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手機7年巨變,年出口量比巅峰期少5億部

中國手機7年巨變,年出口量比巅峰期少5億部

手機出口或許再難達高峰。

海關總署11月18日披露的資料顯示,中國手機前十個月出口6.42億台,同比下滑了6.4%。

中國手機出口量在2015年同比增長2.4%至13.43億部。2015年是中國手機出口的峰值年份,随後連年下滑,2022年降為8.22億台。也就是說,2022年的出口較2015年減少了5.21億台。

這5.21億台手機出口量,是如何萎縮掉的?

中國手機7年巨變,年出口量比巅峰期少5億部

全球市場萎縮

海關總署的資料顯示,今年10月份手機出口8111萬台,同比增長約10%。但前十個月的出口總數,同比還是下滑了。

中國是手機制造和出口的最大基地,近年來手機出口量的持續下滑,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全球手機消費的低迷。

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見頂是2017年。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2%至15.5億部,2018年出現首次下滑,随後2019年、2020年均同比下滑,2022年出貨量為12億部。

智能手機的創新已經到了瓶頸期,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總監兼新聞發言人高士旺告訴第一财經記者,這部分地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消費者換機時間拉長,進而導緻智能手機需求在全球範圍内見頂。

這一點在全球重要手機消費市場都有所展現。

中國本土智能手機市場見頂更早一些。2016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達曆史最高水準4.65億部,随後出貨面臨下行壓力。到了2022年,中國本土的手機出貨量不及2.8億台,創下十年新低。

海外幾大核心智能手機市場今年還面臨萎縮壓力。

據Canalys和Counterpoint資料,今年第二季度,東南亞智能手機出貨量2090萬部,同比下降15%,已連降六季;多年增長的印度市場也出現了低迷,出貨量3610萬部,同比下降1%,連續四個季度同比下降;拉美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15.6%;歐洲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12%,創11年來新低。

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同比下降1%,連續六個季度同比下降,一些區域市場出現複蘇,但整體需求仍較疲弱。其中美國出貨量同比下降5%,印度出貨量同比下降3%,拉美市場同比增長11%。第三季度,國内手機廠商在海外主要市場出貨量也漲跌不一。其中,小米在拉美、非洲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但在西歐、印度市場同比下降;OPPO在非洲市場錄得同比增長,但在印度市場同比下降;vivo也在印度市場錄得同比下降。

回顧過去七年,其實中國本土手機品牌的全球市場佔有率是得到強化的。

市場研究機構IDC資料顯示,2015年全球出貨量前五大智能手機廠商中,華為、聯想、小米在列,出貨量共2.51億台,三家共占比17.5%,2022年則是小米、OPPO、vivo在列,三家出貨量共3.55億台,占比29.5%。從2015年到2022年,頭部國内品牌在全球市場不管是出貨量還是市場佔有率都有所提升。

他們隻是不在國内生産那麼多手機了。

記者綜合手機出口量和手機産量資料計算,2015年,中國手機出口量占中國手機産量的比例為73.85%,至2022年,該比例變成52.68%。也就是說,國内生産的手機由2015年的出口為主,變成2022年的近一半面向内銷。

跨國公司的舉動,也給中國手機的出口量帶來影響。

高士旺告訴記者,全球範圍内,國内手機品牌、三星和蘋果形成三股主要力量。三星2014年後逐漸退出中國市場,關閉了位于中國的工廠,轉向海外越南等地,這對于2015年後幾年的國内手機出口量造成比較大的影響。以往三星是在南韓生産中高端機型,其餘産能基本布置于中國,曾有70%以上的三星手機在國内生産并大部分用于出口。但目前三星在中國基本沒有産能。此外,蘋果近年也在逐漸往國外轉移産能。

高士旺表示:“2015年出口量達到頂峰後我們測算過資料,一年出口量減少大約6900萬部。最主要的原因是出海模式變化,廠商從整機出口變為海外建廠。”

中國手機7年巨變,年出口量比巅峰期少5億部

制造能力大遷移

2015年左右,中國本土手機企業開始積極拓展海外生産基地。

vivo、小米出海第一站是印度。2015年,小米在印度開設第一家工廠,同年,vivo在印度租用工廠實作本地化生産,2016年,OPPO在印度投資約15億元建廠。

2015年,印度尼西亞開始提出本地化生産訴求,逐漸禁止部分機型從海外整機進口,當年,OPPO在當地收購的一座電子廠投産,這是OPPO第一座海外工廠。

印尼和印度成為國内手機廠商海外建設産能的兩大“根據地”,廠商在此後數年還在持續布局。

2016年,vivo在印尼已有工廠,随後生産規模連續擴張,廠房從一棟增加至四棟,小米則于2017年便開始在印尼生産手機。OPPO也在擴大印尼産能,2020年,OPPO投資5億元在印尼建設生産工廠,設計年産能2800萬台。在印度,小米2017年宣布再建一座手機工廠,vivo2018年投資近40億元在現有工廠附近開始建第二座工廠,OPPO2019年則宣布在5到10年内投入約33億元在印度生産電子産品和配件。

印度和印尼之外,國内手機廠商将眼光放到更遠的地方。

2019年,vivo計劃在孟加拉建立一座手機工廠,這是vivo彼時的第三座海外工廠,工廠每年生産至少100萬部智能手機。2021年,vivo在巴基斯坦費薩拉巴德設立了智能制造中心,今年已有8條産線,年設計産能600萬部。同樣是2021年,vivo啟用了土耳其智能制造中心,年設計産能500萬部。

據記者梳理公開資料,vivo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工廠年産能約7200萬部,其中印度工廠年産能達6000萬部。除印尼和埃及工廠外,vivo海外其他工廠的年産能占其全球總産能約36%。記者從接近OPPO的人士得知,OPPO目前海外産能占比在三成以上,比例與vivo相近。記者還以投資者身份撥打傳音控股證券事務部電話,從相關負責人了解到,傳音約七成産能在國内,三成産能在海外,海外工廠主要做智能機。

中國手機7年巨變,年出口量比巅峰期少5億部

中國手機企業海外的生産工廠,基本以滿足所在國的需求為主。

在印度設廠後,不少手機品牌當地銷售的手機已基本是當地生産。2018年,在印度銷售的手機有95%是本地制造。記者從vivo印度官網釋出的一份報告看到,vivo在印度銷售的所有手機都是印度制造,且100%主機闆制造在印度完成,約70%充電器和耳機通過當地合作夥伴采購,95%的電池是本地采購。

“我們海外工廠的産能主要就是覆寫當地,例如印度的工廠覆寫印度,埃塞俄比亞的工廠覆寫埃塞俄比亞,海外當地的廠能完全覆寫當地需求。在當地設廠是因為有一定優惠政策,比從國内運過去更優惠。不會把海外某地工廠的産能覆寫到其他地方,因為這樣還不如從國内運(整機)過去更劃算。”傳音控股相關負責人表示。

某手機大廠負責海外業務多年的張品(化名)也告訴記者,其熟悉的國内手機廠商在孟加拉、土耳其、巴基斯坦的工廠也是供給當地為主。

高士旺表示,近幾年國内很多企業在海外設廠,當地除了勞動力成本優勢比較突出外,綜合下來各項成本并不占明顯優勢,這與當地供應鍊不完善相關,且當地勞動力價格雖較低,但效率不是很高。

張品也告訴記者,促使海外建廠的關鍵不是成本,包括印度在内,他熟悉的多個海外建廠熱門地區對手機整機進口都有一定限制,如提高進口稅率,當地存在一定的貿易保護。

未來,并不能排除中國手機企業在印度等地的工廠用于全球出口。

vivo在官方報告中提到,2022年,vivo首次出口印度制造的智能手機,首批發貨至泰國和沙特阿拉伯,預計2023年還将出口100萬部手機。

中國手機7年巨變,年出口量比巅峰期少5億部

海外建廠熱潮結束了嗎?

近兩年,中國手機企業在海外面臨複雜形勢。

2022年,vivo曾被印度執法局突擊搜查。同年,小米子公司被印度執法部門指控以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的名義非法彙款,小米在印度價值約48億元的資産被扣押。在歐洲,德國曼海姆地方法院則在針對vivo的專利案中,裁定諾基亞勝訴,随後vivo産品在德國官網下架,OPPO此前也傳出從德國和英國撤退的消息。

一些中國手機品牌已在印度面臨份額下滑壓力。Canalys資料顯示,經曆20個季度的輝煌後,小米在2022年第四季度痛失領先地位,以550萬部的出貨量跌至第三。今年第三季度,印度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同比下降3%,小米、realme、OPPO出貨量同比下降幅度則達17%、6%和16%。

“對手機廠商而言,在印度維持現狀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過去在印度更多是通過價格或其他方式拿下使用者,但在利潤擷取上沒有特别好的成績,現在也很難把早期的投資收回來。同時,印度市場确實還比較有潛力。國内手機廠商對印度市場‘又愛又恨’。”高士旺表示,印度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市場,企業在當地的境遇不具有代表性。

在頭部手機廠商負責國際相關業務的陳緯(化名)告訴記者,不止德國,西歐幾大國家中,手機廠商在法國和英國市場未來都可能受諾基亞專利訴訟案影響,意大利和西班牙暫時未受波及。

“這幾年全球市場變化很大,企業做海外市場的布局和戰略發生了變化。廠商會做企業IT建設、進出口貿易合規相關的整理、企業架構搭建、人員培養等,都是基于(遇到)一些事件後才逐漸意識到要如何做全球布局,期間交了一些學費。”陳緯表示。

中國手機廠商大舉出海數年,逐漸認識到海外各市場的特殊性後,如今正重新思考海外市場布局和産能布局。

張品告訴記者,海外市場變化很大,即便是布局了産能的國家,在遇到匯率變化過大等情況下,當地工廠沒有利潤,也發生過停産的案例,一些海外工廠原本規劃好進行産能輻射,但并未實作。通脹、國際局勢變化、全球手機市場增長放緩甚至下滑等因素影響下,一些手機企業的全球布局計劃被颠覆或暫停。企業對海外繼續拿地建廠非常謹慎,例如在東南亞的越南、西亞、拉美等地,都有廠商前去考察,最終工廠都沒有成型。

“海外再開始一波‘轟轟烈烈’的建廠,我覺得近期是很難了,但長遠看,走出去還是必然。”張品表示。

陳緯表示,決定是否海外建廠,廠商将考慮幾個次元,包括當地關于關稅和本地化的要求、成本高低和當地市場容量大小。如果是一些較小的國家,廠商甚至可以放棄這個市場,或者通過水貨的方式進入當地。是否進入某個海外市場,則會從政局是否穩定、經濟支柱是否強有力、政府管理能力等方面考量。目前看,比較有潛力的海外新興市場包括中東非的阿聯酋、沙特和一些北非國家,以及亞洲的越南、泰國、菲律賓,以及美洲的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