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企業是否能有效進行數字資産管理,需要先評估這幾個名額

作者:特贊|Tezign

經常聽到企業的IT或數字化部門說:“我們幾年前上線了某數字化系統,但一直沒怎麼用起來...”“業務部門抱怨工具不好用,我們在考慮要不要把舊工具換掉...”

在内容數字化科技發展較早、行業較成熟的歐美,品牌在部署技術工具前,會先做内容數字化成熟度評估,找出企業在基礎設施、流程管理、人才儲備、專業技能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看看品牌自身是否具備接受數字化新工具的“軟實力”,再制定數字化轉型政策,讓技術工具被用起來、用的更好。這就好比在遊戲裡的更新打怪,在練級進階之前,先評估各項技能是否完備,有針對性地完善不足的地方,然後再有精良裝備加持,更新打怪的進階戰也就十拿九穩了。

Q:品牌應該在什麼時候做“内容數字化成熟度評估”?

A:建議在立項内容數字化項目之前;在部署了内容數字化工具後的6個月裡發現系統工具使用地不好的時候,做評估。

Q:由誰來評估?

A:可以選擇企業自測,通過問卷調查方式開展内部調查;或者找外部服務供應商進行深度調研訪談;亦或者把企業自測和外部供應商調研相結合,評估診斷的結果會更全面、更客觀。

接下來,就展開說一下“内容數字化成熟度模型”的4個評估次元。

第一評估次元:人

這個次元是指内容數字化建設的決策者、實施者、應用者。通過對“人員”的現狀評估,可以衡量内容數字化項目的目标建構、員工對新方式/新工具的認知和接受意願,以及項目落地和持續推進時所需的人力和技能儲備。

企業是否能有效進行數字資産管理,需要先評估這幾個名額

第二評估次元 - 内容

對“内容”的評估,包括品牌素材以及相關的資訊與資料,主要評估與内容相關的産品資訊、内容标簽、版權資訊、内容複用的統計資料等。

企業是否能有效進行數字資産管理,需要先評估這幾個名額

第三評估次元 - 流程

有了‘人’和‘物’(即内容),需要有業務流程和協作機制把‘人’和‘物’串聯起來。對‘流程’的評估,主要包括組織内外的業務流程、溝通機制、現有制度及實施的透明度、效果評價标準等。

企業是否能有效進行數字資産管理,需要先評估這幾個名額

第四評估次元 - 技術工具

這個次元的評估,不隻局限于數字化工具本身,還包括企業對資料安全、合規管控、系統之間的對接內建情況、技術項目管理能力的評估。

企業是否能有效進行數字資産管理,需要先評估這幾個名額

以特贊服務過的國内乳品行業某頭部品牌為例,分享一下這個品牌在完善内容數字化“軟實力”的最佳實踐範式:

2019年初,該品牌的數字化中台部門通過内容數字化成熟度評估,診斷出員工意識和管理流程的成熟度沒有達标,在部署新工具前,先提出了2大“預更新”方案 - “認知更新”和“管理更新”:

  • “認知更新”,即“内容營銷的思維更新:通過建立内容營銷認知教育訓練體系、内容投放平台玩法賦能體系、創意設計教育訓練體系等人才培養措施,鼓勵員工的數字化思變和擁抱數字化工具的心智建立。
  • “管理更新”,即“組織管理體系優化更新:從0到1建立一系列的内容管理規範,如:内容審批規範、内容傳遞入庫規範、内容标簽詞庫和更新标準、内容分發稽核規範、内容誤用預警機制等。

2019年底,在完成了這兩個“預更新”後,該品牌開始加快數字化技術工具的布局;在2021年10月,啟動品牌“内容中台1.0”,并在2022年8月順利完成“内容中台2.0”更新。

回歸本質看問題:有的企業在做品牌内容數字化更新立項時,其實已經采買了一些技術工具,因為“不好用”或“用不起來”而認為這是工具本身的問題,工具成了數字化更新卡點的替罪羊,這種對“工具不好用”的定性判斷其實是片面的,底層原因是品牌接受、使用數字化工具的“軟實力”還不具備。

企業是否能有效進行數字資産管理,需要先評估這幾個名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