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科創“頭部之争”,中國成為重要一極

作者:文彙網
全球科創“頭部之争”,中國成為重要一極

彙聚大量高能級創新機構的頭部城市之間的比拼,已成為全球科技競争的焦點。包括上海在内,中國頭部城市表現出了很強的競争力。昨天,由上海市經濟資訊中心編制釋出的《2023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估報告》正式釋出,顯示美、中、歐主導全球創新格局,京滬進入全球前十。對上海而言,除了在綜合評分上拿到全球第八的排名,在基礎研究和創新創業生态方面,上海都在亞洲處于領先位置。

美中歐主導科創城市榜

自2018年開始,為評價和對标國内外主要科技創新城市,并有針對性地找出發展短闆和突破方向,市經濟資訊中心每年都編制釋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估報告》。今年,該報告創新地以“頭部的角逐與競争”為主題,對研究進行聚焦。課題組代表、市經濟資訊中心資訊化研究所副所長李欣欣解釋說,目前的大國之争,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頭部城市的競争,頭部科研機構和領軍企業當然也是競争的主力。為更好地感覺全球科技競争力量變化,今年的報告聚焦頭部之争,希望從中能發現對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有更大參考價值的現象和規律。

根據今年的報告,全球科創中心城市綜合實力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舊金山-聖何塞、紐約-紐瓦克、東京、倫敦、北京、巴黎、波士頓、上海、首爾-仁川、芝加哥。與去年對照,其中的“新面孔”僅有首爾-仁川(去年排名第十二),而且前十位次與去年也相差不大,北京和上海都和去年持平。

總體上,美國和亞洲分别有4座城市上榜,另2座來自歐洲。縱觀綜合評分TOP100排行榜,基本上也是美、中、歐主導。其中,美國城市整體水準較高,表現為上榜城市在榜單上的分布相對均衡;中國則是頭部城市呈現較強競争力,除北京、上海之外,深圳、香港也跻身前二十;歐洲城市大多集中在百強榜的中遊。

創新“頭部效應”凸顯

既然以“頭部”為題,這份報告的确讓人看到了各類創新主體中頭部機構的影響力。

報告發現,目前,頂尖科研機構及龍頭企業正極大地帶動所在城市的競争力。比如,倫敦大學學院、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華盛頓大學等,就分别夯實了倫敦、波士頓、費城、西雅圖的創新地位;而特斯拉、華為、科大訊飛等一批在專利技術、研發能力方面領先的科技型企業,則帶動了奧斯汀、東莞、合肥等城市快速提升其産業技術名次;受益于高估值獨角獸新勢力企業的湧現,巴黎、首爾-仁川等也被注入了強大的新經濟活力。

具體到報告設立的四個“一級名額”(基礎研究、産業技術、創新經濟、創新環境),頭部機構和頭部城市的雙向輻射就更加明顯。

在基礎研究方面,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多倫多大學等高校,對所在城市(紐黑文、波士頓、多倫多)的高被引論文的貢獻率超過八成。人才集聚方面,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慕尼黑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北京的中國科學院等,都集聚着所在城市近半數的高被引科學家。

産業技術次元上也是“頭部”當道。相對于所在地區的平均水準,頭部城市在國際專利申請、高端制造、研究與開發(R&D)投入等多方面,都形成了長期穩定的領先優勢。其原因也不難了解——各龍頭企業往往都偏愛頭部城市,進而貢獻了強大的産業技術帶動力。

在創新經濟方面,資源和優勢也在向頭部城市集中。以創新資本為例,以全球創投基金(VC/PE)等的募資規模來看,排名前二十的城市所募資金占比已經超過95%,比上年提升了4.9個百分點。其中,北美和亞洲構成了全球兩大創新生态圈。

中國和上海亮點頻頻

觀察今年的榜單,中國總體表現突出,世界創新版圖重要一極的地位越來越穩固。進入綜合排名前二十的中國城市有4座,僅次于美國。

基礎研究方面,中國城市實力最為突出。該領域TOP20城市中,上榜的中國城市多達7座,領先于美國(6座)和歐洲(6座),北京更是高居第一。在SCI高被引論文數量上,排名前二十的城市中,中國城市更是達到12座,領先于美國的3座。

産業技術方面,東亞、北美、西歐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中國的深圳和北京在該領域分别排名第四和第六。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華為松山湖總部的設立,以及OPPO、vivo等手機終端頭部企業,廣東東莞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九,超過巴黎、華盛頓、倫敦等,其整體産業技術評分也躍居世界第二十五位。

根據這份報告,上海表現亮眼,綜合排名全球第八,創新策源能力在全球處于第一梯隊。特别是基礎研究領域,上海位列全球第六,領先巴黎、東京、華盛頓;如果以“自然指數”(Nature Index)500強名單為基礎,将入選這個年度高影響力論文榜單的學術機構與所在城市一一對應,那麼上海排名将進入世界前三,僅次于北京和波士頓。此外,上海全方位建構科技企業孵化支援體系、優化創新創業生态的努力也收到成效。在創新創業生态評分中,上海位列全球第九,領先于東京、首爾-仁川等亞洲城市。

此外,從“頭部發力”視角出發,報告也向上海給出了補短闆的建議——提升領軍企業能級。具體來說,未來,上海要在繼續發揮“節點”和“連結”作用、集聚國内外龍頭企業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學土培育力度,早日生長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引擎”企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