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陵龔氏後裔在龔氏發祥武陵郡駐地開展追憶探索研讨活動

原标題:武陵龔氏後裔在龔氏發祥武陵郡駐地開展追憶探索研讨活動

中華龔氏網湖南電(特約通訊員龔橋學 龔繼強)11月7日,難得的深秋陽光,溫柔而明媚,以探索武陵堂龔氏文化研究為主題大會,在湖南漢壽泉田灣召開。來自深圳、韶關、長沙、益陽、南縣、安化、沅江、桃源和漢壽等地30多位龔氏後裔齊聚一堂,共話武陵堂龔氏文化的古往今來。

武陵龔氏後裔在龔氏發祥武陵郡駐地開展追憶探索研讨活動

歲越千年,道德經逐漸成為龔氏後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經典。龔氏文化園建在泉田灣自家土地上,“功德千秋”龔氏文化走廊,蔥郁的花草和樹木,先祖紀念碑,肅穆莊嚴,我們一起拜過先祖。置身文化園,可以親眼感受曆史的厚重,能夠聞到600多年穿越時空的曆史氣息,也能目啫從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以來,龔氏先祖龔必先、龔必元從益陽修山遷移泉田灣,其子孫在此繁衍生息,傳承不止,并将龔氏文化發揚光大。

武陵龔氏後裔在龔氏發祥武陵郡駐地開展追憶探索研讨活動

我們流着同樣的血液,見面自然、親切和默切,簡單互相介紹後,泉田灣宗親緻辭熱烈歡迎各地宗親來參加武陵堂龔氏文化研究會。并介紹前期推動龔氏文化研究所作一些工作,着重談了龔氏文化研究規劃和設想,籌備成立武陵堂龔氏文化研究會(院),籌備武陵堂龔氏宗祠建設。

武陵龔氏後裔在龔氏發祥武陵郡駐地開展追憶探索研讨活動

中華龔氏曆史文化研究院秘書長龔求山發表重要講話,對泉田灣前段所作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和表揚,常德古稱武陵,武陵因其人文曆史厚重而影響深遠,武陵厚重是全國性的武陵;他高瞻遠矚提出後一段武陵堂龔氏文化研究方向和希望,并表示為武陵堂龔氏文化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援。

武陵龔氏後裔在龔氏發祥武陵郡駐地開展追憶探索研讨活動

深圳企業家龔恩能,以企業家的思維提出:武陵堂龔氏文化的研究和打造,要立足于武陵當地的人文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外來文化可借鑒和參照。

武陵龔氏後裔在龔氏發祥武陵郡駐地開展追憶探索研讨活動

泉田灣龔氏文化園展現:舍小家為大家,抗日英雄的故事蕩氣回腸,先烈事例值得我們緬懷。

老洞美麗傳說神奇久遠,相傳老洞常年水波清澈,深潭與洞庭湖相連,從未幹枯,灌溉着龔氏賴以生存的土地;龔氏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尋,從未停止。

武陵龔氏後裔在龔氏發祥武陵郡駐地開展追憶探索研讨活動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何處去?溯源最深沉的曆史,緬懷青山安息的先祖,開啟我們的未來。

耕讀傳家,孝友繼世;荒蕪的學校,曾是龔氏宗祠回龍庵,一代又一代龔氏在此,讀書求知,勤奮求進;讀書改變命運,光宗耀祖。雜草處有一塊功德碑,記載着龔氏子孫捐贈建校的故事。

武陵龔氏後裔在龔氏發祥武陵郡駐地開展追憶探索研讨活動

有水的地方有靈氣,一灣滄浪水,便将風水寶地泉田灣勾勒出來;滄浪河,屈原曾行吟在這裡與漁夫留下千古絕唱:“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縷;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我不知道當年老祖宗是否懂看風水?龔氏後裔在此世代德修,勤耕勤讀,鄉風淳樸,英才輩出。

武陵龔氏後裔在龔氏發祥武陵郡駐地開展追憶探索研讨活動

杯中喑香浮動,空氣中清香四溢。桃源宗親相邀,中午酒香飯香還留在唇齒之間,我們來不及休息,車輪滾滾,浩浩蕩蕩,奔向心中的桃花源。

武陵龔氏後裔在龔氏發祥武陵郡駐地開展追憶探索研讨活動

桃源馬宗嶺龔氏宗祠,小巧精緻恰到好處,但很莊重。龔氏文化上牆,龔氏文脈,一目了然。

武陵龔氏後裔在龔氏發祥武陵郡駐地開展追憶探索研讨活動

桃源回龍奄龔氏宗祠,前坪有幾顆二百多年的老樟,繁茂的枝葉,為龔氏子孫遮陽避雨,靈性的老樟庇護着龔氏子孫,宗祠建成後,承蒙祖德,有3位龔家子弟考入清華大學。

武陵龔氏後裔在龔氏發祥武陵郡駐地開展追憶探索研讨活動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大凡流傳的宗族文化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作為龔姓子孫,有幸參加武陵堂龔氏文化研究會,而感到自豪!

URL:https://www.gongqq.com/a/8434.html

作者:龔橋學 龔繼強

供稿:湖南省龔氏協會

編審:龔國林 龔旭群

編輯:龔進軍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龔氏網傳媒有限公司獨家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

來源:中華龔氏網湖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