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上午,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劉思達為北大師生們帶來了一場以“城市與北方:芝加哥學派社會學中的加拿大”為題的講座,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王利平、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田耕參與了講座後的讨論。劉思達老師在芝加哥學派社會學和加拿大之間建立了聯系,打破傳統的學術史叙事,為觀衆了解芝加哥學派的成形提供了新視角。
“去中心化”芝加哥學派史的嘗試
講座現場
講座伊始,劉思達老師先分享了自己關注芝加哥學派與加拿大的關聯這一問題的源起。劉思達老師博士畢業于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此後先後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任教。來到加拿大後,他發現這裡的同行們在研究風格上反而更貼近自己的母校芝加哥大學,強調互動、空間、時間、流動等為芝加哥學派社會學所重視的概念。從個人感受出發,他逐漸開始關注這一現象背後的曆史原因。
加拿大的社會學和芝加哥學派有何曆史淵源?劉思達老師先帶着觀衆回顧了學術史上關注芝加哥學派曆史的幾部重要著作。書寫芝加哥學派曆史的著作,以馬丁·布爾默(Martin Bulmer)的《芝加哥社會學派》(The 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一書為早期代表,這部誕生于80年代的著作把芝加哥大學作為一個機構來考察,并以此為架構來了解芝加哥學派的出現。第二部重要著作是安德魯·阿伯特(Andrew Abbott)在90年代開始寫作的《系與科》(Department & Discipline),它更關注學者之間的互動,以及與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同年誕生的學術雜志《美國社會學雜志》(AJS),以此了解學術世界的變化。劉思達老師認為第三部重要的著作是法國學者讓-米歇爾·夏普利(Jean-Michel Chapoulie)的《芝加哥社會學》(Chicago Sociology),它以一個非美國人的視角考察了比前兩部書更長的曆史時段,對曆史的呈現也更為詳實。
芝加哥學派研究作品書影
由此可以看到,關于芝加哥學派曆史的研究是在持續推進的。不過,這三本著作在以下方面卻是共同的:它們以芝加哥大學作為核心機構,以芝加哥作為故事發生的核心地點,而沒有注意芝加哥學派如何在芝加哥之外形成。劉思達老師認為,社會學的發展固然與某些特定的地點和社會空間密切相關——如阿伯特教授曾指出社科大樓辦公室的配置設定對芝加哥的研究有很大影響,以上的著作卻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芝加哥學派的向心史”,容易讓人忽略大多數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不是土生土長的芝加哥人,以及大多數學者在芝加哥和其他地方之間流動。從學者們的流動過程來了解和重寫芝加哥學派的學術史,是一種具有學術潛力的嘗試,而加拿大恰好是這種嘗試需要被填補的關鍵一環。
芝加哥學派與加拿大的關聯
芝加哥學派與加拿大這個地理空間究竟有何交集?劉思達老師由此進入講座的主幹部分:對芝加哥學派中的加拿大裔學者與芝加哥學派如何影響加拿大社會學的考察。芝加哥學派的代表有一些實則并非我們所想象的美國人,而來自加拿大。劉思達老師在講座中先着重介紹了其中的兩位學者——安妮·M·麥克萊恩(Annie M. MacLean)和羅德裡克·麥肯齊(Roderick McKenzie)。
麥克萊恩生于當時還是英殖民地的加拿大東部的愛德華王子島,祖父母是蘇格蘭人,全家都是浸信會的成員。她的生平反映了宗教和性别對那個時代的學者的影響。芝加哥大學建校早期有濃厚的浸信會背景,包括社會學系主任阿爾比恩·斯莫爾(Albion Small)在内的許多教職工都是該教派成員,這是麥克萊恩在此就讀的重要原因。麥克萊恩的碩士論文委員會成員包括米德,而她的研究關注了美國在保護婦女勞工上的立法。碩士畢業後,她回到了位于加拿大的大學母校,開展了一年期的田野調查,并以當地的族群和文化為主題撰寫了博士論文。1900年從芝大社會學系畢業後,她繼續關注加拿大的勞工立法問題,這一興趣受到簡·亞當斯(Jane Adams)建立的赫爾之家(Hull House)的點燃。麥克萊恩是芝大社會學系培養的第一個女博士,在社會學方法論上有開創性的貢獻,但是其女性身份和健康狀況使得她在博士畢業後的三十多年中主要擔任芝加哥大學家庭教育系(Home Study Department)的成教教授(extension professor),為成人提供函授課程。由此,她對于芝加哥社會學的影響被嚴重忽視了。
安妮·M·麥克萊恩
《城市》這一芝加哥學派城市社會學的經典作品由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厄内斯特·伯吉斯(Ernest Burgess)和麥肯齊三人合著,人們常常忘記後兩位作者都來自加拿大。伯吉斯生于加拿大,早年随父母移民美國,在美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但人到中年才正式加入美國籍;麥肯齊則是在加拿大長大并讀完了大學大學之後才來到芝加哥。兩人都作為加拿大移民,在芝大社會學系接受了教育并獲得博士學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的“人文區位學”(Human Ecology)概念來自麥肯齊在俄亥俄州完成的博士論文,而該文研究的也是俄亥俄州的當地社群。在俄亥俄州立大學,講師麥肯齊與助理教授伯吉斯第一次相遇,而他們與帕克幾乎同時回到芝大,這一偶然性的聚集奠定了芝加哥學派的重要的研究傳統。
羅德裡克·麥肯齊
從芝加哥到“北方”
除了吸納來自加拿大的學者,芝加哥學派對社會學在加拿大的建立亦有重要影響。加拿大的第一個社會學系——麥吉爾大學社會學系由芝大神學院畢業的學者卡爾·道森(Carl Dawson)在1922年建立。劉思達老師指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芝加哥學派曆史上非常重要的休斯夫婦以此為基地,将芝加哥學派傳播到加拿大,而這段經曆也影響了後來休斯在芝加哥的學術生涯。
埃弗利特·休斯(Everett Hughes)和海倫·休斯(Helen Hughes)夫婦都是芝大社會學系培養的博士,兩人在芝加哥結為學術伉俪,後者是純正的加拿大人。海倫出身顯赫,她的母親是加拿大BC省法院的女法官,也是女性主義的先驅。1927年,婚後的埃弗利特·休斯與妻子移居蒙特利爾,并在創立不久的麥吉爾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在魁北克居住十一年的休斯在加拿大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而這段經曆的意義之一是使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多語種的社會場景(multi-lingual scene)。1938年後才回到芝大的休斯已經在加拿大建立了基本的學術聲望和學術品味,他的著名論斷“世界上的不同工作組成了一個系統”影響了一代代的職業社會學家,一直到今天,也構成了阿伯特教授《職業系統》(The System of Professions)一書的理論基礎。來自加拿大的海倫·休斯在回到芝加哥大學之後擔任AJS的助理編輯,她在70年代後為女性在學術世界不能獲得與男性同樣的地位鳴不平,她的故事同樣展現了女性在20世紀前半葉的學術世界中受到的邊緣化。
休斯夫婦
劉思達老師正在研究另一名來自加拿大的著名芝加哥學派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戈夫曼是埃弗利特·休斯的學生,是出生在加拿大的猶太人。他有着相當不尋常的早年經曆:他先在加拿大的曼省讀了兩年大學,後中途退學,在渥太華的加拿大國家電影協會工作,再後來,在多倫多大學讀完了大學。劉思達老師認為,這些經曆對戈夫曼提出“污名”和“拟劇論”可能有深刻的影響。這些不為人們熟知的“前芝加哥經曆”也許也值得研究者的重視。
在這些展現芝加哥學派與加拿大的“交集”的故事中,劉思達老師試圖提出學派史的另外一面:學派不是穩定的,完全地方化的,它的背後有學者跨越空間的流動和互動。在講座的最後,劉思達老師提出:我們可以以類似的方式,考察芝加哥學派如何影響中國的社會學,以及中國社會學究竟在本土化芝加哥社會學時創造了什麼。
讨論環節
問答環節
在讨論環節,王利平老師提問中國和加拿大在接受芝加哥學派時的差異,劉思達老師表示,兩國的情境差異較大,對20世紀本沒有自己獨立社會思想傳統的加拿大來說,芝加哥學派社會學的引入并不需要“本土化”的過程,而對中國人來說,這卻是一個關鍵問題。另一方面,今天的加拿大在族裔和文化上比美國更多元,是以也确實意味着其社會學關注和美國社會學不一樣的問題。
田耕老師提出,劉思達老師所用的“去中心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傳統的學術史寫作強調的是學人之間的繼受關系,而劉思達老師的講座強調的并不是學派的移植,而是它在另一個空間的再造。田耕老師提出,中國的燕京學派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開創這一傳統的吳文藻和它的學生費孝通最喜歡的并不是經典的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而是拉德克裡夫-布朗到訪芝大後的強調文明比較、有社會人類學色彩的芝加哥學派。也就是說,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了解學派其實是認識學術變遷的一個很重要的視角。
在場還有一些師生就芝加哥學派社群研究對曆史學的價值、加拿大媒介環境學派是否可以溯源到芝加哥學派社會學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得到了劉思達老師的回應。
來源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文稿|張正濤
編輯|趙啟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