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藍營年底選舉穩了?台媒:國民黨有挾現任優勢,民進黨翻盤難

本文内容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删除。

中國國民黨今年年底的九合一選戰備受矚目,該黨昨日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造勢活動。這次選戰與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除了民進黨在屏東縣長選舉中進行初選,其它所有選區都授權中央黨部直接征召候選人,這也意味着黨主席要承擔提名的全部責任。這一獨特的選舉方式使黨内産生了分歧,成為選情的一個重要變數,盡管如此,國民黨仍然占據着現有縣市長席位的優勢,而民進黨要實作翻盤,面臨着巨大的挑戰。

去年,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自立軍令狀,承諾要至少維持目前的14個縣市長席位,并争取“六都”過半。為兌現他的競選承諾,朱立倫不僅強勢主導了自己的故鄉桃園市長提名,還派遣了黨智庫執行長柯志恩和副秘書長王育敏前往一些艱難的選區,開疆辟土。

藍營年底選舉穩了?台媒:國民黨有挾現任優勢,民進黨翻盤難

與此同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在今年的選舉中發揮了強大的影響力,親自主導了縣市長候選人的提名。她不僅力挺所謂的“小英男孩”林智堅競選桃園市長,還讓防疫指揮官陳時中不顧疫情仍在持續延燒的情況下,空降參選台北市長。

總體來看,國民黨在大多數縣市仍然占據優勢地位,而民進黨隻在南部的四個縣市占據領先地位。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現任縣市長在執政績效方面表現出色,他們擁有執政的優勢,并且沒有出現嚴重的失誤。對于挑戰者來說,要想成功挑戰現任縣市長并不容易。

一些縣市的選情變得尤為激烈,特别是在現任縣市長任期屆滿的選區,比如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苗栗縣、新竹市、南投縣、屏東縣和馬祖等地。候選人之間的競争加劇,北台灣的選情變得更加複雜。

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藍綠雙方都出現了内部競争的情況。例如,桃園的民進黨前立法委員鄭寶清不惜被開除黨籍,也要參選;國民黨在苗栗也發生了分裂,擁有地方組織力量的議長锺東錦也有意參選,使得桃園和苗栗的選情變得更加複雜。

台北市和新竹市成為藍綠白三方争奪的焦點,高虹安和黃珊珊在民意調查中表現出色,使得這兩個選區的選情變得緊張,最後關頭是否出現棄保将成為勝負的關鍵。

随着選戰進入倒計時,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影響選舉結果。藍綠兩黨的主席是否能夠赢得選民的支援,将成為關鍵因素。年底選舉即将到來,一項最新的網絡民調顯示,中國國民黨的政黨看好度達到44.3%,遠遠領先于民進黨的14.6%和群眾黨的5.3%。此外,高達54.1%的選民表示他們一定會回到家鄉投票,這一結果顯示年底選舉藍營相對樂觀。

啟示:

這篇文章探讨了台灣年底九合一選戰的情況,特别是中國國民黨和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中的競争。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黨内分裂局面:本文提到藍綠兩黨都出現了主席主導提名的情況,這導緻了黨内分裂局面。這表明在政黨内部,上司層的權力争奪可能會對選戰産生重要影響。在政治競選中,黨内團結和合作對于獲勝至關重要。

現任者的優勢:現任縣市長在多數地方占據優勢,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有執政經驗,能夠展示出績效和政績。這表明選民傾向于支援已經在位的政府,除非有強有力的挑戰者能夠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競選攻勢:一些選區的競選攻勢非常激烈,尤其是在北台灣。這反映了政治競選的激烈性,候選人需要在競選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吸引選民的支援。

主席牌影響:本文提到藍綠兩黨的主席都在提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表明政黨領袖的聲譽和影響力可能會影響選民的選擇。選民可能會考慮主席的上司能力和政策傾向來決定他們的投票。

民意調查:最新的網絡民調結果顯示中國國民黨在政黨看好度上領先,這可能增強了藍營的信心。然而,選舉結果很難預測,因為在競選結束前,各種因素仍可能影響選民的決策。

總結:

今年的台灣年底九合一選戰具有許多特點和挑戰。首先,黨内分裂局面在藍綠兩黨中都出現,這可能會對選戰産生重要影響。上司層的權力争奪和内部分歧可能會削弱政黨的團結,進而影響他們的選戰表現。

其次,現任縣市長在多數地方占據優勢,這表明選民更願意支援已經在位的政府,因為他們可以展示出執政經驗和績效。挑戰者需要提供強有力的理由來說服選民改變他們的選擇。

第三,競選攻勢激烈,尤其是在北台灣的選區。這表明候選人需要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吸引力,以争取選民的支援。政治競選需要精心策劃和實施,包括有效的選民接觸和宣傳活動。

此外,政黨領袖的聲譽和影響力也可能在選戰中起到關鍵作用。選民會考慮主席的上司能力和政策傾向來決定他們的投票。是以,政黨領袖需要在競選中展示出自己的上司才能和政治智慧。

最後,雖然最新的網絡民調結果顯示中國國民黨在政黨看好度上領先,但選舉結果仍然不确定。在競選結束前,各種因素仍可能影響選民的決策,包括候選人的表現、選戰中的意外事件和選民的最終考慮因素。是以,選戰的勝負仍然有待觀察,選民需要睜大眼睛,選賢與能,以確定選出最适合的候選人來上司他們的縣市。

以上内容資料均來源于網絡,相關資料,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就以上或相關所産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本文作者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