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作者:軍武次位面

《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巴以沖突開始超過三個星期,中東國家和域外國家你方唱罷我登場。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這不前天,土耳其又舉行了五十萬人的群衆集會,埃爾多安在集會上面對以色列發出了最強音。他不僅将此次巴以沖突定義為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教世界的文明沖突,還将以色列定義為類似于現代十字軍國家的入侵者、外來戶。毫無疑問,這是土耳其在這盤中東棋局中,發出的最為明确的入局信号。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而随着土耳其的入場,中東這一地緣政治的大棋盤,或者說破碎地帶,已經有多少大國、多少強國,圍繞着新月沃地和耶路撒冷,這一中東地緣政治的核心地帶,開始了自己的戰略布局,發揮了自己的戰略作用。中東地區現在毫無疑問,正在進入逐鹿中原的戰國時代。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那麼,中東的地緣政治特征究竟是怎樣的,地緣政治鬥争呈現出怎樣的圖景,中東國家和域外國家分别處于何種地位,而最後的霸主又可能屬于哪一個國家呢?

中東的地緣政治

地理意義上的中東地區,也就是西到達達尼爾海峽,東到伊朗和阿富汗邊境,南到葉門和阿拉伯海海濱,再到西奈半島和埃及的廣袤土地,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我們在評價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意義時,往往需要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地理上來綜合予以考量,而中東地區的重要性則展現在如上所有方面: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在地理角度上來講,中東地區是連接配接東西方兩大地緣政治闆塊的重要支軸,曆史上的絲綢之路,正是從中亞逶迤前行,到達兩河流域後進入安納托利亞山地,最後進入東羅馬帝國境内的。即使是現在,中東地區也依然是陸地溝通東西方的最短、最有效的路線;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從經濟上來講,中東地區以其天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是毫無疑問的對任何一個現代國家都極其有用的資源富集區。現代社會化學工業的運轉,離不開石油和天然氣的存在,中東地區在這一方面的戰略優勢難以取代,尤其是對于我們而言暫時還難以取代;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從軍事上來講,中東地區顧名思義,是從東亞到歐洲,從東亞到非洲的中間地帶。如果要從歐洲向東亞,或者東亞向非洲實施遠端、跨洲際戰略投送,那麼中東地區就是繞不過去的中轉站和存在點,何況中東還有霍爾木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兩大戰略通道;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從政治來講,中東地區目前缺乏有力的地區主導型強國,但其卻擁有極其雄厚的意識形态方面的資源。作為世界兩大重要宗教發源地,中東地區坐擁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多座聖城,考慮到全世界範圍内基督教體系和伊斯蘭教體系人口數量,中東地區在政治上的意義不容小觑。

中東的各方勢力

明确了中東地區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意義,那麼,中東地區在地緣政治鬥争上,呈現出怎樣的圖景呢?大伊萬将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鬥争圖景,稱之為一種十字型或者棋盤型圖景。在區域内相對有力的、具備一定棋手潛力的國家,分别位于中東地區這一戰略棋盤的四邊,而鬥争的核心,則是為了争奪中東地區黃金地帶的新月沃地。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所謂的新月沃地,從西奈半島北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開始,橫亘北部的黎巴嫩和叙利亞海岸,到北部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最終綿延到波斯灣海濱。這裡涵蓋了中東地區最為肥沃的土地,有從波斯灣到地中海最短、地理條件最好的交通線,在兩河流域和靠近波斯灣區域則有作為資源富集區的油田,新月沃地的最南端則是耶路撒冷。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如果我們把中東地區和古代中國的地緣戰略格局相提并論,那麼,新月沃地,這片同時具備資源富集區、重要交通線、重要政治影響力、人口密集區等多個地緣政治特征的區域,就是中東地區毫無疑問的中原地帶。任何中東國家想要成為中東的主導力量,能夠掌握新月沃地是重要标準,中東各國在新月沃地争奪主導權的過程,好比古代中國周邊勢力逐鹿中原的過程。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在中東這塊地緣政治的棋盤上,位于棋盤四邊的有四個強有力的、區域而非全球性質的棋手國家,在棋手國家之下,又存在着幾個次一級的力量。但是中東地區作為一個相對破碎、缺乏區域主導力量的地緣政治大區域,天然受到外來勢力的影響,目前存在兩個域外大國作為足以影響棋盤内力量的重要因素。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我們現在看到的中東地緣政治的棋手國家,北部國家以土耳其為代表,東部國家以伊朗為代表,南部國家以沙特為代表,西部國家以埃及為代表,這四個國家位于棋盤的四邊。這四個國家之下,又有一些次級力量,比如夾在沙特和以色列之間的約旦,位于沙特周邊的另外一些海灣國家,位于伊朗北部、裡海東岸的阿塞拜疆。而作為新月沃地的支軸國家,或者說各方争奪的焦點,從伊拉克開始,到叙利亞沙漠,往南延伸到黎巴嫩,最後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結束。所謂的支軸國家,按照布熱津斯基的定義,本身不具備地緣政治棋手所應當具備的實力,也沒有相配套的意圖,它的戰略意義隻能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資源禀賦等等客觀因素而展現出來。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除了棋手國家、次要國家和支軸國家,中東地區還有兩個域外大國其戰略存在不容小觑:

其一是俄羅斯,蘇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幾乎全盤放棄了在中東地區的地緣存在,實施了大規模的戰略收縮。其結果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俄羅斯在中東地區、尤其是作為核心地區的新月沃地,戰略影響力下降到了最低限度,隻在叙利亞有少量軍事力量可苟延殘喘,無論是土耳其還是伊拉克亦或是伊朗,俄羅斯事實上都毫無戰略影響力可言。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但是在2012年開始的叙利亞戰争中,俄羅斯敏銳地抓住了戰略機遇,靠有效地撐住叙利亞阿拉伯共和國,成功地在中東地區打入了一個楔子。不僅複活了拉塔基亞等地的俄羅斯軍事基地,更是讓俄羅斯在中東地區重新擁有了話語權,目前俄羅斯在叙利亞問題上幾乎占據了主導地位。當然,俄羅斯對于中東問題的幹涉,本質上是基于軍事存在帶來的安全問題的話語權,在其它方面,比如經濟發展和資源開發上,俄羅斯的話語權相對來說弱些。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其二是美國,美國在中東戰略棋局上的地位毋庸置疑。我們之是以在中東的棋手國或者次要國家都沒有提到以色列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以色列這個國家與其說是一個獨立國家,倒不如說是美國的意志在中東的展現,或者說它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現代版的十字軍國家。西方國家在它的身上,寄托了控制聖城耶路撒冷的宗教情結,也寄托了美國作為一個外來國家,控制新月沃地南部以防止中東地區出現一個新的、主導性的地緣政治強國的戰略訴求。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是以,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中東地區之于美國,在全球戰略上具備雙重意義:其一是通過美元和石油的結合體,控制住中東地區的資源富集區域,為美國的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服務,畢竟我們都知道,美元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石油挂鈎的;其二是通過在中東地區打入以色列這樣一個楔子,控制住新月沃地的南端,将中東的整體性從中部直接割裂,避免在中東地區出現一個可以掌控新月沃地全部區域。進而在中東占據主導地位的大國,維持中東地區的破碎化,是美國的戰略目的,而以色列又是其中的題眼。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那麼,中東地區的四個區域棋手國家,一些次要國家,四個支軸國家,兩個域外大國加上一個以色列作為代理人,究竟誰才能成為未來主導中東的霸主呢?

無緣中東霸主的勢力

一些次要國家都不用考慮了,其次要排除的則是兩個域外大國包括以色列。美國和俄羅斯在中東問題上存在的弱點,是力量投送比較有限,要在一個地緣政治大區内建立起足以左右區域局勢的主導性力量,需要考慮到多種因素。比如投送的距離因素,比如投送的力量因素,比如大區内部和域外國家之間,是否天然具備一定的戰略聯系,比如所在國的戰略意圖因素等。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對于俄羅斯來說,目前俄羅斯的戰略重點,正如我們所說,按照重要性排序的話,分别是歐洲方向和中亞方向,以及遠東方向。在中東和非洲地區的經營并不是它的主要方向,且這些經營多以破壞性而非建設性經營為主,也就是確定區域不受到其它域外國家的影響。這使得俄羅斯在中東地區,能夠保持住叙利亞沿岸的存在點已屬不易,無法在中東地區建立起主導性的力量。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美國和以色列的問題同樣突出,其實美國在2003年打的伊拉克戰争,以及随後的伊拉克民主樣闆房項目,倒是可以被視為美國試圖在中東地區建立起主導性秩序的一大嘗試。但毫無疑問這一項目最後玩砸了,順帶證明美國在中東地區缺乏有效的依托和抓手,單單是宗教沖突就足以讓美國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這和美國在歐洲地區遭遇到的情況完全不同。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是以美國現在在中東地區實施的地緣戰略:一是抓住重點,那就是抓住沙特王室,繼續確定海灣地區石油資源和美元的高度綁定,這可以說是美國的經濟乃至全球金融霸權命脈所在,至于中東地區的基層則基本放棄;二是實施破壞性戰略,也就是避免這一區域内出現任何一個可能産生地區主導的大國,避免對美國造成負面影響。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以色列就更不用說了,且不說這個國家本身就是一個現代版的十字軍國家的地位,單單以它那五百多萬的核心人口,和伊斯蘭教區域存在巨大宗教沖突的現狀,以色列就不具備在中東地區建立主導權的可能性。繼續屈居在新月沃地南端,甘當美國的打手,壓服一切試圖問鼎中原的國家,是它的戰略宿命。

誰會是中東霸主?

未來有可能成為中東主導型力量,能夠問鼎中東這個中原地帶的,必然還是這四個棋手國家中的一個。那麼沙特、埃及、土耳其、伊朗四國,未來誰最有可能問鼎中東的中原地帶呢?這四國算是各有優勢也是各有問題: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以沙特的條件來說,沙特的優勢是資源極其豐富,且坐擁伊斯蘭教聖城麥加和麥地那,資源禀賦和政治資源相當之雄厚,但問題在于沙特的軍事實力較弱。試想連葉門胡塞武裝都打不過,那麼沙特也就不用想往外投送力量了,無法往外投送軍事力量,在建立區域主導權的過程中基本上是瘸了一條腿。同時以沙特和美國之間互相綁定的關系,在未來建立區域主導權的過程中,也同樣會受到比較大的掣肘。總的來看,沙特未來給自己的區域定位,應該還是會停留在一個中東地區富家翁的位置上。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以埃及的條件呢?埃及的條件甚至比沙特還要差,它的綜合禀賦是相當不足的。首先相對于沙特等海灣國家,埃及已經部分遠離了中東的資源地帶,這讓它的資源禀賦相當不足,同時埃及在糧食自給領域存在硬傷,全國的糧食自給率隻有五成左右,這讓埃及在中東地區存在先天性不足。同時,埃及的軍事力量也有硬傷,其軍隊無論是裝備還是指揮體系,都對美國綁定太深,且在埃及進入新月沃地的第一關,就需要直面以色列軍隊。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是以,埃及的問題也是比較嚴重的,單單一個糧食不能自給和人口爆炸的問題,就足以牽扯住埃及逐鹿中東的腳步了。當然埃及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它扼守蘇伊士運河要沖,未來在中東地區,雖然埃及要有所作為的難度比較大,但是憑借運河要沖予以自保還是可以做到的。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土耳其和伊朗呢?這二者可以說是最有可能問鼎中東主導大國地位的國家了,但是也各有問題。土耳其的優勢在于它的軍事實力很強,當然這個強也隻是相對的,但在中東地區算是矮子裡邊拔将軍的存在了;同時它的經濟實力也比較強,當然所謂的強也隻是相對的,畢竟衆所周知的笑話“埃爾多安和經濟學隻能死一個”。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但是土耳其在中東地區的負資産倒是為數不少,比如往西有和希臘之間的領土糾紛,往東和亞美尼亞的曆史糾葛,自己國内和橫跨伊拉克、叙利亞三國的庫爾德人問題,國内的極端主義問題和伊德利蔔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對土耳其形成比較大的牽制。尤其是土耳其要向新月沃地投送影響力,首先就要跨過叙利亞這一關,而這一關到現在土耳其都跨不過去。其實2012年的叙利亞内戰,土耳其系叛軍如果能夠獲勝的話,對于土耳其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但是随着叙利亞戰争以叙利亞阿拉伯政府和伊朗抵抗之弧為核心的力量獲勝,這一機會已經基本上失去了。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現在來看,也就是伊朗在未來的中東大棋局中,有可能會問鼎區域主導國家的位置了:一方面,目前伊朗國内整體上沒什麼太大的短闆,另一方面,伊朗的軍事力量在中東地區,同樣是矮子裡邊拔将軍的存在。而在區域的地緣戰略經營上,伊朗的抵抗之弧可以說是中東地區神一般的存在。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如果我們以在新月沃地占據主導地位作為在中東地區初步建立戰略主導權的标志,那麼伊朗現在的态勢是相當好的,而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表面和解,更是給伊朗掃清了來自遜尼派國家的一大障礙。現在算得上伊朗在中東建立主導權障礙的,一是土耳其,二是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基地和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以色列,而土耳其自己都自顧不暇,真正可以稱得上是伊朗在中東主要戰略對手的,其實還真的就是美軍基地和以色列。

社交媒體平台X(原推特)的老闆馬斯克,近日釋出了一張駐中東美軍基地的分布圖,顯示伊朗的國土被20多個美軍基地包圍,而圖上的文字寫着:“伊朗想要打仗,你看他們把國家放得離美軍基地多近啊!”

巴以沖突掀起中東“戰國時代”,到底誰才是最後的霸主?

當然,以目前的情況 ,中東的大棋局才剛剛開始,随着美國影響力的逐漸削弱,中東的這些棋手玩家是否會繼續入局也不清楚?如果抽掉美國的存在,原本處于蟄伏狀态的沙特和埃及兩個玩家,是否會導緻更為混亂的中東局面也不清楚。但是,最起碼現在來看,伊朗這個國家身上沒有太明顯的短闆,應該是最有潛力問鼎中東主導國家、或者說中東霸主的國家沒有之一了,這就是咱們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