學習中,獲得多次“成功感”的砸實。

如果孩子做應用題有困難,那父母要怎麼做?降低難度,跟孩子一起隻看題,當孩子能了解題幹的意思,能列算式,就稱贊孩子的邏輯力。如果孩子連題意都看不懂,那就再降低難度,父母和孩子一起給題目畫示意圖,隻要孩子有一個條件看懂了,就稱贊正确、确認孩子的了解力沒問題。

隻要難度足夠下降、任務足夠微小,孩子總能成功完成一些任務,完成一項,就确認一項能力是好的,砸實一次成功經驗。

父母陪不陪作業,取決于父母的陪伴能否讓孩子有持續愉快的成功感。

打擊式的陪伴,什麼時候都是多餘的。

郝景芳:面對孩子總是出現的畏難情緒,你是不是也做過這些錯事?

我們常常會忽略,孩子取得的分數,每一分都是他/她已經學會的東西。

我們對什麼是“差”的分數定義不同,有的家長覺得85分是差,有的家長覺得90分是差,有的家長覺得95分都是差,但反過來想想,哪怕孩子隻考到了70分,這70分也是他從0開始建設出來的啊。

一個孩子,學習之前的基礎是0分,學習之後可以獲得70分,那他至少有70分的知識和能力是自己掌握了的,這些知識和能力是什麼?父母能不能先把這70分的能力辨別出來,認可了、肯定了、把成就砸實了?

-你的識字題基本上沒怎麼扣分,這是非常好的,說明你基礎沒問題。

-你列豎式的時候,初步計算和進位都是對的,說明你對豎式的規範性了解很好。

-這道題你答的也有道理,說明你其實邏輯挺好的,隻是下次需要把審題加強。

一個沒得到滿分的孩子,确實是需要提升的,但提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已經有哪些地方是做得好的。人是在自己已經做到的基礎上,再向上壘,再向上走。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不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取得70分、80分、90分,先把這成就砸實了,才能說怎樣進一步提升。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從0到70分的提升,遠比70分到100分的差距重要。

孩子要看到,自己取得的每一分,都歸因于自己的努力,才會努力。身為父母,當孩子考了70分,我們有沒有先肯定70分的獲得,再幫孩子一起尋找提升到71分的方法?

隻有成就才能帶來成就。什麼是“成就”,需要父母的識别。

這還是回到父母的價值觀:你是否真心認為,孩子的70分,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郝景芳:面對孩子總是出現的畏難情緒,你是不是也做過這些錯事?

被人忽略的重要因素

在學習中,常常被人忽略的因素是什麼呢?

是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忽略的因素——快樂。

我們常常在意“正确”和“成功”,希望自己做的每一步都是對的。甚至連育兒,都不停念着“我這樣做對不對”,“是否符合專家講的道理”或者“我這樣做,能否成功培養孩子的某某能力”,依然是“正确”和“成功”。

但其實對很多生命遇到危機、抑郁甚至接近自殺的人,“正确學”和“成功學”完全救不回他們,甚至完全激不起他們一絲一毫生活的意願,而隻有“快樂”還能作為這個人世間氣若遊絲拉着他們的最後一絲希望。

一個人坐在樹下,看到陽光穿過樹葉,點亮樹葉邊緣,照在自己身上。一片樹葉帶着悠然自得的美從枝頭旋轉落下,仿佛為自己而來。那一刻的美和快樂,有可能會讓一個死亡邊緣的人潸然淚下,把他拉回到生命的領域。

為什麼?

因為“快樂”是一個人同時對自我和外界世界有良好的感覺。

你心裡沒什麼煩惱、又聽到别人在舞台上講笑話,你哈哈大笑感覺到快樂;你暫時放下瑣事,跟小朋友在草地上露營玩泡泡,你暢快淋漓感覺到快樂;你和自己喜歡、也喜歡自己的朋友一起喝酒吃炸雞,吹牛打屁默契大笑感覺到快樂。在這些時刻,你覺得自我安好、世界安好,一切都有意義。

除去了這些内外安好的感覺,人又為什麼而活呢?

郝景芳:面對孩子總是出現的畏難情緒,你是不是也做過這些錯事?

說回到學習,孩子能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

這種快樂,不是新鮮有趣驚奇刺激,而是覺得自己挺好、學習的内容和體驗挺好——内外安好的愉悅感。

前面說了很多如何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感覺好,那從另外一邊看,孩子的學習過程和體驗有沒有美好與愉悅感呢?

這種愉悅感,可能來自于很多方面。最終極的學習愉悅是對好奇心的滿足。其他的次級愉悅也還有很多:喜歡燒腦的孩子是智力挑戰,他們可能不愛寫字,但喜歡琢磨趣味難題;有整潔癖好的孩子,每個字和标點所占的格子符合視覺的整齊要求,就會産生極度舒适的感受;喜歡挑戰的孩子,競速模式帶來的每一秒的提升都能讓他們心裡喊一聲yes!;喜歡美麗小細節的孩子,如果擁有無數美麗的文具,花邊手賬錯題本和可愛的兔兔貼紙單詞貼,她們可以像制作工藝品一樣寫筆記。

我女兒的愉悅感來自于搞笑,如果允許她一邊做題,一邊用誇張語氣說“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道題啊,首先A肯定是不對的,是以顯然要排除B,在C和D兩個選項裡,看起來C是更有可能的,是以我們選擇D”,那麼她就很喜歡做題。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對最終的試卷結果做一樣的要求,但是中間的學習過程能不能幫孩子産生一些愉悅的感受體驗?

這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學習:學習,是一場長期吃苦忍受的磨練,隻為了最終登頂的巅峰體驗?還是一場面向未來的漫長旅途,中間的每一刻都是風景?

這又取決于:父母的人生是否有快樂、有風景?

郝景芳:面對孩子總是出現的畏難情緒,你是不是也做過這些錯事?

我們的學習觀,會決定我們如何對待孩子。

孩子的學習觀,會決定他們如何對待學習。

如果能把學習看作内在積累、外在體驗的愉悅的旅途,那麼我們會有很多小事的處理不會那麼急躁。

這樣的學習觀,不關注他人,隻關注自己。自己身上積累了多少能力,還有哪些需要提升,跟其他人無關,隻和自己當下有關。無論考了多少分,都先确認自己已經學好的部分,然後一點一滴改善沒有掌握好的部分。看到自己的每個努力都能帶來正面的收獲。确認自己的成就,總結成就中的規律。尋找學習中的愉悅體驗,尋找讓自己覺得愉悅的學習方式。

考試排名有影響嗎?有。但人生是持久戰。任何一次排名的影響都不是持久的。隻有每天都在自己已經取得的成就上再累積一點點的習慣,才是持久的。

排名是相對的,積累是絕對的。

隻有把學習的一切都當做身體裡的積累,學習才是你終身的朋友。

隻有讓孩子體驗到每一個小行動都能積累出好的變化,孩子才會心甘情願喜歡學習——因為他們喜歡有成就的自己,喜歡成長的自己。

郝景芳:面對孩子總是出現的畏難情緒,你是不是也做過這些錯事?

今天講的是學習之“法”——父母通過幫孩子營造累積的成就感,讓孩子對學習有持久的好感。明天講學習之“術”——每天的學習活動,怎樣知行合一、令行禁止。

父母是可以限制、要求、管控孩子的,前提條件是親子關系好、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沒問題、學習的信心和動力沒問題——前三篇的問題解決了,才有第四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