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句麗與高麗不同

很多人對高句麗和高麗進行了細緻的比對,結論非常明确。二者從起源、地理、民族、曆史、政治、習俗等各方面都不同。古人在文字上是很嚴格的,“句麗”與“高麗”根本就毫無關系,不過是有的中原文人以其發音相似,又都在東北,便主觀地認為二者相同而已。彙總《後漢書》、《三國志》、《北史》、《高麗史》以及相關的史料,可以得出下結果:

句麗的準确稱呼,應該是“高氏句麗”。也有稱其為溝婁、及溝婁、貊、大水貊等。大約公元前130年左右(西漢),由夫餘國一個叫高朱蒙的善射人,以高為氏,在東北纥升骨城建國。其國在松花江北流段及以南的地方,他們自稱是太陽的兒子,河伯的外孫(摘自《後漢書》、《三國志》及《北史》)。夫餘國出自古索離國,源自古息慎,是炎帝後裔。是以,句麗國也必定是炎帝後代,信仰太陽和火,崇尚紅色。句麗的國度起源于東北大平原的北部,是在東北中部從北向南發展的。經幾度興衰強盛時,頑強地在東北奮鬥,最盛時幾乎占據了東北和北韓半島的北部地區,曆時八百年左右。

《後漢書》載:句麗“相傳以為夫餘别種”,還說:“句麗一名貊,有别種依小水為居,因名小水貊” 。是以,句麗人是貊人,與東北南部的北韓人不同。

《三國志》載:“溝婁者,句麗名城也”,“句麗作國,依大水而居,……句麗别種依小水作國”。其中:

“句”字,《康熙字典》有解為:“音溝,俗作勾,曲也”。字典中解:“溝”字為:“水聲”,也有小的河流意思。顯然,不管是句,還是溝,在此處都是淙淙作響的、彎曲的水流意思,是表明句麗人居住地的特點。

“婁”字,也是中國古代東北人常見的名稱用字。《康熙字典》中:婁——系馬牛曰婁馬牛,意為多數;也是東北地名,江名,姓,星宿名等;另外,“離婁”是明目者,也有小、微等意思。

“麗”字原意應為“離”字,是大陸古代東北民族話語尾音中常發出的聲音“離”,是以東北人建國時常用的此字,如:索離、鐵離、句離、高離等。在中國先天八卦中,東方為“離”,包含的内容是:火、日、麗、豔麗、武士、紅色、為……。而東北這個的地方在古地圖中屬于東方,不是東北。這裡的人多數信奉太陽和火,是以“離”字是東北人很願意應用的文字。

到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句麗被唐所滅。

句麗國王“高”姓,建國前後,直到句麗滅國,從來都是以鴨綠江北的地區為主。隻在興盛以後,占領了鴨綠江南到大同江以北的大片土地。但這片土地,自古就是華夏不可分割的領土之一。在隋唐時期,句麗因受打擊,國都開始遷到現北韓平壤附近。但他們與當時半島的新羅和百濟不同,他們一直是華夏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百分之百的中國先人之一族。

鴨綠江南很大一片土地,從古至清朝都是中國當然的國土部分。句麗滅亡後,渤海國、遼國等都曾占有這個地方。後高麗曾想占有,但遼朝曆代也沒有給他們,金元兩朝動亂,這塊土地仍然屬于華夏(當時後高麗和後北韓都屬中國)。

句麗王朝雖然在北魏後期的靈太後時,曾被北魏冊封為“高麗王”。句麗滅亡後,最後一位國王高藏及後代也曾在一段時間内被唐朝冊封為“北韓王”。但他們的主要管轄區域都不在北韓半島上,而是東北南部遼東地區。特别是高藏以後,所轄地區隻是唐朝轄區内的屬地,都在遼東地區,并未過鴨綠江南。高藏當了遼東都督、北韓王,從唐朝回到遼東新城(現遼甯省撫順南部)就開始謀反。還沒等他發作,就被唐朝重新招回國内,安置在邛州(現四川省南部),直到死去。唐朝把高藏安葬在颉利墓的東側。颉利是突厥的可汗,因侵犯唐邊境,被唐軍俘虜,死在中原。

高麗國的曆史資料則詳細些,是在公元918年(後梁末帝貞明四年),由新羅人王建在鴨綠江以南的半島北部地區建立。這個地區,曾是純粹的古高麗(古北韓)、三韓、新羅國等傳統地區。後高麗人是純粹傳統的古高麗(古北韓)後裔。句麗滅亡前,古高麗人曾經曆了三韓、新羅的過渡階段。句麗存在時的後期,對應的是新羅國,但新羅被句麗擠壓得隻占半島東南一部分地區。

從高氏句麗滅亡,到王氏高麗成立的250年時間中,這裡主要是新羅的地界。雖然高句麗後期,特别是滅亡前,有部分高句麗人可能逃跑到這裡。但因句麗與新羅屬于世仇,且當時新羅和唐朝聯盟共同打擊高句麗和百濟。而位于半島西南部的百濟在句麗滅亡前三年,就已經被唐軍滅亡且占領。是以高句麗人逃向半島南方的可能極小,到新羅的人應該更是極少。即便有部分句麗人逃到新羅和唐軍占領區,也決不會成為這裡人的主流。在這裡生活的人,必定還是原土著古高麗人(古北韓人)、三韓人及新羅人為主。是以,一部分新羅人建立的王氏高麗國,存有原句麗人的成分可能性是極小的。也就是說,在高麗人的族群中,不可能存在原句麗的族群。

半島西南方的百濟故地,雖然百濟與句麗同根同源,但當時被唐朝軍隊完全控制。唐軍是為打擊句麗,才占領這個地方的,不可能允許滅亡的句麗人向這個方向集聚。是以,句麗人滅亡時,往半島西南逃的可能性基本沒有。既,這個方向,也不可能出現句麗人。

北韓半島南方,在百濟和句麗滅亡後,被新羅人填補空間,最後直到鴨綠江南岸都成為新羅的國土。但在唐軍撤出後,百濟很快又複活,是以半島西南部,仍然被百濟控制。半島北部則很快被渤海國占領,新羅又退到半島南部地區。到公元918年,高麗國在新羅北部成立。并于公元935年,高麗國徹底滅掉新羅國,第二年又滅掉百濟國,統一了北韓半島。

高麗國人,主要來自新羅。新羅來自辰韓和弁韓,其祖源是古辰國。古辰國是古高麗(古箕子北韓)的分支,古北韓是周武王冊封箕子為高麗侯的地方。箕子北韓也叫古高麗,國民主要是純北韓人。箕子北韓後來被燕人衛滿奪取,成為衛滿北韓。箕子的後人則以韓姓藏于民間,并建南韓于海島上。待衛滿北韓被漢武帝滅亡後,島國的韓人移至北韓半島,成為後來的南韓,既三韓(馬韓、辰韓、弁韓)人。

《後漢書》、《三國志》、《北史》等書都是說:在衛滿北韓時期,句麗國在古北韓(古高麗)北部成立。是以說,古高麗(古北韓)和句麗國,曾同時存在于現在的東北地區,充分說明二者是兩個不同的國家。

從前面所說的内容,北韓出于王儉,王儉是黃帝嫡二子昌意後人。是以古北韓(古高麗)也是黃帝後裔。到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北韓。并分北韓為玄菟、樂浪、臨屯、真番四郡時,句麗國并沒有被消滅。而是被漢武帝設為句麗縣,歸玄菟郡管理,仍然由原高氏家族集團繼續上司和管理他們自己的地區。

公元918年建立的高麗,先後于935年(後唐末帝清泰二年)滅新羅,在公元936年(後晉高祖天福元年)滅百濟,使半島三合為一。從此,在高麗國内又增加了夫餘人的後裔——百濟人,再加上先後投向北韓地區的漢人、靺鞨人、濊貊人、及契丹人等,高麗民族成為一個以北韓人為主的大雜合民族。

直到公元1392年(明太祖洪武25年),李成桂滅王氏高麗,自立為王,改名為北韓。1393年(明太祖洪武26年),明朝封李成桂為北韓王,使篡權的李氏北韓合法化。

高麗之名并非新羅人王建建國時的獨創,而是利用了古代箕子的封号,利用了王氏是古北韓人先祖的有利條件,在古高麗滅亡一千多年後建立的新國度。

高麗國與以東北地區中部為主的句麗不同,一直未過鴨綠江北。是土生土長的北韓半島風俗和國度,但其文化則是百分之百的華夏民族遺傳。

古高麗(古北韓)國,特别在箕子北韓時期,曾包括東北南部和北韓半島,甚至達到醫巫闾山南部地區。

句麗國強盛時,除東北中東部地區外,也包括了東北南部和北韓半島北部的大部分地區。是以,有些中原人習慣地以地名稱呼“句麗”為高麗。

但是:

句麗是濊和貊人後裔,起源于東北中北部。

高麗是古北韓人後裔,起源于北韓半島中部。

二者活動地區雖然有重複的地方,特别是後期的句麗王曾經被北魏皇朝冊封為“高麗王”稱号,但二者不同之處是決定性的,不能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