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互通立交土地綜合利用方法

作者:公路工程技術

房建功

山東迅馳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以城區某互通立交受征地條件限制及地方發展需要等因素影響下的土地綜合利用為執行個體,介紹該互通對土地綜合利用的思路和方式,并對互通立交土地資源綜合利用方法進行探讨。

關鍵詞: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土地資源;綜合利用;

作者簡介:房建功(1976—),男,山東臨沂人,研究方向為公路橋梁。;

引言

高速公路與城市道路互通立交的建設,為城區、城鎮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動力,不僅有助于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也解決了城鎮居民跨區域遠距離的通行需求,也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形象,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1]。現階段城市發展受土地資源的制約越來越明顯,尤其在市區、城區等重要地段。互通立交的修建必然對占用較大面積土地資源,應在滿足各種規範名額的要求下,科學合理布設互通立交的象限位置。選用滿足規範的各種線形名額,盡量充分利用所占用的土地資源,節約占地面積,為城市周邊的發展預留白間。

1 工程概況

龍山互通立交被交路為省道,為一級公路,南北走向,路面寬度32 m。根據互通區地形、地物以及預測交通量,采用主線上跨被交路、上跨匝道的A-B型雙喇叭樞紐互通立交。收費站位于主線與被交路相交西北象限内,收費站采用3進7出,設1進2出ETC車道。

2 設計标準

(1)匝道最小設計車速為40 km/h。(2)匝道路基寬度為單向雙車道10.5 m、雙向雙車道19.5 m。(3)匝道最小平曲線半徑為60 m,回旋線長度≮50 m。(4)最大縱坡4%,凸形豎曲線最小半徑為900 m,凹形豎曲線最小半徑為900 m。(5)主線設計車速為120 km/h,單車道加速車道采用平行式,最小長度230 m,漸變段90 m;減速車道采用直接式,單車道最小長度145 m,漸變段長度100 m。

3 制約因素

為綜合利用龍山互通圈内土地資源,避免拆遷某高鐵項目部辦公樓及省道道路兩側三處輔道所占壓房屋,調整F匝道線型,增設F匝道橋及F匝道擋牆收坡處理;調整北側輔道位置,避讓征拆難點,輔道由原設計A匝道AK0+750.0通道下穿改為穿越F匝道橋通行,同時調整原A匝道AK0+750.0通道尺寸。

為充分利用龍山互通G匝道、A匝道及被交路省道之間三角區域,增設A匝道左側、G匝道左側路肩擋牆,将輔道壓縮至A匝道擋牆附近。同時考慮土地綜合利用,取消收費站辦公區後,收費廣場填土高度較高,需增設下穿應急通道,友善收費員進出收費站。原設計交警ETC用房在收費站進口側,不利于交警工作需求,需對房建位置進行調整,調整至收費站出口處,收費站出口側填土高度較高,且擋土牆已施工完畢,需增設填平區進行處理。

4 土地綜合利用方案

(1)取消原A匝道收費站辦公區,綜合利用附近既有建築群落,并增設1處下穿A匝道應急通道。(2)為在A匝道收費廣場車輛出口側附近增設交警ETC專用房,需在A匝道收費廣場區域左側已施工擋牆西側增設填平區。填平區采用設定30 cm C30混凝土擋闆并回填泡沫輕質土進行填築。将原A匝道擋牆外側排水溝改至擋闆外側,填平區路面形式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結構為26 cm C30水泥混凝土+20 cm水泥穩定碎石。(3)為避免拆遷某高鐵項目部辦公樓、省道北側2層建築、省道北側結構物及減少輔道占壓面積,調整F匝道平、縱線形,并局部壓縮F匝道起點區域右側硬路肩,在高鐵項目部辦公樓增設1座(跨徑12m+16m+12m)現澆F匝道橋。(4)在F匝道兩側三處增設懸臂式路肩擋牆,進行收坡處理,北側輔道由原設計A匝道通道下穿改為穿越F匝道橋通行。同時,将A匝道原1~10 m預應力混凝土空心闆汽通改為1~6 m箱通;優化調整北側輔道線型,在A匝道左側、G匝道左側增設懸臂式路肩擋牆,進行收坡處理,将輔道壓縮至A匝道擋牆附近。(4)為避免征拆省道南側2層建築房屋,局部壓縮A匝道起點區域右側硬路肩,優化調整南側輔道線型。(5)泡沫輕質土具有輕質性、重度和強度可調節性、自流性、直立性、易開挖及施工便捷性等特性。對于互通收費站邊已征地的三角區域綜合利用,考慮收費站路側已設定路肩擋牆,且擋牆較高,三角區域壓實困難等因素,采用設定混凝土擋闆、澆築泡沫輕質土回填處理。見表1、表2。

表1 泡沫輕質土技術名額 下載下傳原圖

互通立交土地綜合利用方法

表2 泡沫輕質土路基實測項目 下載下傳原圖

互通立交土地綜合利用方法

注:表中Q1、Q2分别為路堤、路床部位抗壓強度規定值或設計值[2]。

5 結語

對于互通立交區域内的土地資源,影響因素主要有征地拆遷、地方企業廠房發展、政府職能部門訴求、土地長遠規劃需求等,需要綜合考慮互通區内的多種因素。在滿足規範要求下,通過采用局部優化線形、增設路側擋牆、調整輔導位置、采用泡沫輕質填料回填收坡、增設橋梁預留發展廊帶等方法,可以有效地規避難點,達到綜合利用互通區土地資源目的。該立交已通車近3 a,互通服務運作良好,周邊環境相宜。

參考文獻

[1] 覃兆柳.城市道路互通立交特點解析及設計探讨[J].防護工程,2018(9).38-5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氣泡混合輕質土填築工程技術規程:CJJ/T 177—2012[S].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2.

互通立交土地綜合利用方法

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有部分内容來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之用,禁止用于商業用途,如無意中侵犯了哪個媒體、公司、企業或個人等的知識産權,請聯系删除(郵箱:[email protected]),另本頭條号推送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頭條号營運方無關,内容真僞請讀者自行鑒别,本頭條号不承擔任何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