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小時之内陷入生死存亡?OpenAI靈魂人物奧特曼為何被罷免
徐昙
辭職的理由就像情人分手的理由,冠冕堂皇的話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事實往往更加現實和殘酷。
OpenAI是地表最強的AI(人工智能)研究公司了,創始人Sam Altman經常被媒體翻譯為山姆·奧特曼,代表了超能力的新新人類,潛力堪比“外星人”馬斯克。結果在11月18日的深夜突然被OpenAI董事會發聲明“開除”了。
董事會對外給出的理由是:“在奧特曼離職之前,董事會進行了審慎審查,得出的結論是,他在與董事會的溝通中沒有始終保持坦誠,這妨礙了董事會履行職責的能力。董事會對他繼續上司Open AI的能力不再有信心。”
這句話欲說還休,包含了太多的資訊量和潛台詞。
奧特曼對什麼沒有始終保持坦誠?他的初心是什麼?難道作為創始者他動搖了嗎?董事會和他的分歧是什麼?
與此同時,奧特曼的親密夥伴、聯合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格雷格·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也從OpenAI出局。這意味着,團結在奧特曼和布羅克曼周圍的創始團隊或許會進入動蕩之中。
鼎天資産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兵在小紅書上說:“就像我想象的一樣,創業公司内部争鬥惡化速度極快。上周還是科技春晚的OpenAI Dev day。現在Sam被開除,Greg作為創始人和president收到消息以後直接辭職。Greg原先是stripe CTO。 OpenAI GTM團隊都是Stripe之前的精兵強将。OpenAI現在從大語言模型的地表最強,三個小時内已經岌岌可危。這就是創業,就算你估值多少億,存亡就在瞬間。”
目前看,OpenAI内部更像發生了一場宮鬥劇,奧特曼被驅逐了。這一方面和公司的股權架構有關,奧特曼并不掌握公司的絕對權力,導緻創始人被出局。
另一方面,這場沖突的本質來自于OpenAI的使命、願景、價值觀與商業利潤如何平衡之争,AI作為涉及到“全人類毀滅與生存”的巨大争議的業務,公司商業利潤和使命願景價值觀的訴求是不同的,甚至是沖突的,OpenAI作為非營利性組織和商業公司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沒法平衡好這些,應該是奧特曼作為公司的靈魂人物出局最主要的原因。

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
商業利潤和非營利性組織的沖突
OpenAI誕生時的初心、使命是用AI拯救世界,而非毀滅世界。正是這一願景和價值觀吸引了許多科學家加入。
OpenAI 2015年在美國矽谷創立,是以非營利性質研究實驗室的形式存在的,他們的目标是:“以有益于整體社會的形式推進人工智能,且不受對經濟回報需求的限制”。
但是後來,OpenAI面對的巨大挑戰應該有兩個,一個是外部的:一個非營利性質的組織,如何解決高昂的預算問題。訓練大模型是一個極度燒錢的遊戲。
OpenAI最初發展靠捐贈。比如OpenAI最終拿到的捐贈金為1.305億美元,其中作為Co-chair的SpaceX CEO Elon Musk就捐了1億美元。靠捐贈的錢對巨大的研究所需費用來說杯水車薪。
另一個挑戰來自内部:AI作為21世紀最有價值的技術能力,如何平衡原始的初心和能帶來巨大商業利潤的長期鬥争。
2019年初,OpenAI最大的金主馬斯克因為和創始團隊的分歧一拍兩散。奧特曼正式接管了OpenAI,并開啟了OpenAI的大變革——從非盈利組織變為盈利性企業。這也能看出奧特曼在商業上的企圖心。
這也招緻了巨大的批評,奧特曼的行為損害了對AI發展最初的道德承諾。
這也意味着,創始人奧特曼和布羅克曼需要平衡對商業利潤的追求和最初的使命願景價值觀的道德承諾。
不能說奧特曼沒有試圖平衡二者之間的取舍。比如OpenAI設定“封頂利潤”架構,對第一輪投資者施加限制,授權其隻能收獲其原始投資一百倍的最大回報。
但顯然并未平衡内部的分歧。
來自騰訊新聞《一線》的文章稱:以OpenAI首席科學家IIya Sutskever為代表的幾位董事會成員認為,奧特曼推行的東西過度、過快,并不是達成通用人工智能的正确路徑。首席科學家IIya Sutskever與奧特曼和布洛克曼之間有着嚴重分歧,最終他成功說服了另外三位董事會成員(董事會共6名成員)的支援,在票數上取得決定性的多數票,進而将奧特曼逐出公司。
進而制造了這一創始人出局的轟動性事件。
上升為整個AI領域的一場争議和抉擇
但是OpenAI的研究成果畢竟涉及到産業變革、技術壟斷、社會責任等等方面,将對未來幾十年的經濟和社會産生深遠的影響,伴生的是巨大的商業回報。
這種沖突随着ChatGPT的誕生,事實上已經突破OpenAI而上升到了整個AI領域的一場争議和抉擇。
2020年,OpenAI公司開發出的ChatGPT石破天驚,IT界似乎都意識到這是一場“蒸汽機”般的技術變革時代來臨了。AI開發的陣營也被撕裂。一方面,馬斯克覺得人工智能是召喚惡魔,糾集一批反對派抵制AI加速度開發。
另一方面,全球範圍包括中國掀起了開發AI大模型的“大躍進”,4月份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一場科技公司的釋出會,宣告大模型的出世或預告大模型的出世。
奧特曼離開的OpenAI公司,還能回歸非營利性的使命願景,堅守初始的價值觀嗎?能調整好非營利性組織和商業公司的邊界嗎?這都是疑問。
OpenAI會被微軟收購嗎
目前業内有一種推測是,随着創始人出局,為了避免可能産生的動蕩,微軟會向OpenAI伸出橄榄枝尋求收購。
目前OpenAI背後最大的金主是微軟。當微軟的“鈔能力”遇上OpenAI的“超能力”,才創造了OpenAI的奇迹和微軟的股價奇迹。
最近,微軟的市值幾乎超越了蘋果。
在2019年微軟對OpenAI進行了10億美元的投資,并允許OpenAI使用微軟的Azure雲伺服器運作其模型。因為模型訓練非常燒錢,OpenAI每年在微軟雲伺服器上模型訓練要花7000萬美元,這都由微軟買單的。
2023年,微軟又向OpenAI追加了100億美元的投資,這恐怕是人工智能領域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投資,也代表了微軟對AI領域未來的判斷。
馬雲曾說“所有的領域都值得用網際網路重新做一遍”,現在,所有領域都值得被AI做一遍也是成立的。
微軟内部已經開始“All in AI”,旗下全部産品都要嵌入ChatGPT,包括Bing、Office全家桶(分别是Word,Excel,PPT)、Azure雲服務等等。這無疑将加深微軟在各個業務層面的護城河。
未來,如果微軟收購了OpenAI,就解決了OpenAI糾結的價值觀困局。微軟則繼“雲”之後,又牢牢地把握住了AI這一核心發動機。疑問在于,奧特曼因為過度商業化被驅逐,OpenAI的主事人還會允許被微軟收購嗎?
《昙視點》是騰訊新聞出品,“媒體人+作家”徐昙主理的一檔産經觀察專欄——在衆聲喧嘩中看到更專業和有趣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