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看到一個評論,他是看到有人說:農民當初養活城鎮職工,受了很多苦累,他不愛聽,他留言說,
壞分子壞透了,城市養活了你,還倒打一耙。
我不知道這個網友從哪條根據說的,我反問他了,“可有根據?”,他不屑于回複。
我自己在想,他可能是說城市有工業掙錢養活了我(農民),咱先不說現在的城市養沒養活我,咱先說你那工業當初是誰養活的?
你那工業是憑什麼發展起來的?我看到一句話說的對:
這文中說:
以糧食為原料的工業的發展。
那糧食是誰生産的,你工廠自己會生産糧食嗎?況且當時很多工廠還在圖紙上呢,還沒建立呢!
那糧食是農民生産的,是農民打下糧食,自己忍饑挨餓,支援你們的。
我把我的根據說一下,農民豁出一切地養活了勞工。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我是一個農民,生于一九五五年,一九六0年我虛歲六歲了,已有一些事記住了,我記得那年(一九六0年)的冬天,那時咱家有九口人,我的父母,還有我四個哥哥,一個姐姐,還有3歲的弟弟。
在那年我失去了母親與3歲的弟弟。
那時一年打的口糧不分到社員家中,都集中在大隊的糧食倉庫内,社員吃飯到大隊的大食堂吃現成的,那年的冬天,大隊的大食堂黃了,社員們家家都到大隊糧食倉庫領取做飯的糧食,領一回領全家五天的口糧數量,按每人每天一兩七錢的标準,五天是8兩半高粱或是苞米,都是帶皮的原糧,咱家是大我九歲的我二哥去領的,前些日子,我二哥還講過他去領糧的情景,我家九口人,他拿的是一個能裝一百二十斤高梁的繭絲口袋,
那口袋是用繭絲織的細長條,裝滿能裝一百二十斤高梁,友善人用肩扛。
咱家九口人五天的口糧量是7斤6兩半,剛把那口袋底蓋上,可省勁了,一隻手就拎家來了。
我們大隊的社員那年(一九六0年)無論男女老少,每人每天一兩七錢口糧,那年就是有名的低标準,也就是每人每天的口糧标準,人們一提起低标準那年,誰都知道是一九六0年。
我家當時住在咱那山溝約河西沿,而我的三姑家住在河東沿,他家我大表哥在國營礦山上班,在礦山上掄大錘砸石頭,用手捧石頭裝在那小礦車鬥裡,也叫鐵轱辘馬子,那活很累,屬于重體力勞動,簡稱叫“重勞”,他一個月的口糧标準是51斤成品糧。他一個月領的糧食,比咱家九口人領的還多,咱家九口人這一個月領的糧加起來才45.9斤,我那大表哥一個月領的是相當于10個咱大隊的人的口糧份。
我那大表哥他也不種糧,他怎麼一個月比我們種地的吃糧多那麼老多,他領的糧哪來的?他領的糧是從糧庫領的。那糧庫中的糧哪來的,糧庫是從農村生産隊收購上來的。農村生産隊的糧食是生産隊社員通過勞動從農田中收獲的。農民打糧自己都吃不飽,
他怎麼把糧食交售給糧庫了?
有人會說,因那土地是國家的,種國家的地就應該交農業稅,種地納稅,天經地義,從古至今,曆來如此。
那交稅總得有具體數量吧,。有具體數量,我們看這個資料,
在這個資料中有說明:
當時估算,1953-1954年度,國家需要掌握糧食700多億斤,
除了農業稅可以拿到275億斤以外,
還需要收購431億斤(上年度實際收購243億斤)。靠市場收購這麼多糧食是不可能的。
這裡說了農業稅是275億斤,而實際城市人得吃700億斤,多那400多億斤,就得花錢到市場上從農民手中去買。
這裡也說了到市場買這麼多糧食是不可能的。
于是在一九五三年末采取了統購統銷的辦法。就是把農民産的所有糧食,除了應交的農業稅外,等于國家全買了,這叫“統購”,由國家根據需要配置設定賣給誰多少,這叫統銷,這個統銷是先保障城市人口吃糧。也是在這個《統購統銷》的詞條中說的,
自從實行統購統銷以後,中國農民就一直處于半饑半飽狀态,劉少奇曾經坦率地承認這一點:
現在國家對糧食的需要量,同農民願意交售的數量之間,是有沖突的,而且沖突相當尖銳。如果按農民的意願,他隻願意在自己吃飽了以後才把多餘的糧食賣給國家。假如讓農民統統吃飽了,然後國家才征購,那末,我們這些人就沒有飯吃了,勞工、教員、科學家以及其他的城裡人都沒有飯吃了。這些人沒有飯吃,工業化也搞不成了。
從這些資料中可以看出是誰養活誰了吧?
咱就不說是誰壞了,咱就說是誰在倒打一耙,大夥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