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戒斷門診外,劉靜正帶着自己上國中的女兒軒軒接受治療。

醫生檢測後發現,軒軒體内含有苯丙胺類物質,俗稱搖頭丸。

誰能相信這麼小的孩子就身染毒品?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把軒軒引入毒品之門的竟然是自己的媽媽……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母慈子孝的畫面總是在輔導孩子作業的那一刻變成雞飛狗跳。

此時若是有人說:“有一種‘聰明藥’,吃了能讓孩子注意力集中,成績優秀。”家長們會不會心動?

劉靜就心動過。

事情的起因是,劉靜朋友家的孩子被診斷為多動症,醫生給孩子開了一種能讓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藥。

孩子坐不住,老走神兒。劉靜發現自己家孩子也有這樣的症狀,中考臨近,看着孩子無法靜下心來學習,望子成龍的她十分着急,就動了給孩子吃藥的心思。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在上網查找的過程中,劉靜發現這種藥品被叫做“聰明藥”,很流行,甚至被稱為“學霸必備”。

據說,吃了這些藥,孩子的精神更集中,熬夜備考也不困,原本隻能勉強考普通一本大學的,現在上“985”“211”不成問題;這藥還特安全,美國常春藤大學的孩子都在吃……

但是這種藥在藥店買不到,醫生在沒有明确診斷證明的情況下也不給開,劉靜就在網上找到海外代購高價進口藥,她想要在中考的緊要關頭,助力孩子一把。

軒軒對媽媽拿來的藥片沒有懷疑,媽媽說這是“聰明藥”,能提升她的學習狀态,想想自己經常沒法靜下心來學習,又想想不斷下滑的成績,軒軒很決絕地把藥片吞了下去。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最初,軒軒每天吃一片,覺得變化不大。一段時間後,服藥量變成了每天兩片。軒軒确實感覺自己的課堂專注度提高了,聽課不容易走神,好像各種知識很容易就能學會。

服藥後的一次月考,軒軒成績突飛猛進,老師請她分享經驗,她心有戚戚。

兩個月後,事情的走向發生了變化,軒軒開始掉發、嚴重失眠。劉靜發現了異常,讓軒軒馬上停藥。可停藥後,軒軒開始頭疼、惡心,上課注意力更不能集中,成績嚴重下滑。她想要說服媽媽讓自己重新吃藥,但被拒絕。

為了吃藥,軒軒和媽媽發生了最嚴重的争吵:當初是你給我的藥,現在為什麼不讓吃了?!

軒軒忍不住,自己到網上找藥、買藥。和以往的白色藥片不同,她買到的藥是粉紅色的,賣家說因為藥品批次不同。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漸漸地,軒軒離不開這種粉紅色的小藥片。隻是粉紅藥片,沒有提高她的成績,卻讓她上了瘾,直到軒軒連學都上不了,劉靜這才意識到出了大問題,帶孩子去了醫院。

醫生檢測後發現,軒軒吃的藥根本不是“聰明藥”而是搖頭丸。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濫用藥物,把孩子推向了吸毒的深淵。

網絡上盛傳的“聰明藥”其實并不是特指某一種藥物,它是治療兒童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的一類藥物,包括很多種藥品(為了保護讀者我們不顯示藥物名字)。

這些藥物能提高患病兒童的注意力,在中國,此類藥物被衛生行政部門列入第一類精神藥品名單,是嚴格的處方藥。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這幾年,“聰明藥”逐漸走進大衆視野,原因是兒童多動症的診斷人數大幅度攀升。

内卷嚴重的大環境下,一個人專注力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些要求也卷到了生性好動的孩子身上。

今年年初,王先生過得十分郁悶,緣由是與兒子班主任的一番談話。

王先生的兒子在一所普通公立國小讀六年級。班主任說,他兒子成績很不穩定,經常坐不住,非常好動,精神不夠集中,如果孩子能改掉這個壞習慣的話,還是很有潛力的。

怎麼改呢?王先生也曾在網上了解過兒童多動症問題,在老師的屢次反應下,他才下定決心帶兒子去醫院檢查。但是檢查後,他卻陷入了更嚴重的糾結之中。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不同于其他生理疾病,多動症診斷有實驗室檢測,但更多的是通過各種量表進行診斷。

表格有很多份,一部分是孩子填寫,但是因為兒童的特殊性,還有很多測試表格是靠家長來填寫的。王先生覺得,結果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

比如明明兩個孩子調皮好動的程度差不多,但一個細膩敏感的家長和一個大大咧咧的家長,填出來的量表可能差距甚大。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就算同一個孩子,在開學和放假的不同時間,家長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

放假時,生活節奏慢下來很多,孩子們有時間玩,學習時間減少,家長可能沒有太多關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疑似多動症的擔憂。

而到了開學季,孩子在學校坐不住,學習成績下降,班級表現不佳,老師投訴,家長也跟着緊張起來。

王先生兒子的診斷結果不是多動症,但也處于邊緣。

在他身邊,有症狀相似的孩子,一些家長最後選擇了用藥。

到底吃不吃藥,王先生很糾結。因為用藥後,孩子确實各方面表現優秀,更聽家長老師的話,學習專注。

但是王先生感覺到一種恐懼,抛開副作用不談,孩子吃完藥後變得乖巧、聽話、愛學習,這真的是好事嗎?

如果想讓孩子優秀、聽話,是不是以後都可以用服藥解決?

雞娃的盡頭難道是吃藥?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其實關于精神藥物的使用,一位精神科醫生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候也表現出擔憂。

首先給沒有患病的孩子吃所謂的“聰明藥”,一定是弊大于利的。

此外,他也自述,因為兒童精神科患者激增,門診平均四分多鐘看一個患者。這樣短的時間,也隻來得及開藥,不可能進行有意義的交談,不可能了解患兒到底遇到了什麼困難,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困擾,而隻能用“開藥”這樣一個“一刀切”的方案。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而成人和兒童精神治療差異巨大,兒童藥物治療效果和安全性表現都比成人更差,心理治療是輕度和中度精神疾病臨床首選治療方案。

但是由于大陸心理治療資源非常有限,是以對輕度精神疾病的孩子可能也會予以藥物治療。

可精神和心理難以真正分開,目前在中國所有精神科裡,心理治療供給總量嚴重不足。即便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心理治療挂号難度比精神科難得多。

給沒病的孩子吃藥,用吃藥的方式讓孩子“變聰明”,這無異于飲鸩止渴,可還有大批學生和家長趨之若鹜,這種“怪現象”背後折射出整個社會對于教育的焦慮。

前幾天“兒童精神科爆滿”詞條頻上熱搜。我們都在探讨,為什麼這麼多孩子病了?

其實在我們關注孩子之前,可以先問問,大人是不是已經先病了?

在很多忙碌的家長眼裡,理想的人生之路,恐怕隻有這一條:好好學習、考好大學、找好工作……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然後他們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讓孩子忙得像陀螺一樣,嚴格規劃孩子的時間,因為家長們也正在經曆996、007和一不小心就失業的生存危機。

而在學校,老師也似乎被逼瘋了……

前不久,鄭州管城區建興路國小一女教師留遺書自殺,遺書寫道,“除教學工作外,應對上級檢查,拟寫材料等課外行政工作壓力,每天都提着一口氣上班。”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她說得沒錯:“不幸福的老師和家長,怎麼能教出積極樂觀的孩子呢?”

現實種種,讓我們看到一個殘酷真相:可能每個人都身處一個密不透風的壓力網。

在一個容錯率極低的社會裡,家長時刻憂心自己的飯碗,老師每天被各種非教學任務壓榨,層層傳遞的壓力最後都落在孩子身上,形成了今天的熱搜——“兒童精神科爆滿”。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是以與其說是孩子有問題,不如說是社會壓力嚴重超載,一根無形的缰繩,套在了每個人身上。

孩子們沒有病,他們可能隻是遇到了學習難題、人生困境或新的挑戰。

但是最愛他們的父母和老師,卻沒有心境和能力看到孩子的心聲與需求,沒人關心他們在乎誰、愛誰或恨誰,他們的動力在哪、他們的興趣所在,他們到底卡在哪裡?

成績才是唯一的标準。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而這樣的結果隻能變成,遭遇困境的孩子被“打發”到病人的位置,大家都去吃藥吧。

把人生困境醫藥化,看似快捷,卻永遠治标不治本!

孩子甚至所有人,需要的是松弛、關懷和愛,而不是吃藥。

新型毒品進校園,家長還不知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