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考古新發現持續揭示中華文明密碼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記者 蔡馨逸 王藝霏

在黃土高原北部、毛烏素沙地南緣,雄踞着一座距今約4000年的石城遺址——石峁遺址。随着考古研究進展,石峁遺址不斷為探究中華文明起源提供新證據。

考古新發現持續揭示中華文明密碼

這是2022年8月6日拍攝的石峁遺址皇城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在第四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石峁遺址最新考古成果公布:從2022年發掘至今,石峁遺址皇城台共發現墓葬40多座,墓葬成排分布,并用石牆劃分茔園,具有明顯的等級區分。這是目前所發現等級最高的石峁文化墓地,是石峁文明程度進入早期國家形态的重要實證。

10月23日至25日,第四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行,800餘名中外考古學者圍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這一主題展開深入交流。

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說,經過百餘年來幾代考古人辛勤耕耘的考古學實踐,實證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近年來,從“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取得重要成果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持續深入,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相關課題逐漸實施到科技考古、水下考古高速發展,考古領域新舉措、新成就不斷深化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

重視禮樂、藏禮于器,是中華文化傳統。早在史前,先民們就創造出一套玉禮器系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說,田野考古調查發現,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中随葬玉器種類數量多寡、組合關系變化能夠反映墓葬等級,形成了一套制度。在安徽的淩家灘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中也發現了相似的“玉禮制”。玉器見證了中華文明交融和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發展,展現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考古新發現持續揭示中華文明密碼

這是第四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現場(10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陝西薄太後南陵的“草原風”金器、河北尚義四台遺址的“貝加爾紋飾”、新疆唐朝墩古城遺址的“羅馬式浴場”……近年來,中國考古新發現中的多元文化交融印記,揭開了東西方、跨地域文明交流的神秘面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龔國強表示,相容并蓄是中華文明特質。在唐長安城遺址中發現的珍貴遺物中,流寓人員墓志、墓葬壁畫、三彩陶俑、金銀器件、玻璃器皿等實物資料,證明了唐長安城的宏大、繁榮和開放包容的氣度。

文化遺産不僅在陸地,還在廣袤海域。得益于科技創新、裝置改良,中國水下考古邁入深海新階段。“我們将短基線定位系統應用于水下考古,可以确定潛水考古人員在水下的具體位置,并保持溝通,提高安全性和效率。”遼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經遠艦”水下調查項目副領隊馮雷說,中國在低能見度下水下考古發掘水準不斷提升,對于挖掘海洋文化遺産、闡釋中華文明有重要意義。

不久前,國家文物局召開新聞釋出會,通報了南海西北陸坡一号、二号沉船遺址,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威海甲午沉艦遺址3項重要水下考古成果,集中展現了中國近年來在深海考古、古代沉船考古、近現代沉艦考古方面取得的進展,有助于推進水下考古技術研發與突破、甲午海戰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展現文明交流互鑒。

考古無長晝,随着考古工作擦亮中華文明“滿天星鬥”,“何以中國”的文明密碼正在被解開。

考古新發現持續揭示中華文明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