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建立
秦滅六國之後,進一步統一了西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兩廣地區等等,開始建立了多民族的統一國家,這是符合曆史發展的要求,也是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的。因為當時各族人民都要求進一步加強民族間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系,解除國内各民族之間戰争所帶來的災難。
大陸從來是個多民族國家,在奴隸制階段,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系已不斷加強,中原地區的各族除了個别以外,已逐漸融合成為華夏族,即漢族的前身。到戰國時期,由于封建制建立,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内各族之間商業和交通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根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當時美味的食品,有猩猩的嘴唇,牦牛和大象的尾巴,越駱的竹筍等等。猩猩、牦牛、大象都出産在大陸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越駱也叫駱越,是西南邊區的一個部族。根據李斯《谏逐客書》,當時輸入中原的貴重商品有昆山的玉。昆山即今新疆西南的昆侖山,從來就是著名的産玉地區。所有這些,充分說明戰國後期大陸中原地區和周圍少數民族地區商業和交通都有了發展。
戰國時期的著作《伊尹朝獻》(《逸周書·王會篇》附錄),所講的各族向商王進獻的故事中,南方各族所獻的有珠玑(小珠)、玳瑁(音代妹 dài mèi 海龜的一種)、象牙等物,都是大陸南方沿海和西南邊區部族的特産;北方各族所獻的橐駝(即駱駝)、陶除(音陶徒 táo tú 馬的一種)、等物,都是北方邊區部族的特産。《逸周書·王會篇》所講各族向周成王貢獻的故事中,講到在今長白山以北、直到黑龍江流域的稷(音記jì)慎(即肅慎)獻了大麈(音主 zhǔ大鹿的一種),在今蒙古高原的匈奴獻了狡犬,在今遼河上遊老哈河、西拉木倫河的東胡獻了黃黑(音皮 pí 熊的一種),在今甘肅敦煌和祁連山一帶的禺氏(音支 zhī即月氏)獻了,在今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康人(即康居)獻了桴苡(音浮以fú yǐ果樹的一種),在今大陸西部廣大地區的氐羌(音底槍dǐ qiāng)獻了鸾鳥(鳥的一種),在今雲南東北部的州靡(即靡莫)獻了費費(即狒狒,猴子的一種),在今廣西南邊的路人(即駱越)獻了大竹。這些故事反映了當時大陸各族人民政治上經濟上的密切聯系的情況。
古代分布于今四川西南和雲南、貴州一帶的部族,總稱西南夷,從秦代起,已成為我們多民族統一國家的一個組成部分。
當時西南夷的部族很多,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有的還處于氏族社會階段,有的已進入階級社會。夜郎、且(音居 jū)蘭、靡莫、滇、邛都等族已經定居,兼營農耕和畜牧;巂(音髓 suǐ)、昆明從事畜牧;徙、催(音昨 zuó)都、冉、駝等族有的定居,有的不定居。在今貴州省的有夜郎和且蘭。夜郎是西南夷中最大的部族,分布在今貴州西部。且蘭在夜郎的東面,在今貴陽一帶。在今雲南省的有滇、靡莫、巂、昆明,其中以滇為最大,分布在滇池周圍的廣大地區。靡莫在滇東北,在今雲南東北部。巂在今雲南西部的雲龍一帶,昆明分布于雲南的西部及北部。在今四川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有笮都、邛都、徙、冉、骁、僰(音柏bó)等族。其中以筰都為最大。笮都也叫做笮(“笮”也寫作“笮”),分布在今大渡河和雅砻(音龍lóng)江流域,他們善于用竹索和藤索作橋,叫做“笮”。這個地區在戰國時期就叫做“篇笮之川”,這個部族就是以此得名的。筰都又以産馬著名,叫做“筰馬”,向巴、蜀等地輸出。徙也是個大部族,它的中心在今四川中部偏西的天全縣。冉和眬是兩個鄰近部族,有時也連稱為冉眬。骁在今四川北部茂汶縣一帶。僰人在今四川宜賓一帶,常被别族掠去或轉賣到各地做奴隸,稱為“僰僮”。白馬氐是氐的一支,在今甘肅南部武都一帶。
上述這些西南夷中的大部族,在戰國時代已成為楚國和秦國的一部分。約在公元前二九○年左右,楚頃襄王派将軍莊蹻沿着沅江向西南進發,經過且蘭,平服了夜郎,攻到了滇池。後來因為秦攻取了楚的黔中郡,莊,所和楚本國失去了聯系,就在滇稱王,王都在今雲南晉甯縣。到秦漢時代,這個地區已成為統一國家的一部分,但是莊蹻後裔(音億yì)還保留有“滇王”的封号。公元前二八五年,秦昭王派蜀郡太守張若攻取了筰都以及江南地(金沙江以南地區),從此這一帶就歸入秦的版圖之内。秦始皇在戰國時代秦、楚兩國經營的基礎上,把西南夷全部統一了,在那裡設官統治,成為秦帝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秦為了加強西南夷和中原的聯系,還曾開辟一條“五尺道”(五尺寬的道路)以發展交通。
古代分布于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一帶的部族,總稱越族。因為分部衆多, 又稱百越。從這時起,經過秦的統一,也都已成為我們多民族統一國家的一個組成部分。
越族中著名的支族,有于越、瓯(音歐ōu)越、閩越、南越、西瓯、駱越等族。于越在今浙江省,以紹興一帶為中心,很早就建立越國,戰國時期為楚所滅亡,有些于越部族散居于江南沿海地區,在秦滅楚後,就成為秦版圖的一部分。瓯越也叫東瓯,在今浙江南部瓯江流域,以溫州一帶為中心。閩越在今福建省,以福州一帶為中心。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接着就統一了瓯越和閩越,設定了閩中郡。南越分布在今廣東、廣西一帶,西瓯在今廣西貴縣一帶。南越和西瓯,當時多數部族還處于氏族社會階段.從事漁獵和幼稚的農業生産,他們的社會組織是氏族部族和部落聯盟。秦始皇在統一瓯越和閩越的同時,就開始對南越和西瓯進行戰争,到公元前二一四年,就把南越和西瓯統一了,設定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下一年,移居中原一部分人民和一部分有罪的官吏到這三郡去,從事開墾和防守。從此兩廣地區就和祖國的其它部分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南越族也就逐漸和漢族相融合。
南越族和華夏族的融合同化的過程,遠在春秋時期已經開始。近年來的考古發掘結果,在廣東清遠發現了春秋時代的遺址和墓葬,出土了兩批青銅器,從其造型和花紋來看,具有一定地方色彩,有别于中原地區,其中以兵器最為突出,但是,樂器和容器的形制,基本上和中原相同。說明當時南越族和華夏族在文化上已有密切的聯系。在廣東增城、始興發現了戰國時期遺址,出土的有鐵器、青銅器和陶器,說明當時文化已很發展。清遠離廣州不過七十多公裡,增城就在廣州東北。當秦始皇分五路出兵進攻南越的時候,一路就到了番禺,即今廣州市,這說明秦統一以前,在今廣州周圍地區已經有了高度文化。秦統一以後,由于中原文化和南越文化的進一步交流,特别是由于秦把内地人民大量遷移到西南地區,帶去了進步的生産工具和生産技術,和南越人民勞動生活在一起,更加加速了兩地經濟、文化的融合和發展。
秦統一南越的過程中,在今廣西興安縣北開鑿了一條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桂江的交通,使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結了起來,大大發展了中原和西南地區的水上交通,對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起着重大作用。
東胡是大陸東北的大部族,主要分布在今遼河上遊老哈河、西拉木倫河一直到遼甯省朝陽、錦西、旅大一帶。他們以遊牧為主要生活方式。近年來,在朝陽、錦西、旅大出土了一批東胡使用的青銅器,都是兵器、工具、馬具和裝飾品。遺物證明,從戰國以來,東胡和匈奴及中原華夏族都有密切交往。斧、鑿等青銅工具,形式和匈奴遺物類似,這顯然是互相交往的結果。錦西烏金塘出土的戰國式銅戈,更是東胡和中原華夏族密切聯系的物證。
匈奴是大陸古代北方的一個大部族。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南邊到達陰山一帶,北邊到今蘇聯貝加爾湖附近。他們也以遊牧為主要生活方式,也使用青銅器。以内蒙古鄂爾多斯為中心,出土過許多青銅器,考古學上叫做“鄂爾多斯式銅器”,正是匈奴用的,其中有兵器、工具、馬具、銅飾、銅鏡、銅器皿等。多數銅飾透雕着生動的家畜和野獸,反映了他們遊牧生活的情況。其中一些銅鏡、銅劍的造型和銅器皿中爵(飲酒器)、盉(音和 hé溫酒器)的仿制品,十分明顯是受到了中原華夏族文化的影響,說明匈奴和華夏族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系。
當戰國後期,匈奴正處于家長奴役制過渡到奴隸制階段,從部落聯盟中産生了第一個單(音蟬 chán)于,就是他們的首領,叫做頭曼單于,統治中心在陰山之北的頭曼城。從陰山向南沒有多遠就是黃河的河套,河套以南的地方古稱“河南”。這一帶從戰國後期起,就成為匈奴奴隸主貴族的掠奪目标。趙武靈王曾在河套以及今標頭市一帶設立九原郡加以防守,并下令把大夫的奴隸遷到九原去開墾。到戰國末年,因為趙國忙于和秦國戰争,匈奴乘機占有河套及河南地方。公元前二一五年,秦始皇派将軍蒙恬(音甜 tián)率軍奪回河南,接着又奪回了黃河以北到陰山一帶地區,設定了三十四個縣,重新設定九原郡。公元前二一一年,又遷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以北地)墾殖,這是繼趙武靈王之後又一次移民開墾。當時人們把這個新開墾地區叫做“新秦”。匈奴奴隸主對河套地區的掠奪,發動民族戰争,是違反匈奴人民和漢族人民的願望的。兩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是加強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從公元一世紀中葉起,一大批匈奴人民陸續徙居到中原,逐漸同漢族及其它部族融合在一起了。
長城的建築,原是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稱雄的産物。七雄在互相兼并的戰争中,都根據戰争需要築有長城。楚在北邊為了防韓、魏,在今南陽盆地以北築有“方城”,齊在南邊為了防越、楚,沿泰沂山區築有“齊長城”,魏在西邊為了防秦,沿洛水築有“魏長城”,趙在南邊為了防齊、魏,沿漳水築有一條“趙長城”,在北邊為了防匈奴,也築有一條“趙長城”,同樣燕在南邊為了防趙、齊,沿易水築有一條“燕長城”,在北邊為了防東胡,也築有一條“燕長城”,秦滅義渠之後在北邊也築有“秦長城”。秦統一了六國,為了防止匈奴奴隸主的擾亂,把秦、趙、燕原來的北邊長城連結起來,建成了一條長達五千多裡的長城,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裡長城。它是古代世界曆史上偉大建築工程之一,是古代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和高度智慧創造的結晶。
秦朝适應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的曆史趨勢,建立了一個疆域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祖國曆史的發展有着重大而深遠的影響。