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仙源事·剿匪 || 李雲飛:桃源解放 大批土匪被迫投降

作者:白鱗洲

本書成稿于1987年,搜集采訪的原始資料存檔于桃源縣黨史辦。30年後即2017年,被時任桃源縣黨史辦主任朱皓發現,委托我再次修改校正後印刷。應衆多網友要求,特用我的公衆号刊出。歡迎批評指正。

仙源事·剿匪 || 李雲飛:桃源解放 大批土匪被迫投降

第二章 桃源解放 大批土匪被迫投降

(1949年8月—1949年10月)

解放前夕,桃源縣地下黨組織為了迎接解放曾對土匪做過分化瓦解工作,但收效甚微。1949年7月,常德、桃源解放。8月,劉伯承、鄧小平同志率領二野大軍入川作戰路經常德時指出:湘西所處戰略地位重要,對我軍解放大西南關系重大。雖然國民黨隻有一個正規軍,但土匪勢力盤根錯節,活動很猖獗,是湖南的盲腸,對我軍進軍西南的威脅很大。我們要打開進軍西南的道路,務必消滅湘西土匪武裝,徹底割掉湖南這根“盲腸”。桃源縣雖然不屬于湘西行政區域,但曆來被稱為湘西的門戶,是以,平定桃源匪患,解放桃源人民的時刻終于來到了。

從1949年8月至10月,為桃源剿匪鬥争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大批土匪懾于軍事壓力和政治攻勢被迫投降。

第一節 縣城的解放與縣區政權的相繼建立

一、縣城的解放

1949年4月21日,由于國民黨政府拒絕在中共中央提出的《國内和平協商(最後修正案)》上簽字,中國人民偉大的領袖、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向人民解放軍釋出了向全國進軍的指令。第二,三野戰軍立即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長達1000餘裡的戰線上強渡長江天塹,敵人苦心經營3個半月的長江防線被徹底粉碎。23日,占領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5月14日,第四野戰軍又在團鳳至武穴地段南渡長江,16日、17日解放華中重地武漢三鎮,直逼湖南邊境。武漢的解放,不僅宣告渡江戰役勝利結束,中外反動派劃江而治的陰謀徹底破産,而且也預示着湖南的解放為期不遠。

就在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後,敗退在湖南境内的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不甘心滅亡,妄圖在衡寶一線糾集兵力,與我人民解放軍決一雌雄。為了實作這一陰謀,他積極争取湘西土匪,企圖在湘西建立反共遊擊根據地,阻擋我軍南下。白崇禧為此親赴芷江,多次召開秘密會議,向湘西各地黨棍、匪首、特務頭子布置任務。

從鄂西前線敗退的宋希濂也想求救于土匪,他受白崇禧的重托,用十四兵團的名義做收編湘西土匪的工作,并在常德成立了十四兵團收編指揮所,由兵團副司令周盤任指揮所主任,由少将副參謀長孔方負責收編點驗事宜。5月,收編了5個暫編師,田載龍被收編為暫一師師長,周燮卿被收編為暫二師師長,陳子賢被收編為暫三師師長,羅文傑被收編為暫四師師長,汪援華、魯根正被收編為暫五師正副師長。

暫三師師長陳子賢是沅陵人,他将桃源的慣匪、落伍軍人、地主惡霸網羅在暫三師。如國民黨特務、國民黨政府桃源縣國大代表餘清治被網絡為暫三師一旅旅長,國民黨退伍軍官、同善社桃源先覺祠副祠首謝運侖被網絡為副旅長,惡霸、國民黨政府桃源縣參議、第五聯防大隊大隊長陳斌被網絡為團長,慣匪陳鴻、劉标(彪)被網絡為正副團長……

7月上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和第二野一部分對白崇禧集團發動了湘贛戰役,宋希濂的湘鄂邊區綏靖公署常德指揮所趕緊移到桃源南站,暫四師羅文傑奉令全部開入桃源縣城擔負桃源縣城的守衛工作,暫五師汪援華部7月中旬一部分從常德逃竄到黃石、九溪、漆河一帶。暫一師田載龍一部分則駐在桃源縣與石門縣交界的高東鄉、大田鄉一帶,暫三師陳子賢駐在沅陵與桃源交界的龍池鄉、翠峰鄉一帶。

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八軍群字部隊解放了慈利,下午2時左右,前鋒部隊進入桃源縣茅草街,晚上桃源縣自衛總隊副隊長潘才錦急忙率領國民黨桃源縣政府官員和自衛總隊往龍池鄉逃竄。逃到雲嶽鄉附近,被人民解放軍趕來,消滅一大半。暫五師汪援華、曹振亞也趕緊率部往湘西逃竄,亦遭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追擊,殲滅一大半。暫四師羅文傑與國民黨桃源縣縣長宋旭和湘鄂邊區綏靖公署常德指揮所指揮官周盤倉皇率領暫四師和指揮所匪徒往沅陵逃竄。傍晚,群字部隊進入縣城,桃源縣宣告解放。

二、縣區黨組和政權的相繼建立

7月28日,中共地下黨桃源縣人民解放工作委員會與人民解放軍接上關系。29日,成立桃源人民臨時辦事處。民主人士劉承健被推選為辦事處主任,軍代表周谷信,地下黨桃源縣委負責人吳因殷被推選為辦事處副主任,莫文明、孫怡靜、沙吉吾、鄭奠邑、田正道、羅人傑等被推選為辦事處上司成員。辦事處下設行政秘書、宣傳、保衛、财務、總務5個股,由吳因殷、孫怡靜、莫文明、羅上堯、戴濟禾分别負責。

8月12日,由上級委派的中共桃源縣委書記盧青雲、縣長李鐵峰率領的南下班子從開封出發,經南京、蕪湖、九江、武漢、沙市、公安、澧縣、常德,到達桃源。當日下午,盧青雲主持召開了有原工委參加的桃源縣委會。會上,雙方交換了情況,讨論研究了今後工作。14日,宣布正式成立桃源縣人民政府,由李鐵峰任縣長,縣人民政府下設指揮部(内為财糧、運輸兩股),管接股(内分财經、文教交通)、宣傳股和總務股,由南下同志和原辦事處的同志共同負責組成。

縣人民政府成立後,立即對國民黨桃源縣政權的各種機構進行接管。縣人民政府的财務科科長為周宣華,民政科科長為張信華,建設科科長為尹慶庚,文教科副科長為羅上炎,工商科副科長為趙存良,人民法院副院長為馮金柱,人民銀行副經理為李慶雲,郵電局指導員為楊玉橋,警察局局長為王新穎。

縣人民政府成立後,還将國民黨統治時期的36個鄉鎮(鎮)劃分為8個區,各區都成立了黨的區委會和區人民政府。一區區委書記為孫晨陽,區長為于學誠;二區區委書記為王丕林,區長為武洪光;三區區委書記為夏占倫,區長為沈世鈞;四區區委書記為馬呈雲,區長為趙其澤;五區區委書記為王五均,區長為王學敬;六區區委書記為車士祥,區長為李兆展;七區區委書記為靳忠懷,區長為王允平;八區區委書記為張秀江,區長為滕萬昌(八區事件後區委書記為謝寶善,區長為柴慶範)。

第二節 縣區班子建立後的主要活動

一、政治幹部訓練班的舉辦

縣區政權雖然建立了,但由于桃源縣過去革命力量薄弱,到解放前夕,全縣隻有地下黨員60餘人,新農會會員等黨的外圍組織一、二千人,南下工作同志也隻有100來人。因而,擺在當時的首要問題是缺乏幹部、缺乏骨幹力量。為此,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采取了兩項措施。

第一,根據上級訓示,把鄉保政權原封不動地接管過來,利用鄉保長為人民政府辦事。在利用鄉保長們前,對鄉保長們進行了教育。既指出他們過去的罪惡,不允許他們再欺侮壓迫人民,又鼓勵他們把事情辦好,真心真意地為人民政府辦事,争取立功贖罪。

第二,抓緊訓練自己的幹部。在8月20日,舉辦政治幹部訓練班。

政治幹部訓練班,又稱桃源政幹校。校長由縣長李鐵峰兼任,副校長為中共桃源縣委負責人之一的孫怡靜(訓練班未辦完就被調走),教員由縣黨政軍其他上司兼任。教學内容是我黨政策、宗旨和當時的形勢與任務。

訓練班隻辦5期,每期也隻有1個星期左右,但為桃源縣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這些同志等待訓練一結束,馬上就投入了當時黨的中心工作——剿匪和征糧支前中,并做出了有色的成績。有的同志在剿匪和征糧支前中光榮犧牲,幸存下來的同志,後來大都成為桃源縣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上司或骨幹。

二、征糧支前工作的開展

1949年7月,嶽陽、常德等相繼解放,解放軍逼近長沙、株洲。8月4日,程潛、陳明仁率部起義。5日,湖南宣告和平解放。二野及四野主力均進入湖南,準備取道湘西,解放大西南。為了支援二、四野大軍解放大西南,桃源縣委、縣人民政府成立了支前指揮部,派出了征糧工作隊下鄉征借糧草。

征糧工作隊下鄉後立即召開各種形式的會議,廣泛宣傳全國解放的大好形勢,宣傳支援解放軍解放大西南的重大意義,講清征糧政策,即根據人們所占耕地,收入情況的多少,糧多多征,糧少少征,無糧不征,重點征借地主的多餘糧食。其比例是,地主按總收入的40%—50%征借,富農按總收入的20%—35%征借,中農按總收入的10%—15%征借,貧雇農盡量不征,即使征也不得超過總收入的5%。并對于确有困難的貧困農民,不僅不向他們借征糧食,而且還适當給予照顧。

由于深入發動了群衆,落實了借糧政策,保證了借糧負擔的公平合理,人民群衆的覺悟普遍提高,對黨和人民政府、人民解放軍的感情步步加深,廣大人民群衆把征糧支前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系起來,認識到目前的借糧是為了日後的多打糧,都積極主動地送糧支前。全縣完成了征糧任務4000多萬斤,超額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

除了完成征糧工作任務以外,由于桃源縣是解放湘西及入川作戰的必經之路,所處支前地位非常重要。是以,縣委、縣人民政府還狠抓了支前物資供應和運輸工作,從全縣抽調了40多名幹部,分别建立了縣城物資供應總站。陬市、鄭家驿、水溪3個供應分站及南岸糧食轉運裝卸站和臨時糧站等6個機關。至1949年12月,共裝卸運糧5600噸,搬運公糧柴草600噸,運輸軍用品171噸。在渡口方面,渡人11萬餘名,馬2500多匹,大車250輛,汽車30餘輛,炮40餘門,物資70餘噸。另外,還幫助二、四野軍運糧300餘萬斤。

三、縣區武裝的建設

桃源縣雖然于1949年7月27日解放,于8月14日成立了縣人民政府,國民黨暫四師、暫五師在解放前夕也倉惶逃出了桃源縣,但桃源縣全縣當時還有土匪三、四千人。龍池、陽谷、翠峰、新平、安平、赤平、沅上、漁父、崇義、土東、楊溪、黃石等鄉被潘才錦、郭武生、陳鴻、劉标、唐淑赤、吳景渠等匪首盤據。

桃源縣人民政府在一個時期中隻占領全縣面積的三分之一。去縣城幾裡,就可遇到土匪。這些死心踏地的殘匪有重點的向我人民政府進攻,他們派出的股匪和坐探進行公開或者秘密的向人民群衆要糧要款和殺害積極向人民政府靠攏的人民群衆。如殺死黃石鄉張佰永、楊興等10餘人,沙坪鄉李志農等7人,三陽鄉李元等人。人民群衆交不出糧款,就用吊、烤、燒和用木棍或秤杆插入肛門,用小刀戮刺,燒房等恐怖手段折磨人民群衆,三五成群的地痞流氓也趁機乘火打劫。在這樣的情況下,縣委、縣政府,區委、區政府要和部隊一起行動,沒有部隊的配合,縣、區政權,特别是區政權,根本無法工作。

這時,全省已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3個野戰師劃為地方部隊。省委明确訓示,人民和武裝結合不起來則前線不能支援,人民得不到徹底解放,指出部隊必須地方化。常德地委和常德軍分區根據省委意見和常德地區實際情況,名額各縣迅速建立縣、區武裝。

桃源縣委和縣人民政府接到省、地訓示後,立即着手進行縣、區武裝建設。縣武裝大隊的組建分為三步:

(一)挑選武裝大隊骨幹。由地下黨的同志在原地下黨黨支部和新農會中動員11位農民參加縣武裝大隊。

(二)成立大隊部。8月24日,縣武裝大隊部成立。大隊政委盧青雲(縣委書記兼)、副政委李秋雲,大隊長李鐵峰(縣長兼)、副大隊長吳因殷(後為何世香)。

(三)武裝大隊正式建成。

大隊部成立後,一方面訓示11名先入伍的農民用秘密串連的辦法,介紹或動員其他政治可靠和身體健康的人民群衆參加,一方面又在全縣廣泛動員廣大農民參加。動員的口号是“先保命後翻身”。9月13日,縣武裝大隊已發展為48人,其中有黨員7人,農會會員40人;有貧雇農31人,中農11人。9月20日,縣武裝大隊正式宣布成立。

各區武裝中隊也于9月1日紛紛開始建立。在建立過程中,由于縣委、縣政府将組建縣武裝大隊的經驗告訴了各區,加上一部分人有不願離家的思想而又有保命保家翻身的願望,是以都願意參加區武裝中隊,而不願去縣大隊。是以,各區的武裝發展要比縣武裝發展要快,但個别區在發展區中隊時不夠慎重,緻使混進了壞人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八區慘案就是突出的一例。

·

仙源事·剿匪 || 李雲飛:桃源解放 大批土匪被迫投降
仙源事·剿匪 || 李雲飛:桃源解放 大批土匪被迫投降

【作者:李雲飛】

仙源事·剿匪 || 李雲飛:桃源解放 大批土匪被迫投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