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官方釋出!秋冬流感高發,中醫藥防治指引來了!

作者:羊城派

秋冬季是一年中的流感高發季節。11月13日 ,國家衛健委在新聞釋出會上介紹,随着各地陸續入冬,呼吸道疾病已進入高發季節,多種呼吸道疾病交織疊加。

為加強流感預防,廣東省中醫藥局從治未病養生保健出發,結合廣東的氣候特點,委托省中醫治未病服務質控中心,組織專家編制了《廣東省2023年秋冬季中醫藥治未病指引》。

專家組提醒,今年入秋後,廣東地區氣候多變,台風連發,流感、新冠多發,急性胃腸炎亦屬常見。根據今年易發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病機寒熱錯雜,症狀多變等特點,專家組建議,可結合“天人相應”的理論,運用中醫藥治未病食療、經絡保健等方法,固表防感。

《指引》具體内容包括針對不同體質未病期和疾病期的中藥食療保健方,以及沐足、艾灸、中藥熱敷等中藥外治法。具體如下:

一、中藥食療保健方

(一)未病期——預防食療方

1.平和體質調養方——桑菊陳皮薄荷茶

平和體質人群,因受秋冬氣候影響,易感受風燥之邪,肺失宣降、上焦蘊熱,導緻口鼻幹燥,時有咽喉不适、咳嗽痰少、皮膚幹燥、眼部幹澀等症狀。

材料:桑葉5克,菊花4朵,陳皮5克,薄荷2克。

做法:熱水沖泡後飲用;也可以選擇水煮5-10分鐘。供1人飲用,每天1次。

注解:此茶飲脫胎于清代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其中桑葉性寒、味甘,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解郁的功效。菊花性微寒、味辛甘苦,有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的作用。桑葉、菊花相須為用,在秋季防治風燥感冒中每每作為主藥,功不可沒。加之薄荷清熱利咽。陳皮理氣、健脾、化痰。共同起到健脾益肺,清解風燥之邪,預防感冒的作用。

2.陰虛體質調養方——三參潤肺湯

陰虛體質人群,在秋冬天氣影響下,更易感覺口幹舌燥、眼睛幹澀、心煩不眠、大便偏幹甚至顆粒樣,或易生虛火,皮膚長癢疹、痤瘡,或體虛易感冒,但虛不受補。

材料:太子參、沙參各30克,玄參15克,水鴨半隻,陳皮、生姜、花生油、食鹽适量。

做法:把材料洗淨,水鴨斬件焯水後,生姜起鍋爆炒一下。向鍋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加入上述材料,慢火煮1小時,調味即可。可供3-5人飲用,每周1-2次。

注解:玄參又名元參,《本草備要》載:“(性)苦鹹微寒,(能)益精明目,利咽喉,通二便。”因能補機體陰液而能治便秘、咽幹口燥;太子參,能補氣生津,藥性平穩而适合病人長期服用;沙參,補肝肺之陰而去虛火。水鴨經生姜、油鍋炒制,寒性大減。本湯方有效緩解咽幹鼻燥,幹咳無痰,便秘,皮膚幹燥等不适,通過補氣養陰改善症狀,增強體質。

注意事項:風寒所引起的咳嗽、咽喉不适與便溏者不宜。

3.氣虛體質調養方——五指毛桃紅棗炖排骨

平素體質偏虛人群,易出現疲倦乏力、氣短、汗多、怕風和易感冒,或有皮膚幹燥,或進補或食煎炸之品易上火。

材料:五指毛桃100克,玉竹30克,紅棗6個(去核),排骨350克,生姜、食鹽适量。

做法:排骨斬件,洗淨焯水。鍋内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1.5小時,調味即可。可供3人飲用,每周1-2次。

注解:五指毛桃性微溫、味甘,能健脾化濕、行氣化痰、舒筋活絡,素有“南芪”之美譽。搭配補中益氣、潤心肺的玉竹,和中補血的紅棗,溫中的生姜,氣血雙補防外感。

注意事項:濕熱體質人群不宜。

(二)疾病期——症狀緩解食療方

1.風寒感冒,惡寒鼻塞——陳皮普洱姜母茶

材料:新會陳皮1瓣,普洱茶3克,姜母茶1塊(或生姜3-5片加适量紅糖)。

做法:熱水沖泡後飲用;也可以選擇水煮5-10分鐘。供1人飲用。

注解:姜母茶是用紅糖(或黑糖)和老姜熬煮而成,不僅可以預防感冒、溫經養血,還有美膚的作用;加上新會陳皮(最好選10年左右的),既可增強其原有功效,又有助于理氣調中、燥濕化痰;再搭配帶有天然陳香韻味的普洱茶,整個茶飲聞起來沁人心脾,還有健脾開胃、養血祛寒的作用。适合感冒初期,出現身重乏力、鼻塞流涕,又見胃口不佳、口淡,或惡寒、手足冰涼的人群飲用。

注意事項:濕熱體質或風熱感冒者不宜。

2.風熱感冒,咳嗽咯痰——雪梨蘋果羅漢果湯

材料:蘋果1個,雪梨1個,羅漢果10克,生姜三片去皮。

做法:蘋果、雪梨洗淨去芯切塊,與羅漢果、陳皮一起加适量清水,大火燒開後小火熬煮1個小時即可。供1人飲用。

注解:雪梨味甘酸、性涼,可清肺化痰、生津止渴。蘋果味甘酸、性平,有益胃生津的作用。羅漢果搭配生姜開宣肺氣、解表化飲。适合風熱感冒咳嗽咯痰時輔助食療。

3.風寒咳嗽——鮮姜蘿蔔杏仁飲

材料:白蘿蔔250克,生姜15克,北杏仁5克、南杏仁5克。

做法:将白蘿蔔和生姜洗幹淨、切碎,加入南北杏,用料理機榨汁,供1人飲用。

注解:本方為《普濟方》鮮姜蘿蔔汁加味而成。生姜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功效散寒解表,溫肺化飲,溫胃止嘔,适用于風寒感冒。白蘿蔔味辛甘,性涼,入肺、胃經,功善下氣化痰,生食為佳。《随息居飲食譜》雲其可“治咳嗽失音,咽喉諸病”。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南北杏同用,既取北杏的藥性,也取南杏的甜味。全方可用于風寒感冒初期,咽癢咳嗽有痰,咽喉不利的症狀。

4.陰虛燥咳——麥冬雪梨清湯

材料:麥冬15克,雪梨1-2個,南杏10克,鮮無花果(或幹)2-3個。

做法:材料洗淨,雪梨切塊,向鍋内放入适量清水煮沸,加入上述材料,慢火煮30分鐘,調味即可。

注解:麥冬性微寒味甘淡,歸心、肺、胃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雪梨性涼味甘,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作用,因其鮮嫩多汁、酸甜适口,故有“天然礦泉水”之稱。無花果清甜可口,杏仁潤肺止咳,對于偏于陰虛津虧、久咳不愈人群尤其适合,也推薦長期抽煙的人士保健食用。此湯既可素食,或加瘦肉同煮。

二、中醫外治法

(一)中藥沐足療法(預防感冒或感冒初期适用)

沐足療法是中醫常用的外治法之一,配伍合适的藥材,平日可預防感冒,感冒初期也可使用此方法,對症狀緩解有所裨益。

取艾葉5克、肉桂3克、桑葉5克、菊花5克、荊芥5克,沸水浸泡15分鐘後放冷或加入适量冷水,調節至适宜水溫(<40-45℃)。将雙足浸入,藥液沒過腳踝,浸泡15分鐘或泡至前額後背微微出汗即可。每天或隔日1次。

注意事項:水溫并非越熱越好,請不要超過45℃,防燙傷。饑餓、飽食時均不宜沐足,餐後1小時以上為佳。沐足後建議适量飲用溫開水補充水分。

忌用人群:1.惡性良性腫瘤、心梗、高血壓及精神疾病等重症患者;

2.足部皮膚有破損者;

3.對藥液過敏者;

4.糖尿病足患者。

(二)艾灸法(預防感冒、改善體質)

艾灸可固護正氣,提升陽氣,預防外感疾病曆史悠久,尤其适合體虛易感人群,老人、兒童也可應用此法。

艾灸神阙、足三裡,可培元固本,健脾益氣,緩解疲勞。

1.神阙

定位方法:正當臍中。

艾灸方法:手持艾條于穴位上方8-10厘米,溫和灸15-20分鐘,微微出汗為宜。

2.足三裡

定位方法:足三裡在小腿前外側,犢鼻(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側一橫指,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艾灸方法:手持艾條距離穴位8-10厘米,溫和灸15-20分鐘,微微出汗為宜。

(三)中藥熱敷法(風寒感冒)

中藥熱敷法可溫經散寒,有效緩解風寒感冒鼻塞、流清涕的症狀,且可一次熱敷多個穴位,體感舒适。

将吳茱萸30克、小茴香30克、萊菔子30克,與海鹽500克炒熱裝布袋,熱敷于大椎、風門、肺俞穴位之上,每次15-20分鐘,每日1-2次。

1.大椎

定位: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

取穴:取俯卧位或坐位,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處,即是第7頸椎,其棘突下凹陷處即為此穴。

2.風門

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取穴:确定大椎穴位置後,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2胸椎),從其棘突下緣旁開2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3.肺俞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取穴:确定大椎穴位置後,往下推3個椎骨(即第3胸椎),從其棘突下緣旁開2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注意事項:風熱感冒不用此方法。

(四)刮痧療法(風熱感冒)

刮痧療法以中醫經絡十二皮部理論為指導,刮拭相應部位,可瀉熱解表的作用,适用于感冒、發熱、咽痛等症狀的緩解。

刮拭部位:頸後風池穴、風府穴至大椎穴,背部沿督脈、華佗夾脊穴、膀胱經依次刮拭。

刮拭方法:先于刮痧部位塗抹适量刮痧油或活絡油。手持刮闆,沿從上到下的方向進行刮拭。刮闆與皮膚保持 45-60°進行刮痧。酸痛、出痧部位重點刮拭。每次10-15分鐘。刮痧後适量飲用溫水,刮痧部位避免受涼,刮痧4小時後方可洗澡。

三、生活方式調養

(一)保證充足睡眠,睡前宜安靜平和,上床後少做與睡眠無關的事。

(二)秋冬季天氣幹燥,飲食上少食油膩、煎炸、燒烤、辛辣食物,清淡飲食,适當增加飲水量。

(三)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盡量保證每天能自然排解大便。

(四)保持每日适當活動。年輕人可進行跳繩、原地高擡腿跳、啞鈴鍛煉等;行動不便者也應适當活動手腳;老年人在房間中可進行深呼吸、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保健功法鍛煉,以身上有微微溫熱感或微微汗出為佳。

(五)保持情緒舒暢。秋冬季适合戶外出遊、登高望遠、開闊心胸;或與家人朋友相聚傾談、唱歌、聆聽音樂等方式,預防悲秋的低落情緒,保持情緒舒暢。

文|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粵杏林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甘卓然

校對 | 桂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