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你一閑下來就焦慮?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是一種“病”

作者:實用心理學
為什麼你一閑下來就焦慮?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是一種“病”

認為人生有标準的過法,有标準的活法,每天應該怎麼度過,正是應試教育塞給我們的扭曲信念。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害怕自己不能成為一個标準的人,無時無刻不在監督自己。

“不準玩。

不準浪費時間

不準不努力。

不準浪費人生。

不該碌碌無為。

......”

因為見了太多受困于這些信念的人,我才發現,原來我的困境并不是我一個人的困境,它是很多人的困境,很多人的看不見的限制,看不見的牢籠,且可能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人生限制。

做了咨詢師後,把自己從“不努力就該死”“人不該浪費時間”的無意識限制性信念中解脫了出來。

為什麼你一閑下來就焦慮?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是一種“病”

以前的我,也活在一個似乎人需要很努力的狀态,剛工作的那幾年,每周都要赴很多飯局,參加很多社交活動,也不知道這樣的目的是什麼,反正就是不能讓自己閑着。

工作也是,下班後總想還得學點什麼,不然就很不安

走久了不歇歇,必定愈走愈慢,以至完全走不動。

一般人以為多延長工作的時間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說,一天能走一百裡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裡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無論走得多久,都可以維持一百裡的速度。

凡是走過長路的人都知道這算盤打得不很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愈慢,以至完全走不動。

我們隻講工作而不講效率,在現代社會中,不講效率,就要落後。

為什麼你一閑下來就焦慮?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是一種“病”

我真的不想「卷」,但就是放松不下來

你是不是一個容易緊張的人?

比如腦子總是想太多,晚上明明已經下了班,卻還在想着工作上的事;

可能生活各方面條件在外人看來都很不錯,但你從沒感受過真正的滿足,總在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

可能并不想「内卷」,但無奈工作、學習競争壓力太大,你也不敢真的放松下來。

容易焦慮,無法放松,時刻緊繃着......在心理學看來,可能是因為陷入了一種「彌漫性的緊張狀态」。

為什麼你一閑下來就焦慮?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是一種“病”

休息的悖論

社會學家發現了兩個休閑悖論。

第一個悖論是:半世紀以來,人們可自由支配的休閑時間總體上一直呈增加趨勢,但人們主觀上卻覺得自己的休閑時間在減少。

正如我們所歎:“感覺還沒耍,周末就過了。”

第二個悖論是:休閑的意義本來在于恢複疲勞、放松神經,重燃生活的熱情,但現在人們休閑之後,卻往往覺得很無聊很疲累。

正如我們所歎:“休個假,比不放假還累!”

為什麼會這樣?

那是因為我們根本不懂休閑,不知不覺就陷入兩個休閑悖論之中。

為什麼你一閑下來就焦慮?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是一種“病”

對于有些人來說,休息是“不舒服”的。

“你見過淩晨3點的北上廣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類似的句子,成為了朋友圈打雞血的代名詞,我們周圍的人,似乎都“不敢讓自己閑下來”—

每天忙忙碌碌地,恨不得把每一分鐘時間都填滿,一閑下來就特别恐慌,充滿了罪惡感。

似乎隻要一直在忙,一切就能變好了。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閑不下來讓我們過上了想要的生活嗎?

換句話說,我們這樣真的快樂嗎?

“不敢讓自己閑下來”,其實是一種時代病。

為什麼你一閑下來就焦慮?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是一種“病”

而一個人閑不下來的背後,可能有下面這些原因:

“你不能閑着,你得努力,不然不行,”常常是家庭或者學校或文化灌輸給我們的限制性信念。

比如有的父母從小就喜歡跟孩子說:“不能閑着,你得努力學習”,“不能浪費時間。”

甚至我們源遠流長的文化都在鼓勵“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頭懸梁,錐刺股”“秉燭夜讀”等都在教育人們不能浪費時間,勤奮的重要性。

如果你樂于不閑,樂于勤奮,這件事情問題不大。

病态的部分在于:

有的人根本不願意勤奮,卻非習得了一種能力叫:

不能不勤奮,不能閑,不能不上進,不能讓自己太放松。

這就是陷入了完全置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情感需要于不顧的,強迫性勤奮,強迫性努力,強迫性上進。

這種強迫本質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什麼目标,而是監督自己不處在浪費時間,不處在不努力的狀态,不然就會對自己很不滿意。

這本質上是一種愚蠢的自虐,是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的典型表現。

為什麼你一閑下來就焦慮?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是一種“病”

研究顯示,“什麼都不做”本身,會讓10%的人産生負罪感。

因為ta們認為,休息就是工作的反義詞。

而在傳統社會文化裡,忙碌才是社會地位的象征。

你是完美主義者,或是“害怕失敗”

一些人很難放松或休息,是因為害怕一旦休息了,生活就會失控。

隻有當非常無聊的時候,ta們才會想到休息。

在這種無聊感的背後,存在着“更困難的感覺,比如孤獨、憤怒,或感覺被某個事情困住”。

你可能在“逃避自我”

許多無法放松的人即使休息,也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是“抱着手機刷到深夜”——但其實ta并沒有很想刷手機。

一直刷手機停不下來,既是不知道如何放松的原因,也是結果。

刷手機的目的,是分散注意力,為了“離自己遠一點”。

人們已經習慣于尋找分散注意力的東西,以至于無法忍受和自己共度一個晚上。

這是一種隐藏自我的方式,因為洞察自己需要心理空間,而所有這些分散注意力的技巧都是用來逃避自我的。

為什麼你一閑下來就焦慮?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是一種“病”

每個人是需要被需要,這種感覺讓我們有價值和力量即“我能幫助别人實作願望”、“别人重視并感激我”,這也讓我們感受到自己與其他人的聯結。

對于那些一停下來就焦慮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在工作中獲得“被需要感”。

因為隻有在忙碌時,他們才能體會到交流、互動、以及他人對自己的依賴。一旦停下來,他們就會陷入莫名的焦慮中。

他們的潛意識中,害怕被遺忘、不再被愛或者不具備價值。

他們以為自己享受的是忙碌,其實是人間煙火和溫情脈脈。

生活的意義、工作目标、與他人期待,這些讓我們保持忙碌。雖然有時候很世俗,但它們能讓我們感到存在的價值。

如果沒有這些事情可以去努力和付出,我們很容易陷入對自我有限性的過度思考中。

會強烈地感受到,生而為人的平凡與渺小,懷疑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甚至會陷入絕望。

為什麼你一閑下來就焦慮?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是一種“病”

看不得孩子無聊:“閑着有罪”的心理正在毒害多少中國家庭

慢養的孩子更會安排時間

時間的流逝是随時随地的,與其擔心孩子不懂得利用時間,全程監督着孩子看書寫作業。

不妨在合理引導的基礎上,讓孩子自由安排時間。

慢養的孩子更有創造力 有研究表示:

把孩子時間安排得無孔不入,應接不暇,會讓小孩失去創造刺激的能力,隻能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

試想,如果阿基米德泡澡的時候,是躺在浴缸裡背誦英語單詞。

那他怎麼會注意到浸入流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和排出流體重量的關系?

如果愛因斯坦沒有躺在沙發做白日夢,夢見自己搭着一束光馳騁,何來機會從這個白日夢中得到相對論。

如果牛頓忙到沒有時間躺在蘋果樹下打盹睡覺,又怎會去思考,這個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把我砸到。

亞裡斯多德曾說,想象力是發明、發現及其他創造活動的源泉。

而在所有人當中孩子的想象力比大人要豐富更多。

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去留白,讓孩子們擁有大把自由的時間去發呆,去體驗,去想象,就是呵護他們創造力最好的方法。

為什麼你一閑下來就焦慮?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是一種“病”

玩耍和睡眠一樣是一種基本的自然現象,玩耍的反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沒有玩耍的生活會面臨抑郁症、免疫系統下降等健康上的風險。

而且玩耍和大腦的情感和認知發展之間,也存在很密切的聯系,一些體育活動、繪畫等創造性的玩耍活動,不僅可以讓自己更開心,降低抑郁風險,還可以強化大腦模式,優化學習的過程。

很多人可能有過這樣的體會,埋頭在工作中的時候,覺得怎麼也沒思路,腦子就像被水泥焊死了一樣,等到周末出去玩耍,去做一些和工作完全不相關的事情時,思路又突然被打開了!

忙,其實是一種毒,會讓人上瘾。

讓自己閑下來,這需要更大的力量和智慧。

把自己從這個漩渦中拽出來。

說說閑的好處。

第一,修複功能。

人的身體、心理、頭腦都需要放松,不能一直處在疲憊狀态。

第二,思考功能。

一味的讓自己陷入到忙碌中,會讓自己處于“無腦”狀态,也就是找不到自己。

第三,恢複個體獨特的感覺能力,找到自己。

每個人本身的都是有自己的天賦和擅長所在的。這種天賦和擅長潛藏在我們的感覺裡。差别在于,有的人早早就把這種感覺給破壞了。

比如有的家長讓孩子學琴,孩子本來對彈鋼琴興緻勃勃,但是家長固定了每天6-8點彈2小時,晚上6-8點再彈倆小時,一周學會一首曲子。

彈鋼琴變成了一種任務,而不是一種沉浸在裡面的探索活動。

久而久之,孩子的興趣被磨損的厲害。

彈鋼琴成了一件為了家長才做的事。

為什麼你一閑下來就焦慮?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是一種“病”

接納自己的當下,就是最好的放松

嗯,就是深呼吸,慢慢來,嘗試可以數數字,“吸氣——呼氣”,一般可以做到7秒左右,如果你經常鍛煉身體,時間可以做到更長。

嗯,繼續深呼吸,和你的呼吸同在。

每一個呼與吸的當下,你都可以感覺到你的直覺。

隻是,多數時候我們隻是感受,而未覺知。

深呼吸這個動作本身,是感覺着自己的感覺,而覺知,就是你想要去探查的動作。

為什麼你一閑下來就焦慮?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是一種“病”
為什麼你一閑下來就焦慮?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是一種“病”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心理咨詢師、塔羅牌占蔔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教育訓練師。

陋室傾聽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緣。

紅塵來去散無痕,烹煮文字療人心。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命運如刀,讓我和你一起領教。

如需心理咨詢、塔羅牌占蔔、商務合作,請私信。

轉載請注明作者,商業轉載及紙媒用稿,請私信留言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