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從慈善事業了解中國社會百态?

作者:YCsky

慈善事業是一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狀況。縱觀中國慈善史,從中可窺中國社會之一斑。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中國古代沒有西方福利國家的傳統。在古代社會,一小部分社會上層人士占有絕大部分生産工具和物質财富,而社會下層的廣大群眾則無立足之地。正是因為存在這些赤貧階層,才使統治者為維持其統治,對貧窮無告者實行一定救濟。貧富懸殊是中國古代慈善事業存在和發展的社會根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慈善事業的發展。官方一些帶有慈善福利性質的政策和活動是出于維護統治的需要,而不是把她當作一項社會事業,而且這些政策和活動都是因人而興,因人而廢。民間的慈善活動則是出于人性的憐憫之心。

如何從慈善事業了解中國社會百态?

民國初年慈善協會向災區施放粥食

二、中國古代兩性地位非常不平等。漢唐之時,由于男子賦役、徭役繁苛,而男兒長大後需分家産,易使家道陷入窘境,故溺男嬰之風盛行;明清兩朝,受男尊女卑、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故溺女嬰之風又熾。明清之際的溺女成俗,是深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思想的影響。盛行溺女之風不利于社會發展,引起統治者關注。為了遏止這種陋俗,一些有識官紳先後建立育嬰慈善機構,及至清代,慈幼機構已遍及全國各省各府州縣。盡管統治階級為了照顧寡婦、節婦和貞女,也興建了一些善會善堂,如清節堂、恤嫠會。這些善會善堂雖然扶助救濟婦女,但同時他們更重視婦德,進一步加強對婦女的精神控制,是封建倫理綱常的守護者。在男權社會體系中,婦女的社會地位往往被湮沒在家庭之内。婦女慈善也并未認為是獨立的社會活動。盡管婦女慈善活動早已超越家庭,但因她們的慈善行為通常是由内到外順序依次擴充,即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首先緻力于宗親慈善,其次才是開放的慈善。婦女慈善活動主要表現在賦食贈衣、助婚、慈幼、恤孤、公益事業等五個方面。

如何從慈善事業了解中國社會百态?

纏足是中國古代對女性的束縛

三、傳統道德觀念的瓦解。“重義輕利”、“貴義賤利”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明清時期,在開展慈善事業的過程中,A錢舞弊的現象非常嚴重。一些無恥之徒,借舉辦慈善活動為名,謀一己之私利,使真正需要救濟的人被摒諸門外。這反映了傳統道德觀念的下滑。

四、社會階級的變化。商賈在傳統社會中一直處于四民之“末”。他們盡管經濟富裕,但政治和社會地位極低。在明中葉後,中國早期的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市民思想發生轉變,商人成為地方赈濟活動的重要力量。不少商賈在緻富之後,便踴躍捐輸參與慈善公益事業。在衆商中,徽商以仁義著稱,其慷慨解囊之舉曆來為人們所稱頌。同時,儒生為主的衿紳階層本來處于中國傳統民間社會的上層,但懼于康幹時期“文字獄”和禁止文人結社的高壓政策,遂潛心考據,少問民間疾苦,在民間慈善活動中逐漸喪失了主導地位。

如何從慈善事業了解中國社會百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